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工廠”申遺背後

日本:望提振旅遊業

在陽光和煦的日本5月黃金周假期裏,日本媒體高調傳播了一個令日本國民頗為興奮的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麾下的民間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做出決定,認為日本申請的近代產業設施適宜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最終能否躋身該名錄還得等到7月時才揭曉,不過這已使不少日本民眾歡欣鼓舞,消息傳出的當日,前去這些設施參觀的人數就暴增,以致有的地方不得不限制人數。

日本這一申遺項目的全稱是“明治日本工業革命遺產九州‧山口及相關地區”,涵蓋從江戶後時代的幕府末期(1853-1868)到明治時代(1868-1912)在九州、山口等地誕生的一系列工業遺址。主要包括長崎縣“端島煤坑”、三菱長崎造船所等23個涉及鋼鐵冶煉、造船、煤炭等重工業的設施遺址。日本于去年1月正式向教科文組織提交了該遺產項目的推薦書。

據日本“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概要”網頁介紹,這些工業設施“是日本近代化中,曾以極短期間在世界非西洋地區首次通過引進西洋造船、製造鋼鐵、煤炭產業技術,實現飛躍發展,成為經濟大國日本的原點,值得向到訪者說明”。

拿“舊集成館反射爐”遺址來說,其建立背景是1851年日本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通過中英鴉片戰爭意識到西方列強的威脅,開始著手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提出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口號,以鹿兒島地區為中心開始了日本第一個近代西式工廠群的建設,其中涉及造船、冶煉、紡織、軍工等產業。

另一個知名的遺址要數“端島煤坑”,該島因外形似軍艦“土佐”號而被俗稱為“軍艦島”。軍艦島位於長崎外海約19公里的海面上,因19世紀時被發現擁有豐富的煤炭蘊藏量而被開發。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日本的主要能源消耗轉變為石油,端島才開始衰落,並於1974年關閉。端島在高峰時期曾一年出產41萬噸煤炭,端島的日本官方網站寫道,端島“支撐著日本制鐵、制鋼,以及造船領域的近代化發展”。

申遺獲得階段性成功的消息傳來,讓北九州市長北橋健治高興不已,他稱自己為了等這個消息,在長假期間手機一刻都沒離手。北橋預計北九州市“旅遊業將得到提振”。他稱贊北九州市對日本現代化作出了“重大功績”。坐落於該市的八幡制鐵所至今仍在生產,但內部並不對外開放。對此,北橋表示將集思廣益,尋找“可以傳遞感動的展示方式”。

一名正在軍艦島參觀的日本遊客面對電視台的鏡頭也稱這是“很棒的事”,自己“活到60歲能聽到這樣的消息感到很開心,希望它能順利成為世界遺產”。

韓國:浸透勞工血淚

然而,軍艦島的歷史不僅有榮光,也有很不光彩的一頁。包括軍艦島在內,這些“明治日本工業革命遺產”中很多都涉及上世紀日本強征奴役數以萬計朝鮮人的歷史,因而這一申遺項目屢遭韓國的抗議。5月初,韓國外交部長尹炳世在國會表示,日本無視“強制勞動”這一事實,僅從產業革命設施這一點申遺,而“讓這些充斥鄰國痛苦(記憶)的設施人冊有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精神”。他表示該項目不應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尹炳世在早前曾稱日本的這些遺址是“一個歷史傷口,而不什麼歷史里程碑”。

韓國政府稱,在這23個工業遺址中有7個強征了朝鮮勞工,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有6萬朝鮮勞工被要求在這7個地方“強制勞動”。其中,環境最惡劣的正是軍艦島,有600名朝鮮工人被迫在煤曠深井下工作,許多死於曠難或過勞死。

長期研究此議題的韓國慶熙大學教授金民哲表示,這6萬名工人還只是120萬被強征到日本的朝鮮人的一小部分。120萬人中,除開一半被征人日本軍隊,大部分都被征人工廠。“他們有一個官方發的薪水,但常常被迫儲蓄或強迫捐款。在戰爭動員階段,他們甚至從來就沒有領到過薪水。”

