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心理也會“中暑”

炎炎夏日,除了我們的申日在承受悶熱、容易疲勞、大量出汗、入睡困難等不適感覺外,我們的情緒同樣會承受比春秋兩季更大的壓力,容易煩躁、發脾氣、坐立不安,乃至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對工作、親人和朋友缺少了以往的熱情等。臨床上把這種情緒困擾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綜合徵”。而煩躁,是它最核心的表現。

為什麼會出現“心理中暑”?

人在煩躁時,很難維持自己的注意力、做什麼都會很快厭倦,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有種如坐針氈的感覺。尤其在夏季炎熱中,不停的出汗、身體的憋悶感,使人懶於去處理複雜的事情,即使平常可以很容易面對的人際交往、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務,也變得很困難。

為什麼平時可以從容地處理問題、情緒比較穩定的人,夏季也會出現煩躁情緒呢?心理學家和醫學家認為,人的情緒與氣候有密切關係,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氣候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明顯增強,導致情緒和認知行為的紊亂。除了氣溫的變化以外,“心理中暑”還與人的出汗多少、睡眠時間和飲食不足有關。因為天熱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體內電解質代謝產生障礙,因而影響大腦神經活動,令人發生情緒和行為方面的異常。

哪些人更易出現情緒中暑?

1.長期處於緊張壓力下的人。比如辦公室白領,常常加班、飲食不規律,每天面臨還貸、職場競爭等壓力。

2.不善與人溝通的人。這類人遇到煩惱事,不善於自我調節處理,也無處傾訴。

3.平時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緒波動大的人。常會有一些異常表現,如出現打翻熱水瓶引起燙傷等意外。

4.爭強好勝者。易與人發生摩擦,不依不饒。

5.患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哮喘、厭食症等疾病的人。

6.隨著年齡的增長(例如女性的更年期),情緒中暑的幾率也會增加。

如何預防“心理中暑”?

在氣溫高、濕度大等現實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做些什麼有助於減輕煩躁情緒的發生呢?

在心煩意亂的時候聽聽舒緩輕鬆的音樂,或者做些想像放鬆訓練,靜坐在那裏,閉上眼睛想想森林、藍天、大海等令人涼爽的情景,有助於降低“心理熱度”。此外,遵循環境心理學的原理,室內多應用冷色系,如乳白、淡藍、淺綠等顏色,少用紅色等暖色系,也會起到熱中求靜的心理作用。

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最炎熱時外出,不要在封閉空間呆得過久,通過空調等降低室溫,儘量增加休息時間,適當喝點涼茶、冷飲,少喝酒,特別是烈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濫服補藥,都對舒緩情緒有益。特別注意夏季出汗多,在多飲水的同時適當補充鹽分,多喝些菜湯,有助於預防電解質紊亂引發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另外,我們可以嘗試學習一種新的放鬆方式:我們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姿勢,最好是直背端坐,現在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放在身體上來。去充分地感覺自己當下呼吸的狀態。保持一段時間,你就會在這種有意識的放鬆中得到休息,內心煩躁的感覺也會減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