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美國艾奧瓦州蒙蒂塞洛鎮科克伍德社區學院裏前所未有地熱鬧了起來。一間不大的房間內,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正在與7位科克伍德社區學院學生和教職員座談。
蒙蒂塞洛是一個小地方,甚至在艾奧瓦州的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然而,希拉蕊的助手們並不擔心在如此偏僻地方舉行的座談會無人知曉,因為她的一舉一動早已被隨行記者們發送到了世界各地……
“一看就是競選主管安排的”
這次座談會的主題很親民——艾奧瓦州的學生貸款債務負擔在全美排第九,話題就圍繞“減輕學生負擔”這個熱點展開。兩天前剛宣佈參加總統大選的希拉蕊,臉上始終掛著標誌性的微笑,侃侃而談。
跟隨希拉蕊前來的都是她的“圈內人”。其中有希拉蕊長期的助手、競選團隊的副主席阿拜丁,新聞秘書梅裏爾,競選團隊新聞顧問馬果麗斯等人。他們為這場活動在細節上做足功課:為顯示親民,希拉蕊一行從東部一路乘坐中巴車來到位於中西部的艾奧瓦州,沒有摩托車隊開道,只有幾輛黑色中巴車,車上也沒塗競選口號。希拉蕊的助手事先早就告知參加座談的學生,見到希拉蕊後,不要稱她為“國務卿女士”,而是直呼“希拉蕊”。
在美國特勤局特工保護下,進屋的人只有參加座談者和少數旁聽者。少數經允許的美國記者能參與拍攝和採訪;屋外幾十位元隨行記者,包括不少外國記者,都擠不進去。17歲的學生鐘斯在旁觀後說:“這一看就是競選主管安排的。”
本次美國總統大選將在2016年11月舉行,在此之前,民主黨、共和黨分別要舉行黨內初選,選出最終對決的候選人。目前,希拉蕊的民主黨競選團隊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租下一個辦公室,設立競選總部,預計將為其籌集至少25億美元的競選資金。
“我來了,我要贏!”這曾是希拉蕊2007年發出的參選誓言。8年後,她捲土重來,口號是“新的旅程,下一章節”。她說:“普通美國民眾需要一位元元捍衛者,而我希望成為那位捍衛者。”外界分析,希拉蕊希望表達出她關心每個普通人的“美國夢”,並願意為此奮鬥的理念。
權力是最大的誘惑
在希拉蕊的一生中,已有過多個閃亮的“第一”。她曾是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聯邦參議員,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公職的第一夫人。如今,儘管希拉蕊已當了外祖母,但仍第二次向另一個“第一”發起衝擊——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這最後一個“第一”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希拉蕊渴求白宮寶座久矣。她不缺能力,不缺手段,懂得厚黑,也知道隱忍。這些都是她當總統的“素質”。
1998年,還在白宮當第一夫人之時,面對夫君克林頓與實習生萊溫斯基之間鬧出的醜聞,希拉蕊背地裏雖抽了夫君的嘴巴,但最終選擇了隱忍,因為她有著更為長遠的政治眼光和謀慮。她也為此打了伏筆。美國歷任總統卸任後都會搞個圖書館或博物館,克林頓的圖書館建在阿肯色州小石城,裏面有不少希拉蕊的故事。圖書館內還有一個編年檔案館。《環球人物》記者曾專門查看克林頓當年與萊溫斯基鬧醜聞的那段歷史,卻沒有找到絲毫印跡。
2004年總統大選時,面對希望她出山參選的呼聲,希拉蕊再次隱忍了一下,沒有與爭取連任的小布希爭鋒。2008年,看准共和黨難再執政的情勢,希拉蕊第一次出手,但最終功虧一蕢。創造歷史的機會被奧巴馬奪得——他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在奧巴馬出人意料地請希拉蕊出任國務卿後,她調整心態,表面上儘量與奧巴馬和睦相處,同時韜光養晦。當時,每每有人問她是否還將競選總統,她總是斷然否認,以便讓奧巴馬放心。
2013年卸下國務卿之職後,希拉蕊一邊演好外祖母的角色,一邊眼睛還在盯著白宮。去年以來,她為再度參加競選屢屢試水。記者曾在希拉蕊為其新書《艱難的抉擇》簽名售書現場看到,當她在屋內為人們簽名時,一輛為2016年競選總統造勢的大轎車就停在簽售現場,工作人員忙著發放為她競選造勢的海報、像章等。
去年,奧巴馬成了“跛腳鴨”,已經辭職的前防長蓋茨、帕內塔等高官相繼出面公開批評他。希拉蕊也突然發聲,稱她在任時與奧巴馬在外交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很快,希拉蕊又立即為緩和與奧巴馬的關係而和稀泥。翻雲覆雨間,足見希拉蕊具有美國政客所必須的厚黑素質。
下一盤風險很大的棋
希拉蕊參選,不僅再次將自己擺在美國政治的風口浪尖上,她事實上也是在下一盤風險很大的棋。
當然,希拉蕊是有一定優勢的。首先是人氣。在民主黨參選者中,她目前知名度最高。奧巴馬也已在4月11日公開表示了對她的支持。華盛頓政圈有種說法:克林頓支持奧巴馬2012年的連任,而奧巴馬則回報以全力支持希拉蕊的2016年選戰。希拉蕊的高級顧問波德斯塔,就曾是奧巴馬的顧問,還擔任過克林頓時代的白宮幕僚長,可以幫助她整合競選團隊。