長崎市長田上富久得知申遺取得突破性進展後表示,“長崎的瑰寶作為世界瑰寶的價值得到了認可”。但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大約4700名朝鮮半島勞工曾被迫在長崎市一家造船廠勞作,當美國1945年在長崎上空投下原子彈時,這些勞工大部分遇難。

5月20日,韓國總統朴槿惠在接見赴韓訪問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的,也直接表達了對日本該申遺項目的反對,她強調這不僅違反《世界遺產公約》的基本精神,還會引發各國之間的分歧。

在6月28日到了月8日于德國波恩召開的會議將討論是否將日本申報的這些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如果會上出現反對意見,則必須獲得包括日韓在內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個成員國三分之二以上支持才能通過。而韓國的反對可能給日本的申遺項目帶來變數,韓國和日本都已經對其他成員國展開了遊說,希望別國支持自己的立場。

5月22日,日韓兩國在東京就此問題進行磋商,但雙方未能達成共識。日本方面不認同韓方有關苛榨朝鮮勞工的說法。“我們不把那稱做‘強迫勞動”’,日方負責此次申遺的真嗣高見說道,“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距離。”日方還表示,申遺強調的這些工業設施促進日本高速發展主要是指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與從朝鮮半島“徵用平民”不在同一個時期(日本在1910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統治韓國)。

歷史上僅有一例被定為“適合列入”的遺產最終沒有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而且並不發生在日本身上。在阻止遺產列入方面有困難的情況下,韓國方面正在探討將有關產業設施作為宣告朝鮮人被強制徵用事實的“負面遺產”這一方案。

韓國外交部一名官員表示,日本要麼將涉及二戰期間朝鮮半島勞工的設施從申遺名單中刪除,要麼就參照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1979年成功申遺的做法,暗示申遺設施的目的是反省歷史,而不是展示所謂成就。但日本首相官邸人士在此輪磋商後稱,“不考慮”向韓方做出讓步,不過接下來還會繼續與韓國協商。

另外,中國方面也表示對日本此次申遺的反對,稱日方不應借此“美化殖民歷史”。但由於中國目前不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成員國,因此未受到日方的重視。據瞭解,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政府、部隊、三菱公司等知名企業將約4萬名包括戰俘、平民在內的中國人強擄到日本做苦役。

“負面遺產”與“認錯”

面對韓國的強烈抗議,多數日本民眾表示了“不理解”。

而韓國媒體指出,很多日本民眾並不知道這些工業遺址隱藏著不人道的黑暗過去。拿軍艦島來說,日本許多以軍艦島為背景的電影、遊戲、電視劇、小說、甚至文化歷史介紹影帶等,皆沒有朝鮮勞工的蹤跡。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東京青年高木良輔因為那裏或將成為世遺的“自豪感”而到軍艦島遊覽,卻對朝鮮裔勞工的慘況一無所知,聽聞後露出錯愕表情問:“有這回事?”

雖然沒有官方的定義及認定標准,但是世界遺產中有所謂“負面遺產”的說法。中國台灣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曾建洲認為,目前世界上有三個以“負面的記憶”作為主要的列入理由的文化遺產--戈雷島(15-19世紀非洲沿岸最大的奴隸交易地點)、奧斯維辛集中營(為納粹最大的集中營,人類殘虐行為的象徵)、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將原子彈的威脅直接傳達給世界的唯一廢墟)。

還有一些遺產雖帶有勞改營、強制勞動、奴隸販賣等負面的記憶,但其列入主要是強調其他文化意義。如玻利維亞的波多西城(殖民地時期以殘酷的手段強制原住民以及非洲黑奴進行銀曠採掘活動,強製囚禁與勞動)和英國的利物浦等。曾建洲表示,這類遺產除了要符合世界遺產公約中對文化遺產必須是“具有顯著普世價值”要求之外,遺產本身還必須能夠証明戰爭、種族歧視、人權壓榨等人類過去所造成的錯誤。

然而日本在申遺過程中只強調“歷史的榮光”,完全避開了“負面的記憶”;而且日本對受害勞工乃至二戰歷史問題上態度曖昧,多年來中韓受害勞工遺屬維權至今困難重重則是一明証。

