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維生素,不如多吃果蔬

馬拉松、咖啡機、看櫻花等,據說正成為中等收人群體的生活標配。而這個群體的另一標配是:每天早上吃過早餐後,再來兩片複合維生素。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10年,維生素在生活中卻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

這些小藥片真是生活必需品嗎?是不是生產廠商的一個成功行銷案例?

大科學家的示範效應

在補充維生素的名義下,家電生產商試圖推動以喝橙汁替代直接啃柳丁,將其描繪成提高生活品質的標誌——當然他們不會告訴你,清理榨汁機是多麻煩的一件事。後來,維生素片劑生產商又說,直接喝果蔬汁也是落後的補充維生素的方式,而要再加一片維生素泡騰片,這樣的果蔬汁才更有營養。

逐漸地,吃維生素的人被塑造成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形象。

美國人李努斯•鮑林就符合這種形象。他從1964年也就是65歲的時候開始,每天早上在橙汁中添加一片維生素C。他全心全意地相信,這是一件有益的事。每天吃完加料的早飯後,他前往加州理工學院,開始一天的工作。

如果鮑林只是一名普通的美國老人,那麼他對維生素的熱衷並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可他有著顯赫的身份:著名科學家。作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鮑林,有足夠的資格談論科學生活,他信奉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會被模仿。

早在1931年,鮑林就在《美國化學協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化學鍵特性》的文章,首次將量子物理和化學聯繫起來。他具有革命性的觀點使得收到手稿的雜誌編輯都找不到合適的人審閱。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問到自己對鮑林研究的看法時,他聳了聳肩說:「這對我來說太複雜了。」

1951年鮑林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蛋白質結構》。他提出蛋白質有二級結構,這種結構由它們自身如何折疊決定。他將一種結構稱為阿爾法螺旋,也就是之後沃森和克裏克解釋DNA結構時採用結構。

這些研究成果在學界為鮑林樹立了泰山北斗的地位,也為他贏得了諾貝爾獎的榮譽。1961年他登上《時代》雜誌年度人物的封面時,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鮑林後來的人生軌跡被維生素改變。他65歲時收到了伊爾文•斯通博士的一封信。鮑林回憶道:「他在信中說,如果我遵循他的建議吃3000毫克維生素C的話,我就不僅僅是能多活25年,還可能活得更長。」

鮑林採納了斯通博士的建議,從那時起每天開始服用維生素。他說:「我開始感到更有活力,更健康。尤其是我一生中每年都要患上幾次的重傷風不再出現了。幾年之後,我把維生素C的攝入量增加到十倍,然後二十倍,然後增加到每曰推薦攝入量的三百倍,我每天吃1.8萬毫克。」

1970年,鮑林發表文章《維生素C與感冒》,極力勸大眾每天吃3000毫克維生素C。鮑林認為感冒會很快消失,成為歷史註腳。他寫道:「徹底消滅感冒要經過幾+年才行,但是我相信在一些年內,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感冒可以得到完全控制。我期盼著見證這邁向美好世界的一步。」

人們相信大科學家,隨之對維生素C的攝入量兩倍、三倍,甚至四倍地增加。藥店的貨供不應求。統計顯示,截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已有5000萬美國人聽從了鮑林的建議,服用維生素C。

這一影響持續至今,現在約有70%的美國人服用維生素營養品,其中40%的人經常服用。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的維生素已經在巧妙的包裝下成為萬應靈藥,甚至有研究認為它能抗霧霾。

近期公佈的一個小規模的人體試驗顯示,B族維生素有可能在空氣污染時對人體起到一些保護性作用。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B補充劑,可以「完全抵消」微粒污染引起的傷害。

研究人員發現,連服4周維生素B補充劑可以將PM2.5的損害減少28%~76%。

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說這一效果是真實的,但強調他們的工作也是有局限的。科學家說,需要作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在中度污染的城市。

不過類似研究有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意思。因為同樣有研究拿出資料來說話:別說抗霧霾了,維生素對於健康來說都沒啥用處。

有科學家說,花大把的錢買維生素吃大可不必。有些老年人因為從食物中吸收維生素B12的能力減弱,可能會缺乏維生素B12,可以適當補充一些;還有一些很少進行戶外活動的人,由於長期陽光照射不足,也可能要補充一點維生素D。一般健康人完全不需要服用多種維生素製劑。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服用多種維生素可以彌補飲食中的營養不足。科學家奉勸,千萬不要用維生素來取代正常飲食,特別是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只要堅持每天吃水果和蔬菜,患病的風險就會減小。

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最近作過一項研究,認為維生素不能預防心血管等疾病。他們挑選了年齡在40至80歲的2萬多名志願者參加這項實驗。這些人屬於易患冠心病的高風險人群,他們被隨機分成兩個組,一組人每天用一種能降低膽固醇的藥物,另一組作為對照,只服用多種維生素。兩種藥在外形、顏色和重量上完全一樣。

研究人員在英國的69家醫院對這些人進行治療,並進行了5年的隨訪觀察。結果發現,在服用降低膽固醇藥物的志願者中,由於心血管系統疾病而死亡的人數降低了17%,發生心絞痛的風險降低了27%。此外,這些人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病率也大幅度降低。但服用維生素的對照組則沒有這麼幸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認為,維生素不僅對心血管疾病沒有預防作用,而且對骨質疏鬆症和白內障也沒有預防作用。

有利還是有弊

對於早上來片維生素的好處,目前發表的研究充滿了矛盾。一般人大多是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來吃,認為即使無效,維生素吃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壞處。

然而,即便是這種觀點也遭到了挑戰。美國科學院食品和營養委員會的科學家認為,服用維生素並不能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柢抗力,有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體內含量過高的話,反而會增加疾病的風險。

目前醫生們關心的不是維生素缺乏,而是維生素過量,也包括微量元素過量和攝人熱量過多。背景是有人敦促醫生給他們開大劑量的維生素C。費城兒童醫院兒童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腫瘤學專家約翰•瑪麗斯說:「在大約七八年時間裏,我們不斷收到家庭使用大劑量維生素C的請求。我們抵制這種行為,但是他們會說:醫生,你得過諾貝爾獎嗎?」

過去有人認為,服用維生素C和E可以預防癌症、心臟病和心絞痛,但大量科學實驗證明沒有這種效果。對於一般人來說完全不需要補充這兩種維生素。

有實驗認為維生素A有潛在風險。按醫生推薦的劑量服用似乎問題不大,但是這種劑量與能夠導致不良後果的劑量之間相差很小,稍不留意超過劑量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如果一個人每天正常進食,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這時人體內維生素A的含量就會超過身體的需要,多餘的維生素A就可能危害健康。市面上出售的多種維生素製劑,其中有些成分已達到危險劑量。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年前研究了1.1萬名使用和不使用維生素的男性。研究發現,吃維生素的男性死於晚期前列腺癌的幾率是另一組的兩倍。

2011年10月10日,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9萬名年長婦女進行了評估,發現補充複合維生素、鎂、鋅、銅、鐵的人死亡率高於不補充的人。

在維生素的作用出現截然不同的爭論時,其實最合適的做法是:與其花錢買維生素,不如買水果和蔬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