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貢獻打消國際誤解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對外經濟形勢出現重大轉變。應運而生的「一帶一路」戰略恰逢其時,是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大構想,成為我國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引領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的強力引擎。中國不僅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希望通過「一帶一路」的途徑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實現對外開放和改革發展的良性互動。隨著「一帶一路」從頂層戰略構想步入務實合作階段,新形勢下中國推進對外合作,發展與世界關係的共贏戰略也日益清晰。

經濟地位上升的必然選擇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由古代富裕的中國開闢。今天,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中國再次打造這條新絲路。專家指出,建設這條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旨在從海陸空三維貫通中國東中西部以及亞太和歐洲兩大經濟圈,使圈內近6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網路狀的大聯通,並有望最終構成一個具有繁密複式構造的全球互聯互通網路。

通過「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的有機串聯,能夠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取得共同發展,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對金融危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方面優勢互補,休戚與共,其整合輻射作用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從內外環境兩方面來看,「一帶一路」都是經濟地位抬升的中國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東部和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2014年的資料顯示,中西部地區占中國國土面積的80%,人口近60%,但只占全國進出口的14%,吸引外資的17%,對外投資的22%,GDP也只有1/3左右。中西部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加快東部產能向中西部的轉移,發揮中西部地區與鄰國交流合作的潛力。

同時,亞洲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是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但也面臨不少新老問題,比如亞洲的區域一體化水準與歐洲、北美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亞洲各自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聯繫不緊密,交通基礎設施或者不聯不通,或者聯而不通,或者通而不暢,這樣的問題都相對比較突出,對深化區域合作構成了不少的障礙。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投資格局醞釀深刻調整,亞歐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有著巨大的投資需求,亟待激發域內發展活力和合作潛力。「一帶一路」將可能成為亞洲整體振興的兩大翅膀,有助於連接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部分區域。「一帶一路」包含基礎設施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有利於改善區域內和有關國家的營商環境。

古代歐亞大陸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絲綢之路是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和友好之路,經過絲綢之路各國實現了商品、人員、技術和思想的交流,推動了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融,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進入21世紀,面對紛繁的國際和地區形勢,繼承和弘揚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將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對外開放的升級變化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上海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幼文在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新的階段,是以往對外開放政策的延伸與升級,從內容到形式,較之前主要體現出五大變化。

首先,從中國國內來看,經濟增長以往更多得益於東部南部沿海的率先開放,現在達到比較高的開放水準。如今,對外開放開始從東部沿海擴大到中西部。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家首先是考慮中部、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並且通過這些國家地區走向歐洲,走向非洲。

第二個變化是合作的對象擴大了。過去中國的開放更多瞄準的是日韓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吸引其先進的技術和跨國公司投資。今後,中國在繼續與發達國家的合作的同時,還要擴展到與東南亞、中亞、西亞,甚至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第三個變化是對外投資的變化。以前中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是主要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外資。「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最近10年,中國對外投資也發展了,主要是通過收購兼併進入發達國家,也到一些中東國家、南美國家進行資源開發的投資。未來中國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更多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更多是中國資本首先流向那些地方,為合作提供基礎。

第四個變化是貿易的變化。過去我們更多注重的是通過外商投資發展中國的加工貿易,中國本身主要是進行低端的勞動力的加工,依靠拼優惠、拼資源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未來,中國會更多地擴展與「一帶一路」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係,而這些貿易關係在過去相對來說是比較次要的,數量上比較少。

第五個變化是合作內容的變化。過去對外開放主要是外資、外貿,中國也對外承包一些工程在海外建設一些專案,但更多是對方國家需要我們進行國際投標。未來,中國將加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幫助這些國家形成發展的基礎條件,比如說國內的道路、電站,資源開發的能力,二是與這些國家道路連接起來,能夠為今後的貿易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的條件。

消除誤解實現合作互利

自從我國提出「一帶一路」規劃以來,國內外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表示,「一帶一路」規劃是中國的擴張性戰略,更有人認為,「一帶一路」規劃就是確定讓中國過剩產能「走出去」的「中國版馬歇爾計畫」。事實上,「一帶一路」並非像各種誤解那樣,這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張幼文在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著重對這些誤解進行了解釋與澄清。

一種誤解是,「一帶一路」是中國在這麼大的區域內與65個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張幼文表示,中國並沒有計畫首先通過跟65個國家談判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如果自由貿易區建成,然後再開始考慮合作,必然是很低效的,因為這些國家需求很不一樣,發展水準很不一樣,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會很困難。但是,這並不排斥中國與這個區域的各類國家建立一些雙邊的,或者包含若干個國家區域性的自由貿易的談判的合作,這樣會出現多個自由貿易區,但不是全部包括「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

