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提供研發基金 武漢高校開展兩岸教育深度合作

【中新社武漢4月18日電】位於武漢的武昌首義學院18日與台資企業亞旭電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意向協定:該校機電自動化學院、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師生將進駐台企,承擔立項科研專案的研發並共用成果。

亞旭電子系世界500強華碩集團子公司,主要研發國際網路通訊設備。校企合作意向簽訂當日,引眾多學生關注、諮詢報名事宜。

此次校企合作,由台企提供研發基金,資助學生研發立項,雙方採取“師生科研•學生實習•學生就業或創業”模式進行。學校派遣師生團隊承擔科研項目的先期研發,之後進駐工廠共用設備和技術,由台企派員進行專業技術指導,共同研發後期專案。研發實習完成後,企業視工作表現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或資助創業。

武昌首義學院繼去年與臺灣多所高校達成合作意向,引進臺灣百餘名專、兼職教授執教。此次再度開展兩岸教育深度合作,開創“產教融合、校企聯動”新模式。

該校副校長郭景致表示,校企合作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分享,雙方的人才、設備和技術進行優勢互補,為就業季畢業生帶來更多機遇。

武昌首義學院是中國大陸首批獨立學院之一。自2003年起,該校就與臺灣地區開展教育文化交流,並成立台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為在大陸開設的台企對口培養並輸出專業人才。2015年10月,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落址該校。

臺灣學者籲抓好大陸“十三五”規劃發展機遇

【中新社臺北4月18日電】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18日在臺北表示,大陸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全球貿易市場。在兩岸經濟互動頻繁的今日,臺灣為避免經貿邊緣化,應該對大陸“十三五”規劃有進一步的掌握,試著從中找出可利用的發展機遇,為臺灣經貿未來謀出路。

當日,《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評析》新書發表會在臺北舉行。該書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主編,集合了臺灣研究大陸經濟的十位專家學者的深度評析,其中包括臺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譚瑾瑜、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等,旨在為臺灣各界掌握大陸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譚瑾瑜指出,“十三五”規劃比“十二五”規劃更重視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創新,未來五年,可視為大陸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技術水準的初期階段,大陸台商也正在轉型升級,積極參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

龐建國則認為,“十三五”規劃綱要已表明,未來5年,大陸GDP增長率會維持在6.5%以上的水準,意味著大陸的經濟量體每年會出現1.3個臺灣的增長份額。對於這個龐大的經濟增長動能,臺灣如不能參與相關專案,未來的發展堪憂。

他進一步指出,“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出現了堅持“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的文字,這意味著,未來臺灣方面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或者對於“兩岸同屬一中”沒有讓大陸能夠接受的表態,兩岸之間很難有良性互動。

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演出在湖南侗鄉通道舉行

【新華社長沙4月18日電】17日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舉行的“大戊梁歌會”上,台灣桃園市原林藝術舞集和通道皇都侗文化村藝術團的團員們一起合作,為觀眾們獻上了精彩紛呈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演出。

這場演出是“大戊梁歌會”的高潮篇章,充滿了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通道縣皇都侗文化村藝術團表演了侗族大歌、侗戲、琵琶彈唱,並展示了侗族服飾,將侗族歌舞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台灣的藝術家則表演了老鷹舞、百合花之戀、排灣竹節舞和排灣慶典,以及飲酒作樂、豐年祭祀等傳統舞蹈。優美的舞姿令現場觀眾如癡如醉。演出最後在兩岸少數民族演出人員的大團圓舞蹈中結束。

現場觀看演出的通道縣市民韋小含表示,台灣的少數民族舞蹈既有節奏感強的段落,也有柔美優雅的組合,非常有藝術感染力。舞蹈還完好地展現了原生態風情,令人耳目一新。

台灣桃園市原林藝術舞集是應邀來湖南通道縣參加侗鄉一年一度的“大戊梁歌會”。該歌會是為了紀念當地一對300年前殉情的侗族戀人而設立的民間音樂盛會,被譽為侗族的“情人節”。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開啟訪台巡演

【新華社臺北4月18日電】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各聲部首席組成的音樂團隊一行21人18日抵達台灣,開啟為期5天的巡演,將為寶島聽眾獻上“民族音樂盛宴”。

樂團此行將分別在桃園、台中、臺北、新竹和彰化舉辦名家名曲音樂會。參加此次演出的多位獨奏家在兩岸民樂界享有盛譽,包括板胡、京胡名家姜克美、嗩吶名家周東朝、琵琶名家陳音等。

樂團團長張高翔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說,此次巡演曲目是每位名家最擅長的經典作品,包括笛子《秦川情》、琵琶《山之舞》、揚琴《昭君怨》,以及合奏《金蛇狂舞》《阿細跳月》《春江花月夜》等。

“這些經典曲目都經過重新編排,我們既努力突出傳統樂器的特色,也努力賦予它們這個時代的語言,貼近這個時代的審美。”張高翔說。

在記者會現場,樂團表演了合奏《阿細跳月》、嗩吶獨奏《黃土情》等曲目。其中,《阿細跳月》作出了大幅改編,即興元素得到凸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展示了演奏家的個性風采。

台灣知名指揮家陳澄雄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廣民樂團的小組化、領奏加合奏的表演形式是他非常喜歡的,“這將是一場值得台灣民樂愛好者學習的重要演出”。

據張高翔介紹,兩岸民樂界一直保持密切交流。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台灣學生在大陸學習民樂,如今多數已在島內成為民樂教師或樂團骨幹。如今,大量民樂團,有專業的也有非專業的,有商業的也有非盈利的,在兩岸往來演出交流。

“中國民族音樂是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其中有我們的文化之根。兩岸熱絡的交流對繁榮民樂有重要推動作用。”張高翔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