由在日軍進攻菲律賓作戰中投降的美國老兵及其家屬組成的“全美巴丹與科雷吉多爾防衛軍之會”的負責人簡‧湯普森表示:其他一些國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時能夠正視歷史上不光彩的篇章,比如英國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紀利物浦一度是奴隸貿易的中心市場。他們沒有忽略這段歷史,而是在當地建立相關紀念館、博物館,在利物浦大學還成了研究中心。”湯普森說道,“但是日本人卻相反,他們僅僅指出明治維新時期的工業化進程,但是沒有提到與亞洲和西方頻繁的貿易活動,及背後上千奴役、強征的歷史,也沒有提及慰安婦和戰俘就是通過這些遺址中的港口輸送的。”

去年,中國二戰被擄往日本三菱(當時軍艦島的所有者)受害勞工代表團致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千事長博科娃,表示反對軍艦島申遺:“迄今為止,日本政府和加害企業不承認過去強擄中國人的事實,不謝罪,不賠償,不清算慘無人道的歷史事實。在歷史沒有清算的情況下,我們認為,軍艦島並不適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安倍的“私貨”

其實“明治日本工業革命遺產”申遺會受到阻力是可以預計的。而它之所以能成為日本的推薦項目很大程度上跟安倍政府的力挺有關。這一申遺項目雛形形成於2005年,不過由於日本國內申遺項目競爭激烈,優勢不明顯的明治工業革命項目一直難以取得突破。但在安倍政府上臺後,這一項目突然獲得額外關照,意外擠掉熱門競爭對手,成為日本官方力薦的申遺項目。

2013年,在日本國內年度申遺項目初選中,長期負責初選的文化廳推薦“長崎縣教會群和基督教相關設施遺產”。當時,文化廳官員樂觀地表示:“從申遺成功的可能性看,顯然教會群項目的勝算更大。”不少專家也表示,從申報方案看,教會項目也更完善,比明治項目資格老。但在安倍政府“政治千預”下,最後明治工業革命項目意外勝出。明治項目也成為日本首個由內閣宮房長官出面敲定的申遺項目(之前都由日本文化廳負責)。

有國內媒體分析,這些工業設施服務於日本當年的殖民擴張和侵略戰爭,並不光彩。如“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廠區內的多個子項目。這個造船廠建造的神風型驅逐艦“白露號”參加過1937年淞滬會戰,戰列艦“霧島號”曾偷襲過珍珠港。

另外,其中很多設施還是在大肆掠奪中國的金錢與資源的背景下建立、運營的。如甲午戰爭後,日本政府從中國的賠款中拿出近2000萬日元作為創設資金,從德國引進全套設備和技術,建立了八幡制鐵所--二戰前日本最大的國營鋼鐵廠。日本政府曾明令這裏以生產炮架、造軍艦材料、速射炮彈坯料等軍火器材為主。有關檔案記載,從1905到1945年,整整40年間,日本從中國撫順共計掠走近兩億噸優質煤炭,主要供給的就是這座鋼鐵廠。

實際上,這一申遺項目的成型反映了日本主流意識形態的異動,尤其反映了安倍內閣對於日本近代史的價值判斷。安倍似乎也得到了相應的政治回報:在前述民意調查中,安倍內閣獲得了2015年最高的支持率53.7%。韓國在被日方指責將遺產問題政治化後反駁稱,真正故意將這一問題政治化的是日本。

作為一國的民眾,本國的物象能登上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無疑是值得自豪和欣悅的喜事。但是,日本近代產業設施卻不是如東大寺、金閣寺那樣純然的文化遺跡,它與日本近代的歷史緊密相連,而日本的近代史則是一段國家崛起、擴張甚至迷走的歷程,其中交織了太多複雜甚至是負面的元素。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靜波表示,40多年的明治時代,絕非榮光一片。而今天日本的主政者以及部分具有右翼傾向的媒體,借著人們對既往歷史漸漸模糊的記憶,竭力放大甚至虛構所謂“明治的榮光”,這恰恰表明了當前日本主流社會對歷史缺乏真正的反省精神,在此基礎上的戰後和平主義道路究竟能持續多久,值得人們懷疑和警惕。

(李穎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