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流措施提高承載力期望有助改善形象

博言

近年社會一直關注本澳旅遊承載力“爆燈”問題。由於本澳旅遊城市的知名度在過幾年來持續上升,來澳的旅客已經達至三千萬人次每年,彈丸之地成為外地居民慕求之地,逢年過節更是嚴重考驗本澳的接待能力,特別在過去幾年的新春期間,旅客感過關人潮恐怖、景區人山人海、遊購未盡興,本澳在通關、交通、餐飲、住宿、遊覽等各方面都出現超負荷現象,社會也紛紛建議當局急需改善。而今年的春節假期,當局為了應付旅遊承載力的問題,在旅遊旺區計劃實施單向潮水式人潮管制措施,以將旅客分流到其他區域,筆者則相信這樣會有助於提高承載力的作用,但也要考驗執法的能力,期望會改善本澳旅遊城市的形象作用。

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去年入境旅客為三千一百五十多萬人次,較二零一三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五,大中華旅客超過二千八百萬人次,增長百分之八點五,內地、香港和臺灣仍然位居三大客源地。國際旅客則微跌百分之一點一,但全年留宿旅客上升二點一個百分點,去年留宿旅客超過一千四百五十萬人次。小城承載力“爆燈”議題再被啟動,當局例牌以“增加旅遊設施、分流”來回應,未免將問題看得太簡單、表面,一個城市的承載力豈只於旅遊區是否太多人,分流了就解決?居民質疑承載力“爆燈”,最直觀的是關閘逼爆,議事亭、新馬路、大三巴一帶時刻都人山人海,環境變差,“區民”寸步難行,澳人也因避大量人群而失了休閒去處,特別是節假日高峰期。政府及不少坊間人士的研判是,澳門口岸通關能力追不上旅遊增長,旅遊設施及景點不足,故推出“三招”,即多點通關、延長時間,增加旅遊路線、景點,必要時在特定地點管制人流。“三招”無疑起到一定的紓緩作用,但根本問題未解決。按去年數字,平均每日有八萬六千多人次旅客來澳,加上六十三萬常住人口,即澳門每天就有七十一萬六千多人活動,以三十平方公里面積粗略計算,每一平方公里內就約有兩萬三千八百人,密度之高世界鮮有。在如此龐大、高度集中的數字及客觀條件下,不論旅遊人流如何分散,他們都全在細少的澳門,其食、住、行必對澳門帶來巨大影響。

農曆新年將至,本澳旅客承載力備受考驗,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上海除夕夜發生人踩人慘劇事件記憶猶新。當局今年將延續去年新春首推的新馬路人潮管制措施,今年再進一步規範為三級,管制新馬路及議事亭前地的人流。警方會因應人流情況,開展相關級別的應變措施,第一級警員在各路口疏導人潮,維持秩序;第二級新馬路實施單向行人管制;第三級為最高級別,因應議事亭前地人流衆多,警方會局部封閉議事亭前地,暫時禁止人潮湧入,只許旅客離開,待議事亭前地人潮漸散,才潮水式放行進入。屆時,警方同時計劃在大三巴街實施單向潮水式人潮管制,只許旅客由賣草地單向經大三巴街前往大三巴牌坊,有上冇落,遊罷不能落手信街,須經附近的小巷繞道離開,現場會有警員和指示牌指示旅客離開方向。

與此同時,關閘口岸將實施出入境人潮管制,當關閘離境大堂接近飽和時,關閘廣場風雨廊路段,會實施“分流及分段放行”的措施,臨時封閉該走廊兩邊,在特定位置設立出入口。為使廣大居民和旅客第一時間瞭解人流管制措施的實施情況,當局亦會同步透過本身及交通事務局手機應用程式,以及電視和電子媒體等多個管道即時推送有關資訊,務求方便居民、旅客及駕駛者即時查閱並作好出行準備。新春期間市面及口岸人多擠擁,警方呼籲居民及旅客為免意外發生,切勿推撞急躁,應互相包容並遵從現場警員指示,順著人流有序行進,保管好隨身物品及照顧同行長幼;同時,建議透過“邊境站實時資訊平臺”瞭解通關情況,選擇合適時段和口岸進出境。

眾所周知,本澳在近幾年的逢年過節,旅客數字再創新高,過關通道、巴士及的士候車區、賭場、食肆、旅遊景點均現一幅幅迫爆的景象。居民和旅客怨聲載道,一篇又一篇對澳門貶多褒少的旅遊後感受,更應讓人正視本澳的旅遊承載力問題。除了新春個別時段,平日交通也“迫爆”,不少居民反映“坐巴士、的士好辛苦”。建議當局全面規劃交通站點,合理減少巴士停靠站點,提高交通流轉量。另外,每當法定假期,不少食肆因“三工問題”而選擇關舖,建議政勞資三方通過常設委員會,鼓勵食肆在法定假期開門,令居民和遊客容易找到食肆,“有啖好食”。筆者也建議本澳旅遊規劃中應樹立“居民第一、遊客第二”的思維,必須優先考慮居民對旅客的“心理承載力”,並改善居民各方面的生活質素。

