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57年給周恩來帶話:希望你們能把金門炸一炸

中共中央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影響到台灣內部,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嚴重不安,開始加緊推行「兩個中國」的政策。面對嚴重的形勢,蔣介石希望大陸有所行動,以維繫大陸與台灣的聯繫。1959年毛澤東跟當時蘇聯駐中國大使透露玄機說,1957年蔣介石曾經託人帶話給周恩來,希望我們能好好地把金門炸一炸、打一打。(《蔣介石曾派密使赴大陸商討統一後人事安排》,2010年9月6日鳳凰衛視)

1958年,國際局勢緊張,美國對我國台灣的干涉也進一步升級。是年8月23日,大陸萬炮轟金門,採取「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的指導方針。(毛澤東給彭德懷的信,手稿,1958年8月18日,引自《毛澤東傳(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2004年版)大陸用炮火與台、澎、金、馬保持「聯繫」,維持中國內戰的態勢,拖住美、蔣,粉碎美、蔣達到「劃峽而治」的計劃。在炮擊金門時,毛澤東曾請章士釗寫信給蔣介石,並把「聯蔣制美」的方針事先告知了台灣。台灣當局也心領神會,拒絕了美國要求國民黨從金、馬撤退製造「一中一台」的陰謀。(童小鵬《風雨四十年》二)8月的一天,毛澤東再次接見曹聚仁,讓他把中共主要是對美不對台的底細轉告蔣氏父子。曹以記者『郭宗羲』的名義,在新加坡《南洋商報》發表文章,透露了炮轟金門的「醉翁之意」。

雖然海峽兩岸在軍事上又交了火,但祖國大陸並沒有放棄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種種努力。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辦法,繼續開展對台工作。炮擊金門後,章士釗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毛澤東對其中幾句話很欣賞:「台澎金馬,唇齒相依,遙望南天,希諸珍重。」毛認為把台灣看作「南天」不恰當,後來改為「南雲」。 (童小鵬《風雨四十年》二)同年10月13日,毛澤東在周恩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陪同下會見了曹聚仁。毛澤東說: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保住金門、馬祖的方針,如蔣介石撤退金門、馬祖,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金、馬部隊不要起義。毛澤東在談話中表示:如果台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台灣「現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台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可秘密來。」(毛澤東同曹聚仁談話紀要,1958年10月13日,引自《毛澤東傳(1949—1976)》上卷)周恩來說:美國企圖以金門、馬祖換台灣、澎湖,我們根本不同它談。台灣抗美就是立功。希望台灣的小三角(指蔣介石、陳誠與蔣經國——筆者注)團結起來,最好是一個當總統,一個當行政院長,一個將來當副院長。(《周恩來年譜(1898—1976)》)

中國炮擊金門的行動,一度引起蘇聯的緊張,蘇聯等國內外許多朋友一開始不很理解,擔心會被「拉下水」。10月5日和14日,周恩來兩次會見蘇聯駐中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安東諾夫,說明中共中央從原來準備分「兩步走」到台、澎、金、馬「一攬子解決」的目的是,「不能讓美(國)換得一個凍結台灣海峽的局面」。他說:「我們這一方針簡單講來就是要使台、澎、金、馬仍留在蔣手裡,不使之完全落到美國手裡。清朝統治階級的方針是『寧予外人,不給家奴』,我們則是『寧予家奴,不予外人』。我們把台、澎、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那就總有一天會回來」。周恩來還指出,蔣介石也不贊成美國的做法,一方面是怕影響蔣軍的士氣,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完全受美國控制。「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蔣找到了共同點,可以聯合起來,一致反對美國」。(周恩來會見蘇聯駐華大使館代辦安東諾夫談話記錄,1958年10月14日,《周恩來年譜(1898—1976)》)

當時以解放軍的軍事實力,金門和馬祖是可以拿下的。但中共中央考慮到如果台灣不能同時解放,那麼台灣和大陸將被隔開,接觸將更加困難。而且,國民黨如果丟失了這些在大陸沿海象徵性的據點,將更有利於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1958年9月22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關於沿海軍事鬥爭工作的方針:「在目前形勢下對金門作戰方針,仍以打而不登、斷而不死,使敵晝夜驚慌、不得安寧為妥。」毛澤東當日回覆:你「對金門作戰方針問題上的批語是很對的,即照此辦理,使我們完全立於不敗之地,完全立於主動地位」。(《周恩來年譜(1898—1976)》)10月上旬,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最後確定對金門採取「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方針,即只打炮而不登陸,封鎖金門,斷其後援,但不把守敵困死。

