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祭西王母:祈福中華繁榮昌盛

【新華社蘭州8月31電】古樂悠悠,“虎”旗獵獵。第三屆華夏母親•西王母共祭大典8月31日上午在西王母故里——甘肅省涇川縣王母宮舉行,海峽兩岸近千名各界人士攜手共祭西王母,虔誠祈福中華繁榮昌盛。

甘肅涇川是傳說中的西王母降生地、西王母祖祠所在地和西王母文化的發祥地,始建於西漢元封年間的涇川王母宮是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

始於北宋開寶元年的西王母廟會,距今已舉行1047屆,每年朝聖人群多達10萬之眾,“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1990年開始,台灣全島各縣市的上千個以女性為主的組織團體引領廣大臺胞來涇川王母宮尋根問祖、朝聖母娘、祭拜華夏女性人文始祖,開創了涇川——台灣西王母朝聖之旅。2013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倡議,將西王母誕辰日農曆七月十八確立為“華夏母親節”。

當天舉行的共祭大典先是奏起祭樂,全場肅立;然後擊9通鼓、鳴3響鐘,代表中華民族傳統的最高禮數,表達著對華夏母親的無限崇敬之情。之後,甘肅平涼市市長臧秋華恭讀祭文,歌頌華夏母親西王母功德,祈願中華繁榮昌盛。

共祭華夏母親•西王母始於2013年,至今成功舉辦兩屆,已成為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會。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8月31日正式授予涇川王母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牌匾。至此,涇川王母宮正式成為甘肅省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也是全國43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

“閩台抗戰•海峽壯歌”史實展福建泉州展出

【中新社泉州8月31日電】為紀念閩台民眾攜手抗戰的珍貴歷史,“閩台抗戰•海峽壯歌——福建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史實展”31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展出。

當天的展覽分為“日寇覬覦寶島之殤”、“誓不從倭休戚與共”、“全面抗戰共驅強敵”、“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四部分,全景重現了從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島,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50年間的抗爭歷程。400多件(幅)檔案圖片再現了閩台人民共同書寫的血淚歷史。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林建春告訴記者,閩台抗戰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同仇敵愾、威武不屈的崇高氣節,是中華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展覽中有50餘份檔案是首次公佈。”林建春介紹說,其中,臺灣人黃玉齋1925年編撰的《臺灣革命史》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本日據時期在台出版的“研究日據時期臺灣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專著”。

在這些歷史檔案中,真實再現了閩台民眾共同支持國貨、閩台子弟加入抗日組織、閩台軍隊與日軍殊死戰鬥,以及日軍屠殺人民、日殖民地時臺灣慘狀等史實。福建省檔案局巡視員林真認為,此次展覽可以讓青年一代更為瞭解那一段悲壯的歷史,同時也顯示了閩台共有的記憶。

觀展者王湛感慨地說,“這是一次新的歷史回顧,清晰的圖片直觸心靈。”

據瞭解,由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福建省檔案館主辦,泉州市檔案館協辦的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25日。

俞正聲會見台灣各界代表人士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會見了來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

俞正聲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

俞正聲指出,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兩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都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大台灣同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的抗日鬥爭是全中國人民抗日鬥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俞正聲強調,兩岸同胞要牢記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發揚共禦外侮、追求統一的民族精神,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北京人藝話劇《故園》首次展現抗戰中臺胞群像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創大戲《故園》31日晚迎來首場演出,該劇第一次將抗戰時期的台灣人作為群體形象搬上舞臺,獲得觀眾好評。

《故園》是北京人藝與北京市臺聯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暨台灣光復70週年攜手打造的力作。它以北京台灣會館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至1945年間,從台灣來的教書先生和生活在小院裏的北平石匠之間,由格格不入到患難與共直至生死相依的故事。展現了一群普通人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堅守民族文化,堅守心靈與人性的感人故事。

該劇由北京人藝榮譽編劇王儉執筆,導演唐燁執導,仇曉光、張萬昆、鄒健、高倩、白薈等實力派演員參演。

據介紹,劇中運用了大量台灣元素,這是以“京味兒戲”為特色的北京人藝在舞臺表述上的新嘗試。“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花落土,花落土,有誰人通看顧……”,當劇中人物在舞臺上用閩南話唱起台灣民歌《雨夜花》,借由思念情郎的歌詞表達對祖國的思念時,台下不少觀眾的眼眶已經潤溼。

編劇王儉表示,該劇將抗戰題材與兩岸題材結合在一起,以民族情懷為主調,展現了在全民族抗日的大背景下,京臺兩地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和同命運、共患難的手足親情。

據導演唐燁介紹,在《故園》創作過程中,北京市臺聯同北京人藝多次溝通商討,策劃方案,修改劇本,並得到北京市委統戰部及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北京市臺聯還邀請主創人員赴台灣采風,並多次邀請劇組到北京台灣會館參觀,共同查閱大量史料,組織劇組同老臺胞座談,力求最大程度呈現歷史的真實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