也值得一提的問題就是,內地遊客日益增多,旅遊承載力爆棚牽動著不少港澳居民的情緒,當地居民對旅客過多存在怨言。本澳旅遊承載力是近年爭議的議題,不少旅客來澳後,被食肆加價、街道迫爆、巴士難搭、的士海鮮價而嚇怕,城市承載力正不斷下降。除了旅遊發展,作為城市,澳門是否宜居也是社會關注的。不少親朋和街坊反映,放假的節目就是做“宅男宅女”,因為澳門已冇娛樂,也不再寧靜休閒。其實,澳門正與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的目標越走越遠,居民和旅客的“衣食住行”無法配套好,小城承載力已爆燈,居民生活素質大打折扣。政府是時候決心優化各城區的社區設施,監督博企承擔構建多元化的大型綜合體。澳門作為旅遊城市,是吸引旅客樂而忘返、願意留澳住宿,而非“可一不可再”的印象。政府必須正視小城發展旅遊業至今,除了追求數量,更須重視提升質素,否則只會造成旅客、居民雙輸的局面。其實,內地客蜂擁而至,不僅考驗本澳城市接待力,更分薄本地僅有的資源。有學者認為,本地公交系統、服務質素未追上旅遊城市的發展步伐。旅客無止境增長,反影響澳門旅遊城市形象;甚至持續推高通脹,以及與本地居民爭奪資源,衝擊民生,必要時應放慢發展步伐,理順城市內部承載力後再向前發展。有學者則認為旅客急增,亦延伸至城市內部資源分配問題,如奶粉長期缺貨,就是典型事例。現時距離輕軌落成還有數年,這幾年內還有路氹多個大型項目動工,道路環境越趨惡劣,進一步考驗已達臨界點的城市接待力。建議政府推出新措施,分流遊客到澳門各區,深度發掘小城旅遊景點。澳門城市小,內部資源有限,難以滿足無限量的旅客需求,必要時要放慢發展,先理順城市內部資源分配,再尋求新發展。

本澳致力打造旅遊休閒城市,但在逢年過節期間的旅客擠擁現象,休閒氛圍難免削弱。對於有社會意見指澳門未“迫爆”,在某一兩個時段出現“迫爆”情況,已反映澳門接待旅客的承載力已達臨界點。有學者則認為,政府有需要更切實改善措施,包括訂定全面城市規劃,活化舊區,將旅客分流到不同區份,提升旅遊資源同時,提升澳門居民的生活素質和環境。重要節假日承載壓力可能較嚴重,但他相信本澳有足夠承載力迎接不同客源,但可能會影響追求質量的體驗。如對於港客,可能認為澳門假期很多人,內地遊客未必認為擠擁。但旅客和居民生活空間確實必須平衡,不然會出現惡性循環。有旅遊業界人寸則認為,不想簡單量化評價澳門旅遊承載力是否飽和,這界定並不合理,應從不同範疇去判定。以基建為例,過去十多年進入前瞻發展階段,基建及交通運輸系統等持續提升接待能力,還有未正式啟用的新北安碼頭、剛動工不久的城軌等。現在關注澳門接待力需相應的硬體設施、軟件條件及心理質素配合,畢竟澳門是旅遊城市,經濟很大成份建基於旅遊產業,須探討克服目前的挑戰,為未來作好準備。提升旅遊接待上,政府一直前瞻統籌策劃新的路網、基建等,從沒有感覺到滯後。發展較快加上澳門地方不大,需全民適應,這不祇是政府的責任,所有業界、居民需有共同意願配合政府的長遠政策。

有本澳旅遊、服務業界認為,措施會影響旅遊城市形象,堅決反對本澳向旅客收稅,建議政府在舊區多舉辦具規模的活動,從而發揮分流旅客作用。現時社會各界關注承載力超負荷的問題,承載力已成為本澳最大的挑戰,政府應該考慮加大旅遊景區,以及針對旅客長期集中的地區將人流分流至舊城區等,相關措施都應該要加強。加快研究提高通關能力,粵澳新通道至今仍未見動工,旅遊業界都很關注,希望政府可盡快啟動工程。推動內地遊客電子過關亦是當務之急,因為新春年初三至初六,遊客普遍排隊要用上兩、三小時,讓遊客留下不好的旅遊形象。澳門是免稅天堂,相信政府不會考慮徵收陸路入境稅,且每個旅客都收稅的話,會增加行政費用,所以對此有保留。香港旅客量較澳門多,每年超過三千萬人次,所以會有不同舉措限制旅客量。現時澳門的交通處於調整期,未來澳門承載力可以逐步加強,因為將有眾多新項目,交通網絡會不斷完善,既有輕軌、港珠澳大橋,未來三至五年將是澳門另一個高峰期。再者,現時口岸正計劃延長通關,相信科技通關可以發揮分流作用,旅客毋須同一時間出關,都可以分流。

有學者認為, 一個城市的承載力沒有國際標準,亦沒有絕對的客觀數字,但包含內容廣泛,“三招”看到及應對的只是“人流過度集中”問題,即使全部起作用,充其量是肉眼再看不到某一區特別擠逼或一部分舊區人氣變旺。但過多旅客佔用社會資源,對居民生活及旅遊質素構成壓力及持續下行的客觀現實並無改變。除以上可量化的指標外,承載力“爆燈”也有無形的心理情感因素,如本土店舖被“租魔”追殺致結業,或讓路予迎合旅客的金舖、化妝品、藥房等,產品經營單一令原有的城市特色、集體回憶被消失。居民生活空間減少、生活環境日差,自家景點去不得的無奈等,全都要應對。同時,澳門是移民城市,澳人從不排外,但高度包容不代表不會“爆燈”,現離底線越來越近,群情在發酵中,當局不要天真地認為,一、兩個局使出三幾招足夠應付問題。澳門承載力“爆燈”逼在眉睫,急待解決,包括政府、商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得擺正心態、正視問題。旅遊業對澳門相當重要,即使最終要通過非常的行政手段控制來澳旅客人數,其目的絕非排外趕客,而是還澳人、旅客一個休閒有質素的宜居宜遊環境。只有如此才是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的待客之道,旅遊業才可持續發展。諱疾忌醫,藥石亂投,只會讓問題惡化,搵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