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 人才與立法最關鍵 陳觀生

近年國家大力支持澳門特區政府促進經濟發展適度多元,把中醫藥列為優先發展的四大領域之一。近期,中國政府網公佈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在本澳建議特區政府多引進中醫藥人才來澳。人才匱乏、創新乏力是目前中醫藥產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本澳發展中醫藥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此外,本澳目前沒有中醫藥發展的規劃方向和明確的立法來為中醫藥正身,也是未來要完善的方面。

本澳中醫藥發展唯有引進人才

近年,在國家的支持下,國家科技部批准在澳門設立全國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由粵澳兩地政府推動在橫琴建立「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使澳門的中醫藥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經濟局公佈今年首季工業出口狀況調查,受訪企業手頭訂單平均有 3.08個月,多於上季及去年同期錄得的 2.58個月,增幅為 19.4%。其中 「藥品業」手頭訂單最多,有 5.89個月,最少的 「電子/電器業」,有 1.6個月。數據反映本澳醫藥產業或將迎來爆發發展的時期。

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呂紅早前表示,產業園前期發展中心已投入使用,GMP中試大樓及檢測大樓等建設已平頂,國醫館-養生中心綜合項目前期籌備工作有序開展,以葡語系國家為切入點拓展國際合作業務的國際合作交流中心正籌備中。

本澳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將令中醫藥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中醫藥人才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階段;另一方面,人才匱乏、創新乏力是目前本澳中醫藥產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未來本澳中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而解決中醫藥人才問題,首先需要從最近基本的兩個問題入手,一是什麼是人才,二是人才從哪裡來。

什麼是中醫藥人才?其實本澳每年都有不少人學習中醫,但由於多種原因,常會陷入「進醫院沒機會,自己執業沒資格」的尷尬境地。除了按照制度醫院對醫生有較嚴謹的要求,本澳社會也對醫生人員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特別對於中醫,剛剛從中醫藥院校畢業的學生一般難以得到信任。大致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全科臨床能力不足。大多中醫診所不像大醫院分科那樣細緻,那裡的醫生面對的雖然是小病小災,但要能夠辨識清楚基本的常見病,並且有中西醫用藥經驗,這樣才能處理得很好。而這些方面的經驗,往往是畢業生所欠缺的。

二是中醫基本功不足,或者說用中醫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偏弱。本澳從中醫藥院校畢業的學生,大多選擇自己執業開設診所。在創業階段,他們面臨著患者從無到有、從懷疑到信任的過程。而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有一個認識上的落差;上述問題都可以通過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實踐去彌補。

三是中醫師必須也是中藥學家。中醫藥人才一般不能單純分為 「中醫」、「中藥」人才,而只能是中醫藥人才。中醫與中藥是不分家的,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同時也是藥學家,他們要掌握看病、開方、采藥、炮製、煎藥等多項技能,相當於一條龍服務了。現在中醫藥雖然分了學科,但應該明白,要想學好醫、看好病,必須學好中藥。如內地對中醫執業藥師的考試,考試範圍反映了中醫藥管理部門對中醫藥發展的要求。試題涵蓋面很廣,包含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炮製、化學、鑒定、民族醫藥等,這也是「大中醫」概念的體現,雖然中醫、中藥在學科上有側重,但總體而言還是一個整體。

四是中醫經典博大精深,若要學好中醫,應該廣泛涉獵相關書籍,開闊視野。中醫基礎主要來自于《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除了中醫課程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一些涉及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和臨床實用性的著作也是經典,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脾胃論》、《醫宗金鑒》等。

有本澳中醫藥業界人士表示,在民間及政府的支持下,本澳中醫藥發展不錯,目前註冊的中醫及中醫師共超過1,000人,每年亦有不少的中醫畢業生加入。本澳中醫牌照批給嚴謹,希望政府在技術方面支援中醫畢業生,提升質素。

