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三年落地生根

3年多來,「一帶一路」合作專案在國內國外不斷推進,互聯互通正從規劃願景逐步落地生根,「中國方案」在絲路沿線正逐步深入人心

2016年11月13日,中巴經濟走廊聯合貿易車隊經過十餘天穿行,從中國新疆喀什出發,經帕米爾髙原和興都庫什山脈,穿過巴基斯坦西部成功抵達印度洋北岸瓜達爾港,成為「中巴經濟走廊」提出3年多來首次貫穿始終的貨運車隊。

「中巴經濟走廊『一走廊,多通道』的理念正逐步成為現實。」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表示,目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16個早期收穫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之中,為當地民眾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

2013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3年多來,「一帶一路」合作專案在國內國外不斷推進,互聯互通正從規劃願景逐步落地生根。當前,我國已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定,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國際產能合作,全方位對外開放佈局皂-初步形成。

本刊記者在全國多地採訪專家學者、基層幹部和企業家時看到,「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各界回應,人們期待能有更多支持「走出去」的配套服務和制度創新落地,讓「中國方案」在絲路沿線深入人心。

從「潑墨寫意」到「工筆細描」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經歷了3年多的設想、規劃和實施,「一帶一路」願景的互聯互通目標正逐漸成為現實。

據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1至11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3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3%,與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004億美元,同比增長40.1%。同期,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2472家,同比增長27.3%,實際利用外資63億美元。

一方面,越來越多亞歐企業選擇到中國「安家落戶」,另一方面,中國互信友好的「朋友圈」也正在不斷拓展延伸。

目前,我國在沿線重大專案儲備已達1400多個,以互聯互通為先導,鋼鐵、裝備製造、汽車、電子等10多個重點領域國際產能合作正在有序推進,早期成果已經初見雛形。作為中國高鐵海外全面合作開工建設「第一單」,雅萬高鐵已經正式開工,標誌著中國第一條全系統、全產業鏈對外輸出的高鐵項目成功落地;2016年6月,中歐班列統一品牌正式確認使用,在中波兩國元首見證下首抵歐洲,截至目前累計開行近3000列;中白工業園、中泰羅勇工業園等52個境外合作區遍佈絲路沿線,成為我國企業集群式「走出去」、中外國際產能合作的「閃亮名片」。

同時,各類民間交流互動在2016年進一步迸發活力。在新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正快速發展為內陸重要的旅遊勝地和購物天堂,2016年前10個月已吸引424萬人次中外遊客來訪,同比増長44%;在陝西,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吸引了來自57個國家及地區的300餘部影片參展,不少影片首次走入中國觀眾視野;在馬來西亞,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於2016年初迎來首批198名東南亞國家學生入學,全年實際招生人數遠超原計劃,中文系、中醫學受到海外關注。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校長王瑞芳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作為我國第一家在海外全資擁有、獨立校園的、全英文授課的高校,學校的建設和招生得到了國內和馬來西亞僑胞大力支持,僅華商郭鶴年便主動捐資2億元人民幣,大量學生主動報名入學。「目前學校招生情況遠超預期,在2022年有望達到5000人的規模。」「如果說2013年是『一帶一路』提出之年、年是規劃之年、2015年是頂層設計和理論支撐之年,2016年則是標誌性專案的建設之年。」採訪中,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預計,從2016年開始往後,更多的合作項目將加快落地,「一帶一路」將從「潑墨寫意」的規劃設計轉入「工筆細描」的落地實施。

項目合作需「避虛就實」

隨著「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互聯互通項目持續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交流也日益頻繁,大量國內企業在摸索與創新中不斷「走出去」。不過,《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走訪新疆、福建、陝西、浙江、河南、廣東等地瞭解到,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對於「走出去」前景預期好壞不一,「亮點」與「困惑」並存。

