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龍現象」看法國政治新光譜

  難以置信的「馬克龍現象」

馬克龍是去年11月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的。此後短短不到半年時間裏,這個名不見經傳、既無「政治資本」也無「政治資源」的年輕人,聚集起超髙人氣和聲望,形成超越傳統政治黨派的強大勢頭,並在首輪投票中拔得頭籌。這一「馬克龍現象」叫人難以置信,也促使人們去深刻思考。

馬党龍一路看漲的確有「運氣不錯」的偶然因素。左翼社會黨的奧朗德2012年擊敗右翼人民運動聯盟的薩科齊當選總統,但他執政的5年中在經濟増長、就業、

社會、治安、難民應對等方面,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導致社會矛盾加劇,人心思變。因此,右翼共和黨對2017年的總統大選志在必得。共和黨初選推舉前總理菲永參&口總統競選,他一度是下一任總統以及擊敗極右翼勒龐的不二人選。但今年年初菲永突然陷入多重醜聞之中,隨後司法機構對他立案調查,他的競選遭受重大挫折。反觀社會黨方面,黨內在推選候選人時就難以形成共識。一個「倒運」的共和黨和一個「缺人」的社會黨,造成了廣大選民「無人可選」的狀況。恰在此時,一張年輕有為、人氣旺盛的新面孔脫穎而出,馬克龍成為最佳「替補」。

年輕和缺少經驗往往是從政的短板,但在馬克龍這裏成了難得優勢。馬克龍從政經歷可謂一張白紙,他從未有機會參加基層選舉,更沒有擔任過地方議員之類的民選代表。他2014年4月創建了「前進黨」,到現在也才剛剛一年。令人意外的是,馬克龍在政治上的這些短板,在廣大法國選民眼中卻成為難得的加分項。一個資歷和背景尚淺的年輕才俊,似乎要比一個「政治老手」更值得期待。

馬克龍的崛起還表明了法國政壇中間地帶力量的上升和引人關注。法國的中間派力量不薄,但從未走進政治舞臺中央。民主運動主席弗朗索瓦•貝魯是中間派的中堅,曾三次參加總統競選,2007年的得票率高達18.57%,位列第三,但也就此止步。這次貝魯甘當人梯與馬克龍結盟,給後者助力不小。走中間道路的馬克龍打出的旗號是「既不左也不右」,這對於厭倦了傳統左右之爭的民眾來講頗具號召力。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國策略,既得到社會黨內「改革派」如前總理瓦爾斯等人的支援,也得到共和黨內像前總理朱佩這樣重量級人物的認可。

天時、地利、人和一應倶全,馬克龍是否能如願成為新一任法蘭西共和國總統,人們拭目以待。

傳統的兩黨體制遭遇衝擊

「馬克龍現象」,折射出的是法國現行體制已走入困境。

法國的政治體制是多黨制。法國黨派數量雖多,政治傾向各異,但基本上劃分為左翼和右翼兩大陣營,理論界因此把法國的政體稱為「兩黨體制」,也有「兩極化的多黨制」的說法。其基本特徵是,代表兩大陣營的右翼保守黨(黨名和組成經歷過多次變化)和左翼社會黨輪流執政。具體講,歷次總統大選的「決賽」輪都是在保守黨和社會黨之間進行。唯一的例外是2002年,在第一輪投票時社會黨被國民陣線擠出最終決選輪。正是從那時起,社會黨出現頹勢。

法國選舉的基本格局在今年總統大選中遭到更徹底的顛覆。右翼共和黨和左翼社會黨在首輪投票中就雙雙落馬。起初勝算最大的是共和黨,但其候選人菲永醜聞、官司纏身,他本人堅持參選,卻又得不到共和黨的全力支持,出局是預料之中的。

社會黨的敗局則是註定的。社會黨候選人阿蒙在黨內僅得到前第一書記奧布裏夫人等堅持固有價值觀、拒絕改革的少數人的支持,..兩包括奧朗德總統、前總理瓦爾斯在內的「溫和改革派」,以及現政府主要成員都對阿蒙持懷疑態度,他們或明或暗地支持馬克龍。背後缺少社會黨支持,阿蒙唱獨角戲,還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競選綱領,本人也缺少競選技巧和人格魅力,慘敗因此早就註定。社會黨可以說是本屆大選最大的失敗者。從發展趨勢看,社會黨的隕落似乎已無法避免。

社會黨作為法國歷史悠久的左翼大黨,走到今天這一步並非無跡可循。二戰後,法國左翼力量如日中天。1981年密特朗當選總統,標誌著社會黨達至!J了頂峰。密特朗連續擔任兩屆總統共14年,由於社會黨傳統的執政理念,在維護民眾權益和提高企業效益兩者之間失去平衡,更加重視前者而忽視後者,這就促使法國選擇了福利社會模式,而原來具備競爭力的法國企業,卻因勞動成本過高逐漸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敗退下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國經濟長期低速徘徊、失業率居高不小、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法國民眾對這一狀況的不滿持續增長,對社會黨的治國成效日益失望。廣大選民,特別是那些傳統左翼選民,紛紛離開社會黨,而投奔激進左翼,甚至有些人走向反面,在極右翼那裏尋求希望。

