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3月21日電】 “這幾年來,兩岸開放直航和自由行之後,臺灣民眾得到了很多實惠。臺灣只有與大陸加強合作才有未來。”廣西欽州市欽台農農業綜合觀光休閒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慶章21日在此間表示。
當天,廣西召開桂台現代農業合作座談會,出席會議的史慶章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作上述表示。
史慶章說,在大陸的台商都希望,蔡英文上臺後能持續推動兩岸合作深入發展。
史慶章稱,這些年兩岸交流所帶來的福祉有目共睹。兩岸開放直航和自由行之後,大陸遊客帶去了大量的消費,臺灣民眾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實惠。
史慶章來大陸創業已有22個年頭。2011年,史慶章入駐欽州臺灣農民產業園。他先後投資近1億元人民幣,建立集觀光、娛樂、種植、水果合作社、果蔬深加工等產銷一體化迴圈運作的生態農業園。
廣西兩岸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莊久毅也和史慶章有著同樣的願望。莊久毅表示,“兩岸合作是個大趨勢,無論是誰,都不應違背兩岸民眾的意願,兩岸合作應該繼續往上走。”他稱,“兩岸合作是天作之合,可以生子,理應代代相傳。”
幾年前,莊久毅在越南投資種植辣椒,希望打造自己的辣椒王國。2014年5月,越南發生針對外國投資者的打砸搶事件後,莊久毅帶著28名技術骨幹通過廣西友誼關口岸來到憑祥市。 擅長種植辣椒的他在憑祥“東山再起”,建立了寶島美人椒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莊久毅來自臺灣彰化縣,研究辣椒種植20餘年。
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從事農業經營的台商陳文城,也希望兩岸合作能持續加強。他稱,兩岸合作的動力在年輕一代,他將利用自身的優勢,介紹更多25歲到35歲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他們有技術,只要稍加引導,他們就能在大陸闖出一片天地。”
兩岸醫藥界人士籲加強新藥研發合作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張文昌21日在北京呼籲,兩岸業界要加強新藥研發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增進兩岸民眾福祉。
第二屆兩岸生技新藥產業合作交流會當天舉行,張文昌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作上述表示。
他說,臺灣在醫療管理、新藥研究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大陸則擁有資金多、市場大等優勢。兩岸民眾體質相似,臨床試驗的參考價值高,兩岸在新藥研發等領域加強合作,對兩岸民眾的健康是好事。
臺灣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以往大陸將境內首次出現的仿製藥視為新藥。2015年8月國務院44號文(《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公佈後,將新藥與仿製藥作明確區分,大陸藥廠越來越重視新藥研發,這為兩岸醫藥界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路孔明表示,兩岸同文同種、血緣相通,通過建立兩岸藥物對接平臺,促進兩岸藥物互認、准入,讓業界快速銜接,可實現互利共贏。
上海複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邵穎認為,目前兩岸醫藥產業界的主動性還不夠,應儘快將大陸的資本、市場優勢,與臺灣的技術優勢相結合,推動兩岸醫藥界合作。
當天的活動由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與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共同主辦,兩岸醫藥界人士還就如何加速兩岸創新藥合作立項與接軌等展開研討。
台港青年創客分享在大陸創業的“心路歷程”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電】 “創業太難了,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把細節想透,不要急著開始”。一位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創客21日在北京舉辦的一分享會上,如是提醒越來越多欲加入到大陸創業潮的港澳臺青年。
這位臺灣創客張揚正是時尚搭配推薦平臺“一搭”的創始人,9年前他從美國矽谷來北京發展,擁有豐富的戰略諮詢、時尚投資等工作經歷。
基於女性常常困擾不知買什麼、去哪裡買,張揚正團隊推出APP“一搭”,利用高科技人臉識別功能及個人資料分析,向使用者智慧推薦專業穿搭方案。
張揚正在分享會上說,大陸是多元社會,市場足夠大,要做適合自己做的事,把優勢最大化。
回顧創業歷程,他感慨,創業“火車”開啟後壓力巨大,前半年很痛苦,必須面對資金、招人等各類難題,不斷思考發展路徑、產品是否有價值等問題,團隊之間也不時吵架。
因此,他建議,新的港澳臺青年創客不要盲目出手,不要只看到錢,不要把創業想得太簡單,要保持平常心,一直往前走。
香港青年創業專案“CBD迷你倉”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了無人化智慧“迷你倉”,只要通過網路就能實現物品在“迷你倉”的存取。
該專案負責人曹肇棆認為,港澳臺青年來大陸創業面臨“接地氣”難題,必須更加瞭解大陸市場環境和競爭對手。他建議,新創客先到國內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他還認為,創業須維持自己對標準和品質的追求,不宜粗放式擴張。
另一位臺灣創客劉建安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創辦了“人品咖啡”廳,並獲得新華書店首家咖啡廳經營權。依託臺灣文創思維,除了經營咖啡、餐飲外,他的咖啡廳還經常舉辦各類講座、讀書會等活動。
劉建安說,他反對大學剛畢業就去創業。創業者須瞭解創業領域,先到相關行業上班學習,要勇於修正錯誤和缺點。他還認為,創業初期資金不宜太大,關鍵是從中學習。
該第四期“台港澳青年創客分享會”由新華網主辦,旨在通過專題報導及系列線下分享會,搭建溝通橋樑和推廣平臺,幫助港澳臺青年在大陸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