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的政策提法下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不僅為化解過剩產能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下一步攻克這一難題提供了方向。
春節假後,民眾心理上接受的新年正式開始。而從去年底由中央推進的去產能政策,也進入了加速實施階段。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針對過剩落後產能堆積,大量相關企業虧損的情況,大規模的“去產能”措施,勢必會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對整個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動真格的去產能
“去產能”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重要政策導向。
去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被定為今年5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以“去產能”居首,反映了對其重要性的強調,會議還為中國化解過剩產能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
2016年1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聚焦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問題,並明確去產能的原則、路徑和更大力度的保障政策,以促進企業脫困和產業升級。
本輪去產能主要是針對包括鋼鐵、能源、船舶和建材在內的重化工業行業,其中,產能過剩嚴重的煤炭與鋼鐵首當其衝,成為當前政策著力點最主要的兩大行業。
中國的煤炭行業已進入了需求增速放緩期、過剩產能與庫存消化期、環境制約強化期、結構調整攻堅期“四期並存”的發展階段。鋼鐵業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去年中國粗鋼產量8.06億噸,而鋼材需求在6.68億噸,產量減去需求,供需差額近1.5億噸。而根據預測,今年這個差額還會更高。
按照規定,政府將以更嚴的標準推動落後產能限期退出,控制新增產能。日前,國務院分別發出針對鋼鐵和煤炭去產能的檔,並明確提出未來3~5年要削減若干產能。在近幾年淘汰落後鋼鐵產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嚴格督查落實國家2013年有關停止備案新增產能鋼鐵專案的決定。
和鋼鐵、煤炭行業一樣,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矽等產能過剩行業也都面臨嚴峻的形勢,企業經營效益持續惡化。而在繼鋼鐵、煤炭之後,水泥可能將成為下一個去產能的重要行業。
《人民日報》2月16日刊發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的文章表示,要化解水泥行業過剩困局,並且和煤炭、鋼鐵行業並列提出。
去年中國水泥銷量23.5億噸,25年來首次下降,各區域價格、效益全面下滑,行業裏近半數企業虧損。而據預計,水泥行業今年就可能面臨全行業虧損,甚至比現在的鋼鐵、煤炭行業更困難。
政府已經制定了去產能的兩大指標,一是清理“僵屍企業”,二是按照環保、能耗、品質、安全4個標準來扶持新的企業。
從相關部門的表態和發言可以看出,政府希望主要用市場化方式去產能。但在中國現行體制下,僅靠市場手段顯然不足以完成去產能任務。
去產能的具體方式主要有兼併重組、破產清算、產品和技術轉型升級等。在具體手段上,中央提出本次化解過剩產能要“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並提出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但主要思路是“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並提出“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併重組”,要求研究制定全面配套、因地制宜的政策體系,促進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產能運作效率,化解過剩產能。
這一方面是試圖通過體制機制的改善,挽救一些效益不佳的企業。另外,也是減緩社會陣痛的一種方式,畢竟,大規模的破產清算後可能產生的大量失業人員,將使社會穩定面臨巨大壓力。
目前可看到,央企層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或者被動地進行兼併重組,比如最近短短一周時間,已有五礦、中冶、中遠和中海4家央企宣佈戰略重組,更多央企還在密集商談重組事宜中。
通過產品和技術轉型升級形成新供給也是去產能的重要手段。據報導,工信部目前正著手制定《關於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將積極鼓勵、支援企業研發傳統產業轉型所需要的共性核心技術,以對過剩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起到提升作用。
金融方面也已經出臺了配套政策。2月16日,8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援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從金融對於工業領域乃至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進行有針對性的部署,其核心理念即是“有保有壓”。
具體是指,加大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高新技術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和工業強基工程、中國製造2025、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消費產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同時壓低對包括鋼鐵、有色、建材、船舶和煤炭等5大產能過剩領域的金融支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建設項目,一律不許給予授信,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僵屍企業,或者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及落後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
“壯士斷腕”
產能過剩是個老話題。近幾年來,國內關於淘汰鋼鐵、煤炭等落後產能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這既有中國面臨從重化工業階段過渡到更高經濟階段的原因,也有2009年後,為了應對當時的經濟危機,推進被稱為“四萬億”的大規模刺激政策產生的後遺症。