第二種誤解是把「一帶一路」只看作是一種經濟的合作,國內有一些學者也這樣理解,既然絲綢之路以前是貿易,今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也就是經濟合作。張幼文認為這種理解是比較片面的。他介紹,中國對「一帶一路」的設想是一個全面的規劃,經濟合作是它的主要內容,但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並不局限於資本、資金的融通,或者貿易。「一帶一路」宣導「五通」,首先是政策上的溝通,中國首先要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政府在政策上溝通,形成合作的共識,發展基礎設施的共識,發展經濟的共識,這樣就有可能進行政策的協調。有了政策溝通的前提,才進行基礎設施的連接,通過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管道等的連通,以及電力、電信、郵政、邊防、海關、質檢、規劃等新領域的連通,才能談到經濟內容本身,即資金的融通和貿易的相通。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包含了廣泛的文化交流,教育的合作,社會意義上的合作。所以,「一帶一路」規劃並不只是純粹經濟意義上的合作。

張幼文還談到,還有一個誤解就是把「一帶一路」單單看作是中國對外援助,這個也是不完全準確的。中國非常願意承擔國際責任,也準備了相當多的資金,比如說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都是跟「一帶一路」相關資金的準備。但是「一帶一路」本身不是一個單方面的援助,不是二戰以後的馬歇爾計畫,它的核心是共同利益,是合作,是幫助這些國家建立起經濟發展的能力,然後實現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單方面的援助。

有些國際媒體曾說,中國宣導「一帶一路」,是要將過剩產能要轉移出去,張幼文表示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他表示,為了抵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用了擴張性政策,國內發展高速,但是也導致某些產能過剩,特別是資源產業,比如鋼鐵。然而經過七八年市場調整,許多過剩產能已經被消化了,有些企業已經關閉了。他還介紹,最近幾個月,中國這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逐步有回升的勢頭。所以,「一帶一路」倡議並不是為了轉移中國過剩的產能,但是中國在這一方面是有比較優勢的,有可能在這些產能上重點與各個國家的合作。

張幼文介紹,在未來的操作當中,中國會把一些成功的經驗推廣出去。比如說在中國過去的對外發展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園區型的發展模式,就是建設經濟園區、專業園區、出口加工區、科技創新園區等等,在一個劃定的區域內,集中發展某些產業和研發,這樣就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運用特殊政策,有效進行政府管理,這是一個比較有成功經驗的發展模式。我們也會幫助一些國家用園區型的發展模式來發展,其中包括跨兩個國家邊境的經濟開發區,這也會實現互利。

改寫全球經濟版圖

根據「一帶一路」目前的規劃,其沿線將途經60多國,多個國家對參加合作予以了正面回應,反應積極。個中原因,是由於中國提出了沿線各國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秉持了共商、共建和共用的共同目標。同改革開放以來的前30多年我國的合作理念做一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在先前更多是輸入合作。但在經過了多年的歷練和升級之後,當今中國已有能力更多成為國際合作的輸出者。

張幼文表示,如果說過去中國的對外開放更多是利用外部條件,重點是實現自己發展的話,到今天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以後,我們已經有條件,有能力承擔自己的國際責任,為國際社會多做一些事情,「一帶一路」正體現了全面的國際意義。

外交部黨委書記、副部長張業遂也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會上講過,「一帶一路」是合作倡議,中國沒有特別的地緣戰略意圖,無意謀求地區事務的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不會干涉別國的內政。「一帶一路」覆蓋的國別是開放的,源於但不限於古絲綢之路,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未來「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很多專案,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這是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由易到難,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更大範圍的區域合作。

「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則。正是秉著共同商量、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的原則,「一帶一路」上的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是「一帶一路」平等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中國堅持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方針政策,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在尋求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為周邊國家和區域合作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專家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空間範圍、地域和國別範圍上的多元、開放和包容性,需要區域內各國共同推進合作進程,通過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把各國緊密聯繫起來。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預計,2014年至2020年,中國累計向國外提供的商機將達17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將突破1.2萬億美元,將為世界其他國家貢獻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將達到27%。

當今「一帶一路」的沿線所及,已遠超通常意義上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接壤周緣。「一帶一路」經濟圈之輻射,已經跨洋越洲,其高鐵十個小時的跨度,將重構我們的周邊概念。隨著地球村的縮小,中國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歐亞大陸板塊將前所未有地緊密相連,傳統的地緣概念也必將相應調整。這是新世紀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我國也將因此走過經濟新常態的歷史階段,步入引領世界風雲的核心地帶。

(劉朝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