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進法治教育築牢法治社會根基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中國正在全面依法治國實施過程中,全力推進法治教育,旨在使現代法治理念與精神融入民族血液,築牢中國法治社會根基。

使青少年“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平等意識、誠信觀念和契約精神”被寫入近期發佈的《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成為教育系統“七五”普法的主要任務之一。

此前,中國多部門發佈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要將必要的法律常識納入不同階段學生學業評價範疇,在中、高考中適當增加法治知識內容,將法治素養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石中英錶示,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必須要提高國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而基於長遠考量,在青少年群體中加強法治教育是當務之急。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中國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全面依法治國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並列其中。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而“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深入開展“七五”普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

“基礎教育具有長效性,這一階段的法治教育落實好,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為成熟公民後,自覺接受法律約束、維護國家法治,充分保障全體社會成員應享的權益。”石中英說。

2013年5月-8月,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課題組在全國10個省區市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在犯罪時近四分之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犯罪,對自己行為的性質沒有明確認識。

調查數據還顯示,90%以上的學校對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根本不重視,沒有認識到加強法治教育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中國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中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並在具體操作層面要求將法治知識和內容納入中、高考,要求中小學配備1至2名專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課教師。

石中英認為,青少年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過直接和間接途徑學習了法律知識,瞭解了一些法治的基本內涵與精神,需要通過中、高考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予以強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對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階段的法治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標,並分學段細化了教學內容與要求。大綱明確,學校法治教育實施情況作為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納入學校年度考核的內容。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正在青少年中全力推進法治教育,培育具有較強法律意識、守法意識的現代公民,使規則意識、平等意識、誠信觀念和契約精神內化為公民理念,外化於自覺行為,從而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副主任楊小軍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證明中國的政策和行為是可預測的,並能夠不斷形成與世界良性互動的制度環境。

他說,中國已經步入了制度化建設的加速期,各個領域的建章立制正在繼續推進或完善,而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將為各項制度的實施與維護起到護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