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科學研究證實,個體的情況不同,患癌的風險也有相當大的差異。而要對個體進行精確評估,除了年齡、性別和居住地之外,還需要考慮眾多的與個體相關的危險因素。
只有10%~20%的癌症可用遺傳來解釋
癌症與遺傳密切相關,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可以對人體進行全基因分析,找出與癌症相關的基因,從而評估患癌的風險。比如,著名的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檢測出攜帶了遺傳性乳腺癌基因,根據現有科學研究對這個基因的瞭解,可以估計她未來患乳腺癌的風險會高達80%。
既然基因分析這麼厲害,我們可不可以直接測基因就知道癌症風險?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我們目前掌握的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種類還非常有限,這些變異的基因與癌症發生發展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相關研究。完全依靠基因分析,目前還無法很好地預測大部分人患癌的風險。
其次,基因分析非常昂貴,對普通人而言,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是,只有10%~20%的癌症可以用遺傳來解釋,其餘的癌症都是遺傳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產物。遺傳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目前的科學研究可以說只瞭解一些皮毛,要進行精准估計,基礎資料還遠遠不夠。
不過,有一個簡單且省錢的辦法可以大概瞭解多數人的癌症遺傳背景,那就是癌症家族史。癌症家族史一般指與個體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罹患癌症的情況。
大量對癌症患者的觀察性研究表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患癌的風險顯著高於沒有家族史的人。比如,直系親屬中有一個乳腺癌患者,其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就比普通人高一倍,如果直系親屬中有2個乳腺癌患者,則高2倍,有三個的話,大約高3倍。
因此,通過瞭解癌症家族史,就可以比較方便地評估個體患癌風險。
個人行為與患癌風險
遺傳因素常常是無法改變的。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因而一出生就獲得了遺傳背景。
與這些無法改變的因素不同,有些與癌症密切相關的因素是人們的行為造成的,由於有了這些行為,人的患癌風險會顯著上升,而改變這些行為後,患癌的風險會明顯下降。
科學研究表明,最重要的與癌症相關的危險因素分別是吸煙、飲酒、膳食和營養、體力活動。這些因素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過改變這些行為就可以降低個體患癌的風險。
吸煙與幾十種癌症相關。比如,與不吸煙的人相比,吸煙者死於肺癌的風險要高20倍左右;如果戒煙的話,死於肺癌的風險就會大幅降低,旦隨著戒煙時間延長,其風險幾乎可與不吸煙者相等。
被動吸煙也會提升患癌的風險。因此在評估個體患癌風險時,需要瞭解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狀況,包括吸煙量和吸煙時間,用來評估患癌的風險是否升高,升高了多少。
有的行為則會降低患癌的風險,比如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鍛煉和體力活動能夠降低患癌風險,降低的程度與運動量和運動時間相關。
更複雜的是膳食營養與癌症的關係。由於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加上有諸多不同的食物處理和烹調方法、食物搭配、營養結構、膳食習慣等,所以需要非常多的研究提供證據。到目前為止,相關的研究成果浩如煙海,不少研究成果差異很大,甚至相互矛盾。
所以,對於膳食營養與患癌風險的關係而言,其評估起來較為困難。
與環境、職業暴露等有關
除遺傳與行為因素外,還有許多因素與患癌風險有關,主要包括環境污染、職業暴露、感染性疾病、放射暴露,等等。
其中,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因為空氣中懸浮的顆粒可能含有致癌物。長期暴露於大氣污染之中,會增高肺癌等很多癌症的風險。環境污染也包括含有致癌物的水和土壤污染。
某些職業暴露與癌症有密切關係。比如,建築工人接觸石棉會引起肺癌和間皮瘤,石油、橡膠和化工行業接觸苯會導致白血病,所以在評估個體患癌風險時,必須詢問職業史,懷疑有職業暴露的話,還需要調查職業暴露的致癌物、暴露時間和強度,等等。
很多感染性疾病也會使得患癌風險上升,我們已知的有乙型和丙型病毒感染、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EB病毒感染、肝吸蟲感染、愛滋病病毒感染,等等。
放射暴露牽涉面也較廣。經歷過核爆炸或核污染的人,其患癌風險明顯增高。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放射暴露,比如放射治療。就兒童期、青少年時期的放射暴露來說,其致癌風險更高,所以也應在評估個體風險中加以考慮。
此外,太陽輻射會導致皮膚癌的風險增高,長期暴露在強烈的太陽光下也被視為增加患癌風險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