博採眾長、共同提高——內地學生講述澳門求學生活

【新華社12月14日電】 “這座城市和她的每條街道真的都太美了,即便有一天我畢業離開了澳門,也希望以後能經常回來看看。”回顧至今在澳門的求學經歷,23歲的天津小夥泥夢陽這樣感慨。

2010年秋天,泥夢陽第一次來到小城澳門,成為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的一名本科生,一晃4年多過去了,如今的他已是本專業的在讀研究生,繼續著自己同澳門的交集。

“來澳門前覺得這裡可能紙醉金迷,但到了這裡才發現和預想的完全不同。閒適、安逸,和我的家鄉一樣是座慢節奏的城市。到澳門的第一個晚上,吃晚飯時把包落在飯館裏,店家立刻追來交還給我,這讓我對當地治安很有好感。”泥夢陽坦言來澳門讀書並不是他高考時的第一選擇,但澳門帶給他的親切感使他從未為自己當年的這個決定感到後悔。

經中國教育部同意及特區政府批准,澳門各所高校自2001年起招收內地考生。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數據顯示,澳門6所高校近年來每個學年在內地實際共招生約3000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六四開。泥夢陽還有他在澳門大學的兩位學妹劉卓嘉、孫雨晨就是這樣先後與澳門相遇。

現年21歲的劉卓嘉來自雲南昭通,現在是澳大人文學院葡文係的大四學生。談起與澳門邂逅的起點,她說:“高中畢業時我一心想離家去增長見識,於是在周圍人疑惑的目光中選擇了澳門。初到這裡,巴士車行駛在跨海大橋上,往窗外望去,感覺澳門不愧是座國際化旅遊城市。這裡迥然不同的社會風貌帶給我的衝擊力延續至今。”

劉卓嘉的同班同學、寧波人孫雨晨談起自己的澳門印象,也是感悟頗多:“博彩絕不是這裡百姓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在澳門能碰上形形色色的人,要想接觸不同的文化,這裡有大把機會,從這點來說,我很滿意當年的選擇。”

孫雨晨笑稱,因為生活的現實需求,本想著來學葡萄牙語的她反而很快學會了粵語,但也正是通過語言這個窗口,她看到了澳門和內地的融合正在加速。“據說早幾年普通話在這裡不太普及,上街問路都困難,現在不一樣了,連公交司機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同班的本地學生,普通話現在‘各種強’,大家一直都在互相學習。”

在劉卓嘉和孫雨晨所在的班級裏,本地學生是大多數,過去3年多課業學習的過程,也是同一屋檐下內地生和澳門本地生互相了解、比較和學習的過程。“澳門同齡人給我的印像是純樸,因為升學和就業壓力不大,他們的生活方式相對輕鬆。”劉卓嘉說,“內地生重視學習成績,而他們則更看重實踐經驗。澳門家庭並不是個個富裕,有些同學家裏開銷大、負擔重,他們必須挑起擔子,去掙自己的零花錢。他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今天又要返工(上班)啦’。”

孫雨晨很是佩服本地同學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他們很多人從中學期間就開始做兼職,雖然擠壓了學習時間,但因此積累的社會經驗要比內地生多不少。這是一群想像力豐富、善於創造的青年人,精通各種新技術的應用,讓我自嘆不如。”

這幾位澳門大學的內地生“老面孔”在過去幾年經歷了澳大的歷史性變遷——歷時三年半建成的橫琴新校區於去年年底啟用,今年8月份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正式入駐。之前的澳大,校址位於氹仔島北部的小山丘上,在彈丸之地閃轉騰挪,螺螄殼裏做道場,如今一下擁有了佔地超過1平方公里的大型現代化校區,面積增加了幾十倍。這是該校嶄新的一頁,對於師生來說也是全新體驗。

“新校區很大,而且終於盼來了屬於自己的球場,也終於可以在校園裏騎單車了,感覺更像內地的大學。”泥夢陽高興地說。他說像他這樣的“老人”一下子還沒緩過勁來,老校區生活的一幕幕現在還時常浮現在眼前。“那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地方都留下過回憶,我留校讀研,很大原因是捨不得離開。”相比之下,劉卓嘉更多看到的是新校區對學業有利的一面:“它讓我們遠離浮躁,這回更能專心讀書了。”

面對即將到來的人生新選擇,幾位內地生都表示遲早要離開澳門到更廣闊的天地去一試身手。不管前路如何,小城澳門在他們的人生記憶中已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妙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