人才從哪裡來?解決本澳中醫藥人才缺乏問題,一是靠引進,二是靠培養。

在培養人才方面,需要因地制宜,為人才搭建前景廣闊、潛力無限、暢通無阻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應該建立中醫藥職業技能人員系列,合理設置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能崗位。建立中醫學專業認證制度,探索適應本澳中醫醫師執業分類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吸引、穩定中醫藥人才的保障和長效激勵機制。

就本澳來說,目前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高校主要是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是澳門唯一擁有完整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的高等教育機構,經過十多年努力發展,隨著博士後研究規模的擴大,將為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及深造機會。目前澳科大開辦中醫學博士、中西醫結合博士、中藥學博士、中醫學碩士、中西醫結合碩士、中藥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並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機制。至去年九月,澳科大已有十四位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及五十位畢業生獲得碩士學位,為持續發展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澳門科技大學中醫本科課程,至今已有多屆畢業生,共有三百一十九名畢業生獲得中醫學學士學位和六十六名畢業生獲得生物醫學學位。部分畢業生在澳門開設了中醫診所,這些畢業生改變了澳門中醫藥從業隊伍的知識構成,使澳門的中醫醫療素質和水準逐步提升,為建立澳門的中西醫合作醫療新制度提供人才資源。從二○○九年以來,澳科大的中醫藥學院每年入學學生的數量比以往增加了近一倍,澳門本地學生明顯增加。近期,因應橫琴新區和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澳科大籌辦了四年全日制中藥學學士學位課程。澳門科技大學基金會於二○○三年成立了中醫臨床診療中心,更於二○○六年建立「科大醫院」。目前,科大醫院不僅擁有先進診療設備,更構建了優良的中西醫互補門診醫療通道,為病者提供「一條龍」中西醫門診服務。而科大醫院的建立和發展,對於建立澳門中西醫合作的醫療新制度、提高中醫臨床醫療水準、保障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改善中醫藥課程畢業生就業等,均十分重要。改善了中醫藥課程學生在本澳的實習條件,畢業生的就業和深造機會亦大大增加。而隨著科大醫院的發展,為澳科大甚至澳門特區提供良好的臨床研究條件,近年科大中醫藥學院與科大醫院緊密合作,開展了十六項科研課題,不僅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而且獲得了註冊中藥產品及專利授權等成果。二○○六年建立的「澳門藥物與健康應用研究所」,建立了適應中藥新藥及保健品研發的一系列研究設施,按照國際水準制訂了一系列的中藥製成品和食品安全性檢定標準,獲得澳大利亞及香港的權威認證,使「藥健所」所發出的檢測報告獲得國際認可。

雖然本澳在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中醫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對於推動本澳中醫藥產業大力發展並形成支柱產業的目標來說,遠遠未夠。而且要形成一個產業,不僅要有多學科交叉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和創新人才,還要有創業人才和成果轉化人才。因此,引進人才是實現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

在引進人才方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日前在本澳表示,澳門可以發揮作為中葡平臺的優勢,結合國家豐富的中醫藥資源,以及在橫琴的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弘揚中醫藥文化。他又稱,澳門的文化、科技和環境很適合發展中醫藥產業,但關鍵是缺少能夠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和活用中醫藥的人才,建議特區政府多引進中醫藥人才來澳。引進人才,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主動地走出去,結合實際提出需求,有針對性地將高層次人才請進來。要達到這個目標,特區政府和本澳社會需要轉變觀念,某些政治團體更要放棄保守理念,出臺特別的優惠政策,令相關高端人才可在本澳自由居留,因為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吸引人才。

