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為有不為,台北能去就盡去

今年是兩岸交流(具體說是蔣經國先生宣佈開台灣老兵返大陸探親)三十周年。這三十年來,兩岸交流及在某些時段的合作,潮起潮伏,浪奔浪流,從無到有,由量入質,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也取到有益的教訓。但蔡英文上台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因而兩岸制度性的交流合作及聯絡談判機制完全「停擺」,在此大背景之下,兩岸民間交流能否繼續進行下去,也就格外使人關注,尤其是在兩岸交流三十週年之際。

而第八屆「雙城論壇」,就成為一個最重要的關注焦點。尤其是在此前,小兩岸和大兩岸之間都發生了一些「狀況」,如台灣當局被拒於「世衛大會」之外,巴拿馬與台灣當局「斷交」,美國宣佈對台售武,美國國會審議含有美台雙方軍艦可以互進對方港口等。因此,此屆「雙城論壇」是否叫「卡」,倘如常舉辦上海、台北兩市雙方首長如何發揮政治智慧,都成為兩岸尤其是台灣政媒界人士高度聚焦的議題,並認為其皆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從前昨日上海市長應勇和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表現來看,不但是此屆「雙城論壇」為在目前特殊環境下,推進兩岸民間交流起到了示範指導的作用,而且也折射了兩人能夠分別精準拿捏己方的政策尺度或朝野最大公約數的政治藝術。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能夠精準領悟中央的對台工作精神,既能大膽地推進兩岸的民間交流,又能嚴格區分兩種不同層次的交流的政策。柯文哲則既能為自己收到爭取連任「加分」的效果,又能為台灣地區的民間及地方縣市(包括由民進黨掌政的縣市)進行兩岸交流,起到垂範作用。

盡管說,去年的第七屆「雙城論壇」,也是在蔡英文上台後進行的,但與今年相比,仍有兩個不同之處。其一是去年此時,大陸方面仍在等待蔡英文交出滿意的答卷;而今年則是已經「睇死」蔡英文根本不可能承認「九二共識」。其二是去年輪到由台北市舉辦,上海市政府代表團跨海赴會;而今年則是由上海市政府做東道主,台北市政府登陸參與,代表團成員中有民進黨的市議會議員,而這可能是在去年「五二零」後,首次有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公開登陸。

因此,去年上海市政府代表團的團長沙海林,是上海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長,沒有政府職務,但其在中共黨內的職級,比柯文哲原先預計的不是市委常委的副市長還要高,顯得比以往上海市是由分管對台事務的副市長(不是市委常委)更「高規格」,這就較為妥適地解決了政府人員不宜赴台的問題。而今次是由上海市政府在「自己的地方」舉辦「雙城論壇」,應勇市長不存在是否赴台的困擾,因而沒有以「出國訪問」的理由予以「迴避」,相反還全情投入,從迎賓宴到開幕式,全程參與。亦即在推動兩岸民間交流領域,不能「避席」。尤其是在台商林立的上海市,辦好民間交流性質的「雙城論壇」,動靜舉世觀瞻。

柯文哲雖然曾被喻為「政治素人」,但在「雙城論壇」的問題上卻是很有政治頭腦。儘管他也深切體會到「兩岸氣氛怪怪的」,但他仍然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根據自己雖然在意識形態上與民進黨趨同,而且他能夠當選台北市長是與民進黨合作的產物,但他卻不是民進黨員,無需背負「台獨黨綱」的「包袱」,因而可以說出與「九二共識」趨近的話語,而且也懂得利用大陸駐台媒體,或較為正確處理兩岸新聞的台灣媒體進行專訪,以消除北京對他「墨綠」政治背景的疑慮。

因而在致辭中,應勇市長的講話內容,就可避開政治話題,完全不涉及「兩岸」的層次,也不提「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全部都是在市政層次的。也就是說,認真地遵循「城市交流」的定位,就是商談市政交流的議題,除了是介紹上海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外,就是緊緊地圍繞著本屆「雙城論壇」幾個分論壇「衛生醫療」、「電子商務」、「青年創業」、「環境」等四大題目而盡情發揮。柯文哲也是一樣,不過卻又表示對沒有將「電子商務」列入分論壇主題,感到後悔,因為他在到了上海之後,發覺大陸「電子商務」極為發達,值得台北市以至台灣地區學習。他更對浦東的發展感到驚訝,直呼「可以與曼哈頓比擬」。這就是兩岸民間交流的魅力所在,連見多識廣的柯文哲都能夠有所感受,倘能推動更多的民間人士到大陸參訪,就將能逐漸化解誤會及心結。

就像「事先套招」一樣,應勇市長和柯文哲市長在致辭中,都提到了「兩岸一家親」、「兩岸生命共同體」。而這兩句名言,「原創者」是習近平。這不但反映了應勇準精領會及掌握了最高領袖的指示精髓,而且也折射了柯文哲市長全盤接受了習近平的兩岸關係觀。當然,還有多少「討好」的成分,以求「雙城論壇」能繼續舉辦下去,不會因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氣氛怪怪的」而被叫「停」。畢竟,「兩岸論壇」和「世大運」是他能夠爭取連任的「本錢」。

正因為如此,有一些人說,不應繼續舉辦「兩岸論壇」,而被柯文哲利用為爭取連任的「籌碼」,從而增加了國民黨「收復失地」的困難。現在,都到了蔡英文仍然死抱「台獨黨綱」不放的時刻,而不爭氣的國民黨在短期內難以看到「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前進了,更不應區分是否國民黨。國民黨固然是大陸「反獨」的戰友,但絕不是大陸「促統」的同志。在這種情況下,倘柯文哲能繼續當選市長,可能對兩岸民間交流所能起到的垂範意義更大,就是在地方層面上,只要承認「兩岸一家親」,就不管其意識形態是否與民進黨接近,都可以進行交流。

在民進黨一些地方縣市長已經在蔡英文民調直直落,而兩岸官方交流已經「停擺」,陸客減量而導致他們的政績難看等現實環境下,開始反思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紛紛提出「親中」、「知中」、「和中」等溫和口號。他們也希望能像柯文哲那樣,進行兩岸城市交流。畢竟,他們的縣市長是靠選舉得來的,而選戰就必須依靠及發動選民,自己的政績像蔡英文那樣難看,無法讓選民們享受兩岸交流合作的成果,在下一次選舉中未必能擊退對手的挑戰。

民進黨的一些人尤其是其前主席許信良,像柯文哲那樣熟讀毛澤東著作,從「農村包圍城市」中受到啟發,提出「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在大面積奪取縣市長選舉的勝利後,利用行政資源作選戰「籌碼」,再爭取在「總統」、「立委」選舉中獲勝。而在一定意義上,促進地方的兩岸交流也是「地方包圍中央」策略的運用,可以激發民眾的兩岸交流熱潮,從而形成對台北「總統府」的「圍域效應」,迫使蔡英文不得不考慮改弦換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