然而,雖然相關措施也陸續出臺,但始終收效甚微。而去年下半年中央經濟政策導向總體的轉變,被認為是本輪“去產能”政策的重要背景。
在去年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被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關鍵點之首提出來。同時,會上還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提法。“去產能”,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的政策提法下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不僅為化解過剩產能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下一步攻克這一難題提供了方向。
其後,在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品質、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12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則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通過兼併重組、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
這一系列會議上傳達出來的資訊,為其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推出的“去產能”和其他幾大結構性調整政策打下了堅實基礎。
只有去除低效落後的產能,才能為經濟轉型創造條件,它是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先行條件之一。這些過剩行業企業不僅佔用了大量的資源,使得有限的資源沒法用到代表中國經濟未來方向的新興產業中去,而且還可能帶來信用風險,並傳導到其他領域。
當前中國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已經到了政府必須痛下決心予以解決的時候。不僅煤炭、鋼鐵、水泥和航運等出現大規模行業性的虧損,而且以這些行業為重要支柱產業的山西、東北等能源和重化工業地區,在過去一兩年來,區域經濟呈現出嚴重的下滑態勢。
有鑒於嚴峻的經濟形勢,去產能、清退僵屍企業雖然已成為了共識,但實施起來仍然相當不易。眾多“一無有效資產、二無生產經營活動、三無償債能力”的“僵屍企業”在部分官員的明壓暗保之下,陷入了“活不起”也“死不成”的尷尬境地。
在去產能方面,政府的表態顯示出了很強的決心。李克強總理2016年1月4日在太原鋼鐵和煤炭企業調研時強調,化解過剩產能要繼續堅持以壯士斷腕的精神。《人民日報》發文稱,今天不以“壯士斷腕”的改革促發展,錯過了寶貴的“視窗期”,明天將面臨更大的痛苦,甚至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陷阱。
此次國家從中央層面系統性推出了產能過剩的退出通道,力圖實現行業結構優化、脫困升級,正是在幾年來延綿至今的產能過剩壓力和迫在眉睫的現實壓力下,採取的系統性綜合應對措施。
可控與成效的兩難
隨著“去產能”的具體實施,已經開始出現不少將本次“去產能”與10多年前的1997年、1998年大規模的國企重組改革相提並論、進行比較的聲音,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當前的情形,推進下去的話,兼併和破產力度,“不比97、98年小”。
但顯然,目前中央政策的推進不似10多年前的迅猛,採取的方式強調“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係”。“可控”成為重要考量。
正是在當前“去產能”的背景下,中國央行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2.51萬億元,新增人民幣債務總量超過3.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今年1月的M2餘額同比增長高達14%。這意味著,在去產能的同時,中國投入市場的貨幣相當寬鬆。
可以看出,當前的政策正在是一邊出清市場過剩產能,一邊通過貨幣寬鬆市場,保證經濟維持一定的增速,兩相平衡之下,“穩中求進”。
行業性地大規模去產能必然面臨大量失業人群的出現,如何做好人員的安置和再就業問題,不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去產能行動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許多人對於伴隨1997年、1998年大規模國企改革下崗潮的社會問題,至今印象深刻。
另一個主要問題在配套資金上,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職工安置和生活保障等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援。
李克強總理在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提到,去產能要加大財稅支持,中央設立專項資金,對地方和企業籌集的化解過剩產能資金進行補助,主要用於人員安置,支援力度與去產能規模掛鈎。
去產能的一個關鍵點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急需去產能的產業中,以煤炭礦產和鋼鐵為主的能源資源類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但這些領域聚集大量地方國企和央企,人員眾多,地方政府出於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考慮,會不會願意認真推進,也是一大問題。
2004年後,中央頻出政策調整水泥產業結構,然而政策實施效果不及預期。自2004年發改委出臺《關於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專案清理有關意見》鼓勵水泥行業淘汰落後產能,政府為調控水泥產業結構,政策頻出,政策實施效果卻不符合預期,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面對GDP考核、增加政府稅收和穩定就業的壓力,去產能動力不足。由此,此次去產能,改革目前對幹部的GDP考核就很重要。
產能過剩行業是不良貸款的重地,大批企業的退市將對銀行資產是一個巨大衝擊。中國整體債務體量占GDP的比重一直處於較快的增速之中。如何在去產能的同時,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重要考量。
總之,“去產能”從來不是輕鬆的過程,不僅被涉及的人員和行業面臨轉型的壓力,這樣大規模的調整之下,整個社會也將承受相當成本。
可以預計,今後的兩三年內,將是一個調結構的“陣痛期”,短期內宏觀經濟指標和就業資料下行,地方稅費收入下降,而在此過後,能否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則要觀察在這些舊的市場出清之後,新的有效率、符合市場需求的行業能否健康發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