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健康的自我修養

  5月10日最新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心血管病死亡仍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

高血壓患者數量一路走高

《報告》顯示,心血管病總死亡人數仍在快速上升。人群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患病率持續增加,遏制心血管病增長態勢的任務仍很艱巨。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推算,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估計每年約有350萬人死於心血管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時400人,每10秒鐘1人死於心血管病。

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超重/肥胖、體力活動不足、不合理膳食和大氣污染,仍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因素。

《報告》指出,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以2010年的資料為例,中國因高血壓死亡共計204.3萬例(男性115.4萬,女性88.9萬),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31869億元,其中高血壓直接經濟負擔占6.61%。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指出,我國高血壓患者數量一路走高,農村與城市的患病率差距日益縮小。

另據估算,全國約有2.7億人為正常高值血壓(高血壓前期)。與正常血壓人群相比,正常高值血壓(高血壓前期)人群腦卒中發病危險增加56%,冠心病危險增加44%,總的心血管病危險增加52%。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高血壓患病率上升。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19萬餘名7~17歲漢族學齡兒童血壓,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兒童高血壓患病率為14.5%(男生16.1%,女生12.9%),且不同性別的高血壓患病率均隨年齡呈上升趨勢。

王增武說,兒童高血壓患病率上升,心血管病防控從娃娃抓起非常必要。「兒童高血壓與肥胖、血糖和脂代謝異常、出生體重、生命早期營養不良環境、鹽敏感、睡眠等因素有關」。

大氣污染是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吸煙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報告》指出,僅針對上海的一項調查資料就顯示:上海城區40~74歲居民中23.9%的男性死亡和2.4%的女性死亡由吸煙造成。

此外,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對心血管的威脅也不可忽視。全國調查顯示,男性45~59歲和60歲以上女性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最高。

而另一項對104家醫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綜合達成率只有5.6%。

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中,《報告》首次關注了大氣污染問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顆粒物(PM)大氣污染是心血管病的一種危險因素,其中PM2.5被認為關聯更為密切。北京市2010年~2012年日平均PM2.5濃度為96.2μg/m3,該濃度每增加10μg/m3,當日的缺血性心臟病發病增加0.27%。《報告》稱,65歲以上老年人群對PM2.5更為敏感。

北京安貞醫院王薇教授表示,美國心臟病學學會已明確將大氣污染列入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她指出,大氣污染是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改善環境,需要強有力的國家行動,也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做好健康規劃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潤霖院士對《瞭望東方週刊》表示,面對異常嚴峻的心血管病發病形勢,加強大眾健康教育和社區人群防治是關鍵。

近年來,雖然居民總能量攝入呈下降趨勢,但一些膳食特點明顯不利於心血管病的預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減少,脂肪供能比呈明顯上升趨勢,膳食膽固醇的攝入量明顯增加;食鹽攝入大大超標,蔬菜水果攝入較少,維生素C攝入不足。

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袁志敏,已做了30多年的社區基層醫生,她告訴《瞭望東方週刊》,預防心血管病,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經常關注血壓變化。

袁志敏介紹,若出現高血壓就必須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包括高鈉低鉀膳食、超重和肥胖、過量飲酒、精神緊張、缺乏體力活動、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等。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唐春平對《瞭望東方週刊》說,「防止心血管疾病,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降低高血壓、降低高血糖、降低高血脂水平」。

唐春平說,高血壓可引起腦卒中和心臟病的突然發作,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要做到定期監測血壓。

接受本刊採訪的醫生們建議,預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同時也需做好二級預防,即對已經發生冠心病和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改善症狀、防止病情進展、改善預後,降低病死病殘率,防止疾病的復發。

除此以外,每個人都要有著眼於70歲、80歲、90歲的健康規劃,而且必須從現在做起、從飲食起居的點滴做起、從年輕時做起。

中國營養學會近日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堅持天天運動、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推薦每週應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堅持日常身體活動,平均每天主動身體活動6,000步;儘量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動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