為了進一步擴大美蔣間的矛盾,爭取和蔣介石在這個問題上共同反對美國,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起草的、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你們與我們之間的戰爭,30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宣布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金門,以便使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日,美國國務院宣布暫停為蔣軍護航。

這份文告,粉碎了美國提出的所謂停火陰謀,堵住了國際干涉的道路,擴大了美蔣之間的矛盾。

萬炮轟金門,實際是在「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台灣當局對此心領神會,拒絕了美國提出的從金、馬撤軍的要求。可見這也是中共和平解放台灣政策的一部分。

對台灣問題,大陸是從中、美、蘇「大三角」的全局來考慮,但把工作重點放在「小三角」上。為了進一步爭取蔣介石,1959年9月14日,毛澤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共中央關於特赦一批確已悔過自新、改惡從善的國民黨戰爭罪犯的建議。12月14日,周恩來接見首批特赦戰犯杜聿明、宋希濂、曾擴情、王耀武等國民黨原高級將領。他在講話中說:「你們當中與台灣有聯繫的人,可做點工作,慢慢做,不要急,個人寫信靠得住些。」(童小鵬《風雨四十年》二)後來,這些人按照周恩來提出的要求,利用自己的影響,紛紛做台灣方面的工作。他們通過各種渠道致信台灣國民黨軍政要員,說明大陸的對台政策,希望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祖國統一。這些行動,對台灣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產生了一定影響。

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一方面加強與中國政府的接觸,另一方面又向台灣當局施加政治、經濟壓力,繼續推行「兩個中國」的政策,美蔣矛盾加深擴大。毛澤東認為這是開展對台工作的好時機。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經與周恩來研究商討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確定了對台的總方針是:台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我們可以等待,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給下一代去做。毛澤東還提出了對台的具體政策,周恩來將其歸納為有名的「一綱四目」。

為了把中共和談的誠意和信息傳遞到台灣,大陸通過與國共兩黨高層都有深交和影響的張治中、傅作義、李濟深、邵力子、章士釗等人士,分頭尋找線索和渠道轉達。

童小鵬回憶:1962年,有一次,周恩來邀請張治中、傅作義、屈武等在釣魚台吃飯。席間談到台灣問題,周恩來希望他們寫信給台灣當局,告訴他們不要輕舉妄動。後來屈武給於右任寫了信,張治中、傅作義給蔣經國、陳誠等人分別寫了信,轉達了周恩來的意思。(童小鵬《風雨四十年》二)

1963年初,周恩來請張治中、傅作義致信陳誠,闡明台灣的處境與前途,說明今日反台者並非中共實為美國,而支持台灣者並非美國實為中共。中共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之不可侵犯。這年1月4日,張治中發出經周恩來修改的致陳誠信,正式傳達了當時大陸對台灣工作的「一綱四目」方針。「一綱」是:只要台灣歸回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台灣領導人意見妥善處理。「四目」是:(一)台灣歸回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台灣領導人全權處理。(二)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三)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台灣領導人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四)雙方互約不派遣人破壞對方團結之事。此信在周恩來修改後,曾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傳閱。(《周恩來年譜1898—1976》)周恩來還在這封由張治中先生給台灣當局的信的背後,寫了這樣四句話:「侷促東隅,三位一體。寥廓海天,不歸何待!」(童小鵬《風雨四十年》二)

「一綱四目」實際上是毛澤東、周恩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構想的具體化。「一綱」,就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四目」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既維護了民族大義,又尊重了台灣的現實,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實現祖國統一的方針,因此可以作為國共兩党進行商談的政治基礎。

不久,周恩來又請有關人士轉告陳誠:過去送去的一些信件雖然大都是以個人名義寫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們個人在政府中擔負的工作可以變更,但對台灣政策是不改變的。

周恩來代表中共表達的和談誠意和提出的具體建議對台灣當局深有影響。蔣介石稱:「兩個中國」及「中立主義」的幻想,不明事實,不明道義,不負責任,美國不應對此事加以考慮。陳誠則表示說,他要對歷史作交代。只要一息尚存,決不會接受「兩個中國」。

中國政府的和平呼籲和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在海外引起的反響是可想而知的。台灣當局自然也有所觸動,表示:今後不用紅色中國、共黨中國,而稱中共政權。提到他們自己,不再稱自由中國而用中華民國。蔣經國又託人表示:不再派人到大陸進行敵對活動,還說進一步派人到大陸談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鄧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