其次是經驗。希拉蕊上次敗給奧巴馬,原因之一是對新媒體重視不夠。這次,她雇用穀歌公司前高管為自己打造競選APP,通過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發佈視頻的方式宣佈參選,波德斯塔也通過電子郵件宣佈這一消息,用數位元化手段拉攏選民。
再就是財力。克林頓家族在美國政壇經營多年,基礎雄厚。希拉蕊與華爾街利益集團關係密切,籌款能力很強。在辭去國務卿一職後,她就馬不停蹄地通過演講牟利。出場費一般為每次20萬美元以上。去年3月,希拉蕊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次演講費高達30萬美元。高盛公司也曾請希拉蕊演講。據說,較之克林頓,人們對希拉蕊演講的需求更強,因為她剛離開政府。人們希望聽到她講美國政府內部那點兒事。更為重要的是,希拉蕊極有可能東山再起。
不過,希拉蕊的強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轉化成弱點。首先,候選人想勝出要尋求選民最大公約數。希拉蕊看准中產階級牌,但中產階級是一個具有很大模糊性的概念,又是一個極具伸縮性的票倉。較之奧巴馬,希拉蕊在美國中產階級特別是中下層百姓中的親和力不夠。
外界也不斷炒作克林頓家族斂財的話題。去年下半年以來,希拉蕊走馬燈般接受媒體採訪,竭力“澄清”克林頓一家何以暴富。她說,當克林頓一家離開白宮時,已經“窮得要死”,他們現在的富有完全憑藉“努力工作”而得,“與很多真正的富人不同,我們交納了所得稅”。但有評論揶揄道:較之“乘著私人飛機在講臺上站一個小時便到手一張20萬美元的支票”,“那些在我家房頂幹活的人”才算“努力工作”。
希拉蕊的女兒切爾西也遭到社會輿論的嚴厲審視。就在希拉蕊屢屢“哭窮”之時,切爾西被媒體曝出住著價值千萬美元的豪宅。還有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切爾西曾供職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支付了她60萬美元的年薪,但她僅做過9次報導,算下來1分鐘賺16萬美元。去年1月以來她就沒去工作,但是公司仍然每月向她支付5萬美元薪水。已經宣佈參加總統大選的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保羅說,克林頓家族還接受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捐款,這足以說明希拉蕊的“虛偽”,因為沙特限制女權運動,而希拉蕊則自詡為女權運動的堅定支持者。
希拉蕊曾在奧巴馬政府內任職,怎樣能不成為共和黨抨擊的“奧巴馬第三任”,也是一大挑戰。迄今為止,希拉蕊在所有已宣佈參選者中氣場最為強大,但美國是一個極易喜新厭舊的國家,一夜之間便可地動山搖,充滿戲劇性是美國大選週期內最令人眼花繚亂之處。希拉蕊如何與過去的自己拉開距離,以展示一個能夠帶領美國走向未來的領袖,這並非易事。
2009年2月,克林頓和女兒切爾西參加希拉蕊就任國務卿的儀式。
對華態度最受關注
希拉蕊宣佈參選後,立即引來人們對其未來中國政策的關切。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所有候選人必須表現出自己是美國“全球利益”堅定的捍衛者,在對華問題上“示硬”便成為必然。
有觀察家認為,要想瞭解希拉蕊“當選”後對中國的影響,需要關注她身邊人對中國的看法。希拉蕊任國務卿時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近來多次發表演講,稱一些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對於中國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中國不會適應世界,而是試圖改變整個世界使之適應中國。坎貝爾與希拉蕊關係較為密切,此種看法極有可能影響希拉蕊的對華政策主張。換言之,希拉蕊一定會從“政治正確”本能出發,對中國採取強硬姿態。
在這一點上,其實誰入主白宮都一樣。所以,中國人應該已經適應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才是制衡中美關係的重要杠杆。“把中國自己的事做好了,太平洋彼岸的國家代表就不得不與中國有事好商量。”
從4月12日起,希拉蕊就要為自己的總統夢而重過每日“上滿發條”的日子。不過,向白宮沖剌不僅需要“腦洞”,更是個體力活。一旦入主白宮後更是如此。希拉蕊在任國務卿期間,就曾出現身體不適。前不久,她在公共場合也明顯現出疲態。不過,如今大戲已開場,希拉蕊如開弓箭,已經沒有回頭路。問題只是在於,美國選民手中那張選票,是否能將希拉蕊送入白宮。
(溫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