中醫藥立法既是規範也是正身

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近期,中國政府網公佈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標準化、資訊化、產業化、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中醫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到0.55張,中醫藥服務可得性、可及性明顯改善,有效減輕群眾醫療負擔,進一步放大醫改惠民效果;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及重大疾病攻關取得明顯進展,中醫藥防治水準大幅度提高;中醫藥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學術領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中醫藥人才,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類(助理)醫師數達到0.4人;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中藥工業總產值占醫藥工業總產值30%以上,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更加廣泛;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法律體系、標準體系、監督體系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中醫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顯著提升,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科技水準顯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國醫大師、萬名中醫名師、百萬中醫師、千萬職業技能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公民中醫健康文化素養大幅度提升;中醫藥工業智慧化水準邁上新臺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強,我國在世界傳統醫藥發展中的引領地位更加鞏固,實現中醫藥繼承創新發展、統籌協調發展、生態綠色發展、包容開放發展和人民共用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的說明指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為:中醫藥服務能力不足,特色和優勢發揮不夠充分;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一些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無法通過考試取得醫師資格,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品種萎縮明顯;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比較單一,人才匱乏;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傳承、發揚面臨不少困難。

草案在總體思路上,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遵循中醫藥自身規律,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二是貫徹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藥衛生事業中的作用;三是堅持扶持與規範並重,在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同時,注意預防和控制風險,保障醫療安全;四是處理好與現行法律的關係,在中醫藥的管理上,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等法律已有規定的,不再重複規定,僅對其中不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制度作適當調整。

近年澳門特區政府積極促進經濟發展適度多元,把中醫藥列為優先發展的四大領域之一。雖然特區政府為此做了很多工作,出臺了不少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進展順利,藥品業」出口在本澳工業產品出口中異軍突起。但是直到目前為之,一方面未見有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清晰規劃,給人只是被動作為的印象;另一方面,雖然本澳有較為完善的醫療制度和與歐美標準一樣的醫藥標準,但仍有需要參考國內外的相關法律規定,以中西結合的本澳特色,進行中醫藥立法,既規範本澳的中醫藥發展,又可以為中醫藥正身並有利其向國際化發展。

參考國家中醫藥法,結合本澳情況,本澳中醫藥立法應該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一)發展中醫藥服務,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一是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服務資源,提升服務能力;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考慮設立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二是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的作用。發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並考慮將其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疾病防控中的作用。三是保持中醫藥特色。設立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要以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主要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要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藥技術方法,遵守中醫藥服務基本要求。四是強化政策支持和保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援和條件保障;制定基本醫療政策等醫藥衛生政策,要有利於發揮中醫藥優勢,支持中醫藥發展,將符合條件的服務專案納入基本醫療範圍。(二)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中醫醫師、診所准入管理制度。根據中醫服務人員存在師承、家傳等培養方式的實際,在充分考慮醫療安全風險的基礎上,對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開闢通過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獲得中醫醫師資格的途徑。同時,考慮到中醫診所主要是醫師坐堂望聞問切,服務簡便,不像西醫醫療機構需要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可將中醫診所設立的標準相應調整。(三)完善強化監管,預防和控制醫療安全風險。完善現行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法規對中醫藥服務的監管。(四)完善中藥管理制度,促進中藥發展。應針對當前影響中藥發展的主要問題,作出相應規定:一是提高中藥材品質。建立道地中藥材評價體系;規範中藥材採集、貯存以及初加工;定期組織中藥材品質監測,公佈監測結果。二是完善中藥飲片管理制度。三是促進中藥製劑發展。鼓勵醫療機構配製和使用中藥製劑,支持應用傳統工藝配製中藥製劑;對僅應用傳統工藝配製的中藥製劑品種和委託配製中藥製劑,加強對中藥製劑品種的不良反應監測和監督檢查。(五)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一是完善在職培訓。建立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藥培訓體系,支持專門實施中醫藥教育的高等學校其他教育機構的發展。二是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三是鼓勵中醫藥師承教育。鼓勵中醫醫師和中藥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拓寬培訓途徑。

中醫中藥近年在歐美、加拿大及澳洲都大行其道,加拿大和澳洲早已以立法形式承認了中醫藥的地位。美國迄今亦已有43個州通過立法確定中醫的合法性,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南部的幾個州也將通過立法承認中醫針灸。本澳還應該吸取國外中醫立法工作的成功經驗,發揮澳門中西結合的優勢,透過立法使中醫藥發展走向正規化,在國際上為中醫藥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