首先,市場活力仍未完全釋放。當前,「一帶一路」項目實施得到國內各省市支援,然而部分專案仍然「官辦色彩」濃,市場競爭力不強。《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研發現,目前部分中歐班列仍由地方財政補貼,有的班列每個集裝箱補貼達6000元,每年補貼金額過億;有的則直接參照海運價格,對超出部分給予補貼,補貼額占成本六成。

過度靠政府補貼維持運轉的班列,一旦取消補貼便將面臨停運壓力,而高額補貼也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沉重負擔,「賠本賺吆喝」進退兩難。「其實貨源不足是個偽命題。」鄭州國際陸港公司總經理趙文明認為,目前每年約3億噸的中歐貿易物流,鐵路運量所占份額不足10%,市場尚未得到有效開發。

其次,國際合作門檻不少,中小企業期盼更多公共服務支援。採訪中,本刊記者瞭解到,不少企業在國際專案規劃設計和出國落地時,仍然難免遭遇形形色色的市場、法律、制度門檻與困惑。相比大型國有企業,星布於國內和絲路沿線的大量中小企業仍然期待能有更多來自官方的配套支持。

福建亞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是2015年註冊于福建和香港的跨境貿易公司,公司總裁助理吳睿達表示,公司2016年始於內地、香港和柬埔寨3地開始鋪開業務,但在報表合併’分類報稅等財務和法務問題上常常不知如何處理。「地方上一年難得碰見一次這種案例,經辦部門和會計事務也常常經驗不足,建議國家能有更多專業機構或團隊可以對基層部門、企業進行業務示範指導。」吳睿達說。

再者,精品專案相對較少,內容供給存在「虛熱空洞」。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近年來各地「一帶一路」活動和項目越來越「高大上」,但內容供給不足,精品項目少,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對此,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趙可金表示,當前各省都根據中央文件規劃了地方「一帶一路」實施方案,但仍有部分是簡單對標中央文件框架所設計,水平良莠不齊。因為沒有相關監督制度跟進落實情況,許多地方存在口號「虛熱」現象。

「中國方案」加快專案「開枝散葉」

採訪中,不少基層幹部、學者和企業家談及「一帶一路」進展時認為,當前由我國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絲路人文交流等各類專案,體現了互利共贏的基礎原則,也是我國與別國在海外競爭的優勢;期待下一階段能有更多帶有「中國智慧」的制度創新和項目落地,讓「中國方案」成為國際合作的新主流。

部分專家表示,當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已經有了較好開端,除了加快現有項目落地以外,更應注重配套「軟聯通」建設,通過互惠合作真正實現「民心相通」,需要更多普惠性「民心工程」建設,讓合作的善意、誠意在更廣泛地區深入人心。

陝西師範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李琪認為,由於歷史、國情、利益訴求和交往層次不同,中外合作難免需要克服障礙。隨著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絲綢之路的建設,應當加快落地更多惠及民生的環保、醫療、教育工程,加快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創新,凝聚「一帶一路」民心合力。

浙江省商務廳外經處處長張曙明、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等專家則關注,近年來我國企業和專案「走出去」正迎來升級轉型機遇,中國企業開始重視海外產業園區建設;此時更需要根據海外市場特點開展研究,探索國有、民營協作的混合所有制園區方案,鼓勵國企、民企「抱團出海」,實現優勢互補,也便于共用安保、資訊、法律等各項服務。同時,應著重發揮我國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優勢,為沿線國家企業和民眾提供更多配套支援。

同時,趙磊、趙可金等專家認為,「一帶一路」推進已達3年,相關互聯互通項目建設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作為「一帶一路」兩大核心區的新疆和福建兩地,應加快速度打造開發樣本,發揮核心區交通區位、歷史文化、宗教僑親等優勢,加快塑造龍頭示範效應。同時,可逐步梳理整合「一帶」和「一路」沿線專案,加強互動協作,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充滿活力的品牌效應。

(黃鵬飛、李曉玲、石志勇、屈凌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