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社區本土文化形成文創產業集群 陳觀生

文化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具有有利於挖掘並傳承本土文化,提升文化品質,重塑社區形象,使文化與資源有效融合的功用。社區經濟根植於社區,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空間架構,而社區獨特的空間本身也可以被開發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對象。因此,社區可以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腹地,創意不僅能夠引導社區營造的方向,空間環境的美化、社區景觀的塑造等,也可以激發文化創意的湧現。國內外都有很多成功的以社區文化形成文創產業集群的例子,澳門具有獨特的社區文化底蘊,如何將其挖掘並發展,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澳門本土文化具有特殊性

澳門是最早被西方列強染指且最晚終結殖民統治的中國領土,曾是西方文化向東北亞傳播的基地。這一影響深遠的文明博弈,形成了自南向北的中西文明碰撞、交流、吸收、融合的態勢。而作為起點的澳門,在經過400餘年的交匯生息磨合後,發展成為多個民族種群共處,多元生活習俗並存,多種倫理價值同生的「多元世界」。特別是中西合璧的建築群,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市容風貌,以及具有標誌性的南灣大三巴牌坊,使澳門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國文化博覽館」,見證著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和吸收。時至今日,澳門對世界所有國家和民族展示的友好、開放、包容特點仍在大放異彩。

研究認為,澳門特殊文化現象的形成具有多因一果的特點,而且,這種異質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不僅是「物理變化」的累加,還是一個「化學反應」的質變過程。概括起來說,直接影響澳門特殊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是本土的傳統政治文化、嶺南文化和外來的宗教文化、商業文化

傳統政治文化。澳門文化因其遠離國家政治中心,從而形成精英和世俗兼備且以後者為主的文化特質,中華文明中的懷柔、祥和與中庸傳統在這裡得到最好的傳承。而來自歐洲大陸的葡萄牙人,雖然擁有堅船利炮的優勢,但在面對強大的明清王朝時,不得不以謙恭謹慎的姿態和騎士、田園牧歌式的文化風格,同中國各級官府進行禮儀溝通,與澳門居民開展相互交流,從而形成了中西文明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社會氛圍。

嶺南文化。所謂嶺南是指我國南嶺山脈以南,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省區在內的廣大地區,在這裡繁衍生息的華夏子孫造就了與陝甘文化、齊魯文化、江浙文化相應生輝的嶺南文化。遠離國家政治中心和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加之不斷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特殊因素,使得嶺南民眾始終保持著謙遜、平和、友善的本性,對來自廣袤腹地的文化及其文化名人表現出致尊致愛的態度。當西方文明開始影響南部沿海地區時,本土文化由初始的惶恐到逐步接受,從有選擇的吸納到仿效踐行,使嶺南文化更具務實、靈活、誠信的特色。

西方的宗教文化。近代歐美國家的先後崛起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重視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把理論創新作為開啟民智和發展生產力的先導。歐洲人通過文藝復興發現並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思想;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愚昧、蠻橫的政治理念;特別是基督教改革將中世紀的價值傳統與近代的科學、民主結合起來,形成了適應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倫理和法治精神,並借助商品流通手段將宗教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自16世紀後期,歐洲的耶穌會便登陸澳門,並以此為大本營向廣大的中國腹地傳播。梁啟超認為這是自晉唐時期引進佛教文化之後,又一次大規模地引進外來文化,它們都為國內思想界的活躍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現代以來澳門宗教文化的極度繁榮,首先得益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寬鬆環境,即使是國內的改朝換代、軍閥混戰和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對澳門的經濟文化發展造成實質性損害。

商業文化。澳門在葡萄牙人登臨前一直是以農耕漁業為主,當被開發為通商口岸後,便迅速發展成中國外海的第一個商業城市。當時來澳門定居的人中除少部分沿海漁民外,絕大多數是經商的歐亞商人和為商貿服務的中國勞工,商人們帶來的是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經商之道,勞工們學到的是如何通過提供優質服務來養家糊口和實現自身發展。這一基本理念經過實踐逐步昇華,最終形成了與中華文明中重農抑商傳統價值觀相廽異的重商主義,其實用性、互利性和競爭性,又反過來影響到嶺南文化和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發展。

西方文化的進入以及兩種文明的吸收、共處與融合,為澳門營造了一個極為特殊的社會氛圍,特別是當商業文化和嶺南地域文化銜接之後就再也沒有分開過,彼此之間形成的強大磁化現象世代相傳,並一直影響到東南亞各國。澳門之所以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鄰海漁村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現代化城市,其多元文化所發揮的特殊作用不可低估。它開闊了澳門人的視野,為其提供了嶄新的思維方式、豐富的智力資源和積極的進取精神,不僅為自身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還對華南地區,乃至祖國腹地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中國近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商貿中心和以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為代表的文化人所領導的革命運動策源地多集中在南方各省區,與這一特殊文化現象所產生的實踐效果不無直接或間接關係。

