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蔣介石密邀毛澤東訪台內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與蔣介石再沒有見過面。但這並不等於說二人之間再沒有任何接觸.只不過.他們之間的接觸是以特殊且秘密的方式進行的。

“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6月27曰,杜魯門以共產黨占領台灣,“將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區安全”為由,公開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當時的蔣介石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以他自己的兵力,不可能守住台灣,因此,他希望美國人幫助他守台灣,希望美國第七艦隊這個“保護傘”能長期在台灣海峽存在。另一方面,他也看出杜魯門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就是他們分裂中國陰謀的一部分。經過反復思考和權衡,最後他下定決心,即使美國人從台灣海峽撤走第七艦隊,也要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6月28日,經蔣介石授權,國民黨當局“外長”葉公超發表聲明,一方面接受美國關於台灣防務的計劃,另一方面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領上之一部分,仍為各國所公認,國民黨接受美國防務計計劃,自不影響國民黨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之立場。他特意在聲明中表示:“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之”部分,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

1954年12月,美台簽署了針對大陸的“共同防禦條約”。為了表示中國政府強烈的反對立場,毛澤東決定給美蔣以一定打擊。1955年]月18曰,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建國以來首次陸海空三軍種協同作戰,一舉攻克了作為台灣門戶的一江山島。美蔣慌了手腳,他們一方面在台灣海峽增加兵力,另一方面也極力尋求國際上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美蔣各有各的打算。蔣介石尋求國際支持,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國際生存空間,多爭取一些外援。而美國人則打算借此機會,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搞“兩個中國”。

毛澤東在得知蔣介石的態度和立場後表示:在維護祖國統一問題上,蔣介石和美國人考慮的不一樣。

美國人見蔣介石對美國搞“兩個中國”不配合,就打算把蔣介石換掉。在美國人的活動下,台灣政壇上出現了推舉“總統”候選人的活動。正當此時,毛澤東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說了這樣的話:“台灣是蔣介石當總統好,還是胡適、陳誠當總統好,我看還是蔣介石好。但凡在國際活動場合,有他我們不去。至於當總統還是他好……十年、二十年會起變化,給他飯吃,可以給他一點兵,讓他去搞三民主義。歷史上凡是不應當否定的,都要作恰當的估計,不能否定一切。”

毛澤東和蔣介石第一次派人互相溝通

由於毛澤東與蔣介石在維護中國統一問題上見解一致,加上毛澤東在國際上公開了他關於支持蔣介石當“總統”的意見,因此,蔣介石有了與毛澤東建立特殊聯系的打算。周恩來於1956年5月5日在接見外賓時,請他們給蔣介石傳話說:“蔣介石如果願意將台灣歸還祖國,就是一大功勞,中國人民會寬恕他的。”

上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國共雙方都努力尋找能夠實現溝通的中間人。這個人終於被找到了,他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個有一定政治活動能力的文化人,他本人對國共兩黨也表現出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正是因為這個關系,他在中國共產党解放大陸時去丁香港。

按照蔣介石的旨意,蔣經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兩次找至嘈聚仁。一次是蔣經國秘密派一艘小型軍艦,到香港把曹接到台灣,與曹密談如何由曹出面建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溝通管道。另一次是蔣經國親自到香港找曹聚仁,與他再次商談如何與共產黨溝通的問題。曹聚仁答應接受蔣介石的委託後,蔣介石就把曹請到了臺北。會見中,蔣介石向曹表達了自己願意與大陸溝通的想法。曹聚仁於1956年7月到達北京。7月16曰,周恩來在頤和園接見了他,並且提出了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方針。周恩來說,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實現祖國統一。對於台灣,“只要政權統一,其他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

毛澤東給蔣介石制定了“一綱四目”的寬大政策

炮擊金門不久,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曹聚仁並請他吃飯。在這次談話中,毛澤東告訴曹聚仁:“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都可由蔣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當在場的有人提出,美國入一走,美國對台灣的軍援會斷絕時,毛澤東說:“我們全部供應。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反共在他那裏反,但不要派飛機、派特務來搗亂。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曹聚仁問:“那麼,台灣人民還可以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嗎?”毛澤東答道:“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毛澤東把曾經提出的給蔣氏父子的寬大政策,加以細化,又增加了一些新內容,形成了“和平統一祖國”的總體構想。後來周恩來把毛澤東的這些構想概括為“一綱四目”。他們怕蔣介石不放心,還於1963年通過過去與蔣介石、陳誠二人關系都比較好的張冶中致信陳誠,在信中轉達了“一綱四目”的基本內容。

曹聚仁到臺北後,向蔣氏父子講了毛澤東的意思。蔣介石、蔣經國、陳誠等國民党高層領導人經過一番研究,決定提出他們的一些條件。曹聚仁帶著這些意見,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進行溝通。

1965年7月,蔣氏父子根據他們與大陸溝通的結果,擬出了六個條件,要曹向毛澤東轉達。這六個條件是:1、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2、蔣經國任台灣省省長。台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內政”完全山台灣省政府全權處理。3、台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4、台灣海、空軍並人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三個師駐在台灣。5、廈門與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北間的緩沖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師長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6、台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証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這些條件,實際上是蔣介石通過曹聚仁和毛澤東多次交涉後形成的,應該說,對雙方都有利。特別是在軍隊問題上,由於毛澤東過去有過讓國民黨保留一點軍隊的意見,雙方在此問題上能達成統一認識,殊為不易。

可惜由於不久之後,中國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電受到沖擊,蔣介石得知這些情況後,對中共的政策產生了疑慮,便中斷了與中共的聯系。

晚年的蔣介石曾經秘密邀請毛澤東訪台

晚年,蔣介石經常想起他在大陸的日子,想到與大陸溝通的問題。就在他出任第五屆”總統”之前的一個月,即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森時,竟把他稱為“老朋友”。蔣介石注意到,毛澤東對尼克森說:“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對毛澤東說的這句話,蔣介石思考了很久。

此時的蔣介石十分孤立。在國際上,中共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而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則越來越小。他認為這吋主動向中共提出溝通,有點近乎投降。正在蔣猶豫之時,中共方面卻採取了一系列主動行動。廖承志也出面發表講話,強調“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歡迎台灣各方面人員來大陸參觀、探親、訪友,保障他們安全和來去自由”。1975年,中共方面又特赦了國民黨數百名戰犯和特務,還給他們的一些人安排了工作,願意去台灣或者香港的,也可任其選擇。

蔣介石得到這些消息後,還是沒有採取主動行動。其原因主要是他沒有找到合適的溝通人選。正在這時,毛澤東派來了92歲高齡的章士釗。不料,年事已高的章先生由於疲勞過度在香港去世。此次的國共溝通當然就沒有建立起來。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實現兩岸溝通的努力。找不到合適的溝通人選,他就採取了一個特殊的方式向大陸方面發出信號。1975年春節後,蔣介石秘密找來國民党元老陳立夫,讓他通過在香港的秘密管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請毛澤東來台灣訪問。毛澤東得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但1975年毛澤東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周恩來也重病在身,難以擔此大任。毛澤東找來鄧小平,親自向鄧小平交代,你可以代表我去台灣,兩岸可以以此為契機,盡快實現“三通”。陳立夫得知毛澤東打算派鄧小平來台灣的消息後,十分高興。為了配合這次溝通,陳立夫還在香港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文中說:“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人民,”但是,正當陳立夫積極努力、尋求與大陸溝通之時,蔣介石卻因病於1975年4月5日去世,撒于人寰。海峽兩岸的溝通再次中斷。

(任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