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進入重要窗口機遇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並已取得初步成效,不僅為世界經濟復甦貢獻著“中國力量”,也為國際政經格局調整和全球治理機制轉變發出了“中國聲音”,提供了“中國方案”。

當前,世界經濟仍未走出深度調整期,風險與不確定性依然較多,但其中也不乏階段性機遇。進入2017年後,國際上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的因素增多,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可以說,中國正面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窗口機遇期。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四大機遇

其一,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前景改善。

繼2016年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增速降至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後,世界經濟前景在今年出現改觀。國際組織普遍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持續回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7~2018年的世界GDP增速將分別為3.5%和3.6%,高於去年的3.1%。

同時,國際貿易也有望出現增長。IMF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量將由2016年的2.2%提高至2017~2018年的3.8%和3.9%。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前景的改善,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其中,歐洲經濟增速在去年實現首次超過美國後,今年PMI等先行指標顯示經濟復甦在加速,IMF預計歐元區將達到1.7%。

獨聯體、海灣地區國家在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下也有望觸底反彈。預計俄羅斯今年將實現正增長,亞洲新興國家GDP增速則繼續領跑全球經濟,聯合國預計東亞和南亞新興經濟體將增長5.6%和6.9%,分別比去年提高0.1個和0.2個百分點。

這些將有利於提高沿線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加速區域經濟合作和經貿往來。

其二,全球宏觀經濟政策有從貨幣刺激轉向財政擴張之勢。

在當前全球貨幣政策趨向分化且通脹壓力回升的情況下,繼續依靠貨幣政策進一步刺激經濟的空間已十分有限,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正轉向以推動經濟結構性調整為目標的財政政策,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

歐盟委員會年初提出,歐元區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對稱,導致二者無法進行有效配合,之前採取的緊縮性財政措施已經不再適應當下需求。為此,不僅要加大對“歐洲投資計劃”的支持力度,而且有剩餘預算的國家應該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普遍採取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增長,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來抵消經濟下行的壓力。2013年以來,沿線國家和地區基建項目平均投資金額複合年增長率為33%,2016年達到47%。2016年“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和地區,包括公用事業、交通、電信、能源和環境等在內的核心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和併購交易,金額達到4940億美元。

三,逆全球化升溫加大沿線國家對中國的倚重。

長期以來,推動全球化發展的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濟陷於持續調整,國內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對外更趨向於採取本土主義政策。尤其是美國新政府大力推行“美國優先”,主張貿易投資保護,鼓勵產業和資本回流。而且,歐洲今年多個國家迎來大選,未來實行貿易保護和投資限制政策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經濟欲加大基礎設施和產業投資力度,但往往迫於資金、技術水平掣肘。亞洲開發銀行報告顯示,2016~203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將超過26萬億美元,年均達到1.7萬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作為全球貿易大國和重要的對外投資國,中國在全球貿易及投資版圖中的分量和地位有望持續上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倚重將進一步增強。

其四,部分早期收穫示範效應開始顯現。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貿合作。據海關總署的數據,在2016年進出口比2015年下降0.9%的情況下,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仍實現了0.6%的增長。同時,中國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2016年達到145億美元,與沿線國家新籤對外承包工程合同增長36%至1260億美元。

隨著一系列早期收穫的取得,“一帶一路”對於沿線國家正在由合作倡議轉變為切實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據商務部統計,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部分重大項目建設完工並投入運營,對沿線國家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對外聯通,已產生積極的引領和示範效應。

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三號機組及多個光伏、風電項目實現發電,明顯改善了巴電力供應情況,2016年底巴政府宣佈大幅縮減全國停電時間。

2017年初,中國企業承建和運營的亞吉鐵路吉布提段正式通車,不僅是中國在海外建設的第一個全產業鏈、全流程“中國化”的跨國電氣化鐵路項目,而且該鐵路還成為非洲第一條現代電氣化鐵路,顯著提升了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的基礎設施聯通水平。

把握好重要窗口機遇期

未來一段時期內,把握好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窗口機遇期,首先是要進一步完善“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機制。

具體來說,一是密切跟蹤國際政經形勢變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加強對熱點地區經濟、政治和安全形勢的監測分析研判。

二是完善雙邊為主、多邊為輔的政府間交流機制,深度對接各國發展戰略。在共同協商基礎上制定共建“一帶一路”的短、中、長期規劃,加強各國間貿易投資政策協調及合作項目的聯合推進,帶動有關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三是明確政企定位與分工。戰略性項目由政府主導,原則上按市場規律進行商業化運作,政府給予企業必要的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和防範境外風險指導。

其次,推動與沿線國家間的務實合作。

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產業發展對接,充分發揮中國在“鐵公機港”建設上的技術優勢和絲路基金、亞投行等的資金優勢,幫助各國打通互聯互通的關節,助力經濟發展。

及時跟進製造業、物流、金融、航空、通信等後續產業合作,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所在國生產能力,健全產業體系,帶動這些國家的就業和經濟增長。

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建立起較為平衡的雙邊貿易關係。

第三,著力增強“軟實力”聯通。

在市場準入、項目環評、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方面,打造和推廣“共同標準”。在經濟合作方面制定互利共贏的“共同規則”。在經濟一體化方面,通過提高投資貿易便利化,塑造符合周邊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共同秩序”。

加強人文交流。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教育、醫療、旅遊、體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發揮政黨、議會、傳媒、智庫、非政府組織等的橋樑作用,增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和社會基礎。

(趙碩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