不可否認,是世界的多樣性造就了澳門今天的輝煌,而不同文明在這裡交匯、碰撞、融合與蓬璧生輝則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在挖掘澳門本土文化的內涵這個基礎之上,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可擁有源源不斷的養分。

澳門本土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與問題

從區域分佈方面看,本澳文創空間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堂區,分別是:花地瑪堂區、花王堂區、望德堂區、風順堂區及大堂區等七個堂區。其中,望德堂區成為政府定位的澳門文創產業孵化點,目前已成為文創產業集中地,設有多間畫廊、工作室、故事坊等文創空間。花地瑪堂區取名自區內的花地瑪聖母堂。這裏工廈與住宅林立並存,是澳門工業時代的寫照。區內的工廈廠房提供相對廉價租金,吸引不少視覺藝術、產品設計、表演藝術、流行音樂等文創單位進駐,作為教學、展演、創作、生產、或銷售場所。

目前,本澳文創產業單位主要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其中,人數為1-10人以下單位的占多數,小企業與獨立工作者占絕大比例。近幾年,隨著政府把文創產業列入本澳三大新興發展產業系列,本澳從事文創產業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呈現較大的增速,其中主要集中於創意設計領域,這些對象又以年輕人為主,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在一業獨大的產業空間裏積極挖掘市場機會,填補市場空白,為本澳的產業經濟注入新動力。

從現階段發展情況而言,政府在該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為推動本澳文創產業的發展,特區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規劃,並聯合各方力量,共同為文創產業出謀獻策。在資助方面,政府年度財政預算把「文化產業基金」列入其中,對業界單位進行資助。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調控和經濟資助方式積極推動文創產業發展。

作為本澳剛起步發展的產業,文創產業存在著產業化動力不足、人口少、市場小、基礎薄弱的先天限制。尤其在博彩業一業獨大的擠壓下,資源不足和成本高企,使得文創產業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據業界人士介紹,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經營成本高企的問題。雖然本澳在近幾年已陸續出現了較為專業的文創空間,但對於許多文創人士而言,目前本澳租金過高,導致其無法持續經營,這仍是最為突出的問題。

其二、文創設施不足的問題。設施不足也是澳門文創產業發展的一大掣肘。文創產業的發展需要凝聚一定空間和氛圍,對於文創人士而言,一個較為集中的文創空間或園區,有利於促進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舞蹈家、傳媒人士之間的思想交流,激發創意。目前,國內外文創產業發達的地區,基本上都已經形成其較具特色的創意園。2014年澳門政府的施政報告針對這問題也有提出解決的方案,已經結合各大堂區的歷史建築群和周邊商業情況,有規劃地提供並培育一些文創空間,但這些文創空間在分佈上較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

其三、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文創產業的發展首先離不開的是人才,尤其是具創新意識和想法的年輕人。但隨著本澳博彩業的蓬勃發展,大量的年輕人在畢業後往往願意流向的是高收入的博彩企業。人才結構也不夠合理,高端的原創型人才和文創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更是不足,已經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其四、資金資助方面的問題。文創產業風險較高,產業化成功與否取決於市場的接受程度。對於處於剛起步的澳門文創產業,政府在前期階段投入較多的資金去扶持本澳的文創單位發展是必需的。本澳發展文創產業的資金主要是來源於政府資助,透過「文化產業基金」來扶持本土文創企業的發展。但在資金來源上管道較為單一,單靠政府救助是不行的。文創產業發展較成熟的國家,資金來源管道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如美國對文創產業的資助包括政府資助、企業贊助、民間捐贈及其他展覽收入等方式,在資助上較為寬鬆。要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必須廣開門路。

其五、品牌推廣宣傳方面的問題。近幾年,本澳的文創企業也陸續建立起若干個較具實力的品牌產品,但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情況相比,「澳門品牌」的影響力還甚微,甚至許多還處於「養在深閨無人識」的階段。另一方面,澳門以往一些較為著名的產品現今因缺乏創新與品牌宣傳推廣,逐漸走向衰落,作為文化貿易出口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澳獨有的歷史文化、區域文化是發展本澳文創產業的優勢與基礎,如何將產品與本土文化深度結合,打造「澳門品牌」,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

本澳創意街區具體發展對策

歷史街區的再生,已經成為近年來的世界性潮流,成功的如東京、紐約、馬德里、倫敦、米蘭諸城市,通過將衰落歷史街區與當代創意產業的嫁接,實現了歷史文化區域空間價值的增值。

將一些歷史街區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國內外有不少成功例子,有人將這些社區稱為「創意街區」。