不僅傳統兩大黨遭遇「滑鐵盧」,那些前政要們也紛紛「敗走麥城」。前總統薩科齊在共和黨初選首輪投票即被淘汰;老資格的前總理朱佩在共和黨初選的二輪投票中被菲永擊敗;菲永是參加總統競選的唯一一名身居過政府總理級要職的政要,也倒在第一輪;即將離任的奧朗德總統早早地就宣佈放棄連選連任;前總理瓦爾斯雖然得到奧朗德支持,但未能在社會黨初選中獲勝,只能黯然離去。

這些前政要們遭遇了同他們所在政黨一樣的「尷尬」,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能力和個人魅力,恰是因為他們代表的是「傳統」和「現狀」,而法國社會整體的心理是「人心思變」,不僅要改變「現狀」,更要改變造成這一現狀的體制。於是,沒有政治背景、與體制沒有多少瓜葛的馬克龍脫穎而出。他的口號是「變革」,他的政治取向是「既不左也不右」,契合了廣大民眾的期盼和訴求。

「第三勢力」邁入政治舞臺中央

近些年來極端右翼」和「激進左翼」形成的「第三勢力」強烈地衝擊著在法國已經運行近60年的兩黨體制,本次大選結果再一次強化了這一趨勢。

進入「四強」的勒龐和梅朗雄,分別代表了法國的極端右翼和激進左翼。這兩股力量從邊緣狀態快速走到政治舞臺中央位置,勒龐甚至已經逼近了國家最高權力。勒龐自2011年執掌國民陣線以來,致力於改善形象和調整政策方針取得了明顯效果。廣大民眾深受法國當前多重經濟社會危機的困擾,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對勒龐的「法國第一」主張表示認可。國民陣線在最近幾次全國選舉中的支持率穩步上升,勒龐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在法國政壇上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國民陣線作為政壇一支力量雖然迅猛發展,社會基礎也不斷擴大,但始終未能被法國主流社會所接納,主流政黨對國民陣線竭力「妖魔化」。國民陣線一直處於遭受抵制和打壓而被「邊緣化」的境地。但是,隨著法國社會和經濟危機的持續蔓延,民眾對現狀的不滿不斷增強,而國民陣線提出的主張雖然極端,但是它正視現實以及對執政者和現行體制提出挑戰的態度,卻得到選民的廣泛認可。有評論形象地說,國民陣線高聲喊出了那些主流黨派政客們只能私下低聲說出的話,這正是國民陣線民意基礎日益雄厚的根本原因。

居於法國政治光譜中另一端的是激進左翼組織「不屈的法國」領導人梅朗雄。他在本次大選中得票率達到19.58%,位居第四。雖未能進入「決賽」,但是這股力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社會黨。

梅朗雄以其雄辯的口才和激進的政治主張吸引了廣大選民。他強烈抨擊社會兩極分化現象和社會保險的倒退,主張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號召舉行「公民起義」維護自身利益、要求修改憲法創建加

大對總統權力限制的「第六共和國”。顯然,其主張更加迎合傳統左翼選民的政治訴求,這一群體原本是社會黨的基本群眾。近些年來,社會黨的基本群眾紛紛投奔激進左翼。梅朗雄在2012年大選中崛起,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他在這次選舉中躋身「四強」,支持率比2012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表明左翼陣線各派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激進左翼正在取代社會黨佔據左翼陣線的主導地位。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勒龐和梅朗雄的政治取向雖然處於政治光譜的兩個極端,但他們的政治主張卻有不少契合之處。勒龐持「反全球化」立場,主張禁止外國投資者進入戰略工業,實行公共採購法國優先原則;梅朗雄則指責外國資本入侵是法國經濟衰退的主要根源。勒龐主張放棄歐元,一旦當選總統會就法國退出歐盟舉行公投;梅朗雄也不排除法國最終脫離歐盟的可能。勒龐是典型的「反建制派」,對現行體制提出挑戰;梅朗雄則更加激進,提出終止第五共和國體制、創建限制總統權力的「第六共和國」。

這兩個派別的政治屬性不同,但是在挑戰現行制度方面,其矛頭所向比較一致。政治理念的一致性促使這兩股力量在客觀上形成一股「第三勢力」,強烈地衝擊著現行的兩黨體制。勒龐明確提出,現在法國政壇已經不是左右之分,而是「愛國主義者」和「全球主義者」之間的矛盾。她自己代表了「愛國主義者」,而傳統政治黨派,無論左右,都是「全球主義者」。在她看來,法國的政治分野徹底改變了。本次大選中,勒龐和梅朗雄雙雙進入「四強」,他們的支持率的總和超過40%,已經是法國政壇上發展勢頭正猛的強大力量,並且正從邊緣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央。

「馬克龍現象」和「第三勢力」壯大是本屆法國總統選舉最鮮明的特點。這兩大現象顛覆了法國傳統政治格局,這是對現行制度安排的挑戰,也是長期以來法國政治體制走入困境的體現和結果。

(沈孝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