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所謂「羅生門事件」及時得到澄清說開去

所謂澳門的士業聯合會聲稱因政治原因,取消七月到台灣交流的活動的事件,在有人向香港《萍果日報》提供會內檔,將會的內部事務「捅」出去之後,再經本澳某政治反對派主辦的網媒大肆「抽水」,以「羅生門」、「封殺」赴台交流的詞藻推波助瀾,使得事態發展似乎是有不可收拾之態。實際上,在台灣地區,就有人見獵心喜,某些民進黨政客就對此事件大做文章,而那些專靠賺取「通告費」,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嘴也在電視節目上喋喋不休。一時間,似是要將澳門當作為「反面典型」之勢。

但這股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這除了是澳門的士業聯合會和澳門基金會及時作出澄清,以正視聽之外,臺灣陸委會作出的「澳門計程車業聯會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向陸委會澳門事務處(駐地名稱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表達今年七月欲來台交流一事,期盼政府協助行程安排等事宜,但後來並未提出具體規畫或需求」的實事求是申述,也起了澄清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就連民進黨「新潮流系」「立委」吳思瑤,也說了較為務實理性的話,指出「是一個小事件,事實與真相還要釐清,而這件事的範圍,也不需要去擴大。所以不需要去無限上綱地,去做很多不必要的解讀。如此的話,只會製造內部不必要的一些恐慌。目前不需要大驚小怪,隨著這樣的報道起舞」,而民進黨「英系立委」羅致政也在受訪說,「這樣的傳聞一直都在,但兩岸之間應該還是朝向善意互動的方向來走。兩岸任何倒轉的情況,期望不要發生。五二零之前,中共的立場是不會有改變。至於五二零之後,這是兩岸關係的另外一個觀察點,這個觀察點要取決於蔡主席的未來談話,與未來政策作法。但我對於五二零之後,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還是抱持審慎與樂觀的態度」,更是起到了降溫的作用。因此,該次事件,應是可以「平安降落」,某些政治團體以為可以籍此「抽水」,整弄澳門基金會一番,就此破局,反而讓人們進一步看穿其手腳。實際上,與一些民進黨「立委」的冷靜克制態度相比,誰在唯恐天下不混亂,也就一目了然。

澳門的士業聯合會計劃在今年七月間到台灣進行交流活動,這本是正常的民間交流活動。按照該會流出的檔,該會也曾循例向澳門基金會提出申請資助,並到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介紹了初步意願。但在後來,一方面是找不到對口接待單位,難以安排;另一方面,恰在此時,蔡英文當選「總統」,而原定的交流時間今年七月間已是她就職之後,也就在該會籌備交流活動期間,兩岸四地都在熱烈報道評論,倘蔡英文在「五二零講話」中,未能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大陸方面可能會採取中止兩會談判等措施。而該會負責人有感於此,決定取消到臺灣的交流活動,改為到華東交流訪問。這是該會的內部事務,外界根本就無權幹預。即使是該會有被外泄的文件所述的內容,也是該會對兩岸關系事態發展的認識及評估,與特區政府完全無關。

整個過程就是這麼簡單,但某反對派也要乘機「抽水」一番。某些整日價將「民主自由」掛在口邊的政治團體,卻容不得一個民間團體擁有自己的表意自由,這算得上什麼「民主派」?!

其實,澳門的士業聯合會即使是按照原定計劃,於今年七月間到臺灣旅遊交流,如果是自籌經費進行,也應是正常之舉。但既然希望能獲得澳門基金會的津貼,而澳門基金會是澳門特區政府的公共機構,必須嚴格執行「錢七條」的各項相關規定。因此,即使澳門基金會沒有作出任何明言暗示,在蔡英文極有可能會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景之下,該決定主動取消到臺灣訪問的計劃,也就是正確的做法,避免了陷澳門基金會於不義。

某些人又何止是向澳門基金會「使絆」?還在繼續意圖「煮死」高教辦,就其刪去明顯帶有「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色彩的「國立」一詞而喋喋不休,並指責沒有法律檔規範規定。

然而,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就曾聯合發出《關於印發〈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在宣傳報道和公務用語中,必須正確使用涉台用語的。比如,在報導國際活動時,不能把台灣和其他國家並列,而應稱為「中國台灣」;與港澳並列時稱為「港澳臺地區」或「台港澳地區」。對不屬於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和民間性的國際經貿、文化、體育組織中的台灣團組機構,不能以「台灣」或「臺北」稱之,而應稱其為「中國臺北」、「中國台灣」。在我們舉辦的國際體育比賽場合中,台灣團隊可以使用中文名稱「中華臺北」,但在我新聞報導中仍應稱其為「中國台北」。台灣地區在WTO中的名稱為「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簡稱「中國臺北」〕,宜傳報導中可簡稱「中國臺北」。對具有「台獨」性質的組織和政治術語應加引號,如「台獨」、「台灣獨立」、「台灣地位未定」、「台灣住民自決」、「台灣主權獨立」等。宣傳報導中涉及「台獨」政黨「台灣團結聯盟」時,不得簡稱為「台聯」,可簡稱「台聯黨」。

雖然上述規定是針對內地媒體的宣傳報導,但同樣也適用於澳門特區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公務領域。實際上,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涉台宣傳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倘涉台用語中使用一些不規範的詞語,甚至是錯誤的提法,就不但直接影響中央對台新聞宣傳的准確性,而且產生不良後果。在當前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的形勢下,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統一,遏制「台獨」分裂圖謀,更好地宣傳中央的對台方針政策,維護中央政府、國家法律的權威性與嚴肅性,確保涉台宣傳正確的輿論導向,也就必須與時俱進,准確地把握涉台宣傳口徑,進一步規範涉台用語。

澳門、香港兩個特區雖然實行「一國兩制」,但在涉台問題上,也同樣必須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而不能只能強調兩個特區的「兩制」而忽略「一中」原則。為了堅持「一中」原則,也應自覺地正確使用涉台用語。上述的規定在原則上同樣亦適用於港澳特區的公共行政系統和中文媒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和社團。因而高教辦在官方文件中刪去「國立」一詞,是正確的。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