1、上海田子坊,是一座五層廠房改建成都市工業樓宇。在5000平方米內引進了10個國家與地區的藝術人群,他們在這裡設立了設計室、工作室。廠門前有10根旗杆上飄著10面不同國家的旗子,象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泰康路上入駐的藝術品,工藝品商店已有40餘家,入駐的工作室、設計室有20餘家。當地政府在前期啟動中,整體規劃、功能定位、業態調整、環境的改善和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一定的資金,之後由文化業界入駐。

2、北京南鑼鼓巷。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現在是北京潮流文化的聖地,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近幾年,它成為許多時尚雜誌報導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遊景點。兩邊對應排列著8對胡同的南鑼鼓巷歷史上是老北京富人區,有個形象的名字,叫「蜈蚣街」,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裡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歷史的痕跡。至今它不僅保留著北京最完整的四合院,而且筆直和南北朝向,也與北京奧運會場館的中軸線相平行。熙熙攘攘穿梭于南鑼鼓巷的人除世界各地的遊人外,還有北京城內年輕的時尚人士,其中也有各大學的學生。800米長的巷子裡,飲酒、讀書、上網、品茶,有近百家店鋪。除了酒吧之外,還有各種民族風情小店,所以它還是一道北京的文化風景線。

3、日本秋葉原。這是動漫的王國。日本秋葉原是與時代尖端產業同步的大街。秋葉原(Akihabara,あきはばら)俗稱AKIBA,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電器街,如今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除了電器商品專賣店之外,商務、飲食等服務功能也日漸具備齊全,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綜合性色彩的繁華區域。目前,秋葉原中的店鋪也達到上千家。

參考這些成功的例子,本澳在推動社區文化發展,形成文創產業集群方面可採取多項具體策略。

第一、通過活化工廈形成一定的文創園區,產生集聚效應。活化工廈曾經是特區政府提出的施政策略之一,但計畫因多種原因胎死腹中。筆者認為,以前的活化工廈計畫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目標不明、方向錯位、執行力不足等,如將活化工廈作為解決房屋問題的方向,加上政策一早曝光令工廈成為炒賣對象。

活化工廈政策應該是解決本澳文創產業經營成本高企和設施不足等問題,而專門出臺。可適當優先向從事文創行業的單位及個人提供場所,並在租金上實行優惠政策,以鼓勵文創產業的發展。其中的關鍵是政策引導作用,政府內部首先評估哪些區域或者哪些工廈適合發展文創產業,之後在公佈的政策中,要明確這些區域或工廈的業主,必須將其出租予文創產業,或者文創產業需到這些區域發展,政府才可對他們予以一定的補貼或者其他優惠。通過這樣發展若干個重大項目或幾個較大型的服務中心,為本澳文創產業發展提供孵化平臺,從而促使在今後逐漸形成較具規模的文創園區。在引入推進過程中,可考慮在保留原來的建築風貌同時,在固定的空間範圍內,把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及數碼媒體等領域的文創單位都合理分佈其中,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入旅遊、餐飲、住宿等商業單位。通過這種做法,一方面既可以打破原先衰落的工業經濟局面,另一方面也可讓文化創意優勢得到較好的發揮和利用,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二、拓寬文創產業資金資助的管道。除增加政府貸款和撥款資助外,還運用文化產業信貸方式,鼓勵銀行和財政機構投資。在未來進一步拓寬資金資助的管道的同時,在稅收政策方面可對從事文創的中小企業實施更多的優惠,鼓勵本澳文創產業利用高科技、促進高端文創產業的發展。

第三、大力加強人才培養。一是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文化創意產業專門人才。二是加強對於藝術創意行銷、市場開發與引資方面的人才培養。三是積極引進外地優秀人才,為澳門文創產業持續發展引進生力軍。

第四、創建多元化的展示平臺。政府可通過相應的機構團體,搭建起平臺,以大帶小的方式,嘗試將「澳門品牌」產品推向本土之外的市場。充分發揮澳門作為「中葡經貿合作平臺」的作用,推動文化貿易的發展。企業自身也需積極搭建平臺,透過創建網路店鋪、網上畫廊、網路文化展演等數據平臺,整合合作的資源,實現跨界合作和交流。

第五、運用「文創+」概念,尋求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可注重運用「文創+」理念,把文創與博彩、旅遊、會展、零售、餐飲等行業融合起來,通過提供創意性的產品或服務,提升各行業的產業附加值,亦將會開拓出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機會。

第六、積極參與跨區域合作,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本澳文創產業的發展應積極借力於外部的市場,通過粵港澳區域合作平臺,發展本澳較具潛力的文創行業門類。實現優勢互補,將有利於提升整體產業的發展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