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智慧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在20世紀70年代是影響深遠的一句戰略名言,出自毛澤東之口。

關於毛澤東第一次發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指示的具體時間,目前只能說有待考證。研究者比較普遍的看法,都認為毛澤東發出這一號召,是在讀到元末儒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後,因面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蘇、中美關係劇變的種種波折,有感而發。

結合歷史與時代的發展脈絡對這句話做全面綜合的學習與研究,就會發現,這看似簡單平常的一句話,蘊藏著極深邃的思想內涵。「廣積糧」是如何實現的,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深入群眾做調查研究。「深挖洞」作為一項備戰措施,絕非深挖防空洞那樣簡單,一個「深」字代表的是把備戰措施真正做到位的備戰深度。「不稱霸」,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項國際鬥爭策略。中國在國際交往中以誠待人,結果在贏得真誠友誼的同時,也維護了國家權益。

鄧小平對毛澤東的這句名言體會頗深。他說過,毛主席提出的「廣積糧」有兩個作用,一是備荒,一是備戰。

毛澤東的備戰備荒思想,發軔于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

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徹底停發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餉,並對陝甘寧邊區進行全面經濟封鎖。為了扭轉邊區經濟衰落的額勢,毛澤東下決心動用部隊開荒屯墾。一天,為部隊勘察屯墾地點的朱德發現荒蕪的南泥灣野蒿居然長到一人多高,還發現一片較開闊的谷地,土很鬆軟,拔野嵩帶起一大坨泥土,黑油油的。朱德抓了一把土,湊到鼻前聞了聞,又攥在手裏捏了捏,立刻興奮地說:

「好土!好土!開荒種糧完全可以!」毛澤東聽了連聲稱讚:「這件事你朱老總抓得好,抓得好哇﹗」

不過,農民出身的毛澤東還是有些疑慮,既然土肥得很,為什麼沒一戶人家在那裏定居開荒呢?

這時,和朱德一樣為部隊尋找屯墾地點的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樂天宇也送來報告,建議在南泥灣開荒種地。毛澤東找來樂天宇,關切地問:「那裏的土地那麼好,為什麼這些年沒人開發啊?」樂天宇通過

走訪和座談,從群眾那裏瞭解到一句關於南泥灣的順口溜:「雨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倉滿囤子流。」就是說,那裏是乾旱地帶,十年有九年不下雨,長不了莊稼,但是如果下雨,一年的收成就非常可觀。

毛澤東為難了,大規模地在南泥灣屯墾開荒,需要調撥眾多的種子,還要組織大批部隊並籌集大量農具,在邊區經濟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若是顆粒無收,那簡直就是勞民傷財。

1941年的春節到了,毛澤東帶著幾個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去棗園鄉給群眾拜年。有人記述了這件事:

毛澤東到了鄉親們那裏,和幾位年長的老者攀談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誇共產黨好,人民軍隊好。

毛澤東擺著手說:「今天我們不說這些,說點別的。」大家又開始暢談軍民魚水情,毛澤東又說:「不不,大家要談我們不足的地方,談我們的缺點錯誤。」

老人們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說話了。看到大家顧慮的樣子,毛澤東懇切地說:「如果聽不到你們的心裏話,得不到你們的批評幫助,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不瞭解你們的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工作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我們的決策就會出現偏差和失誤,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啊?」

在毛澤東的啟發下,大家終於開始暢所欲言,談到了公糧徵收太多、群眾負擔重的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要發展農業生產。怎麼發展農業?老鄉們提出要增加耕地面積,加強田間管理,提高單位產量。這些,農民出身的毛澤東都懂,可是陝北地處乾旱區,雨水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毛澤東問大家:「這些我們都能做到,但是,老天不下雨,乾旱怎麼辦?能不能打井淺灌?」

老鄉們說不行,他們告訴毛澤東,陝北.地表水太深,一般地方根本打不出水。接著大家又告訴毛澤東,今年陝北不會有乾旱現象,因為陝北地區「龍年日炎炎,蛇年雨綿綿」,去年龍年乾旱,今年蛇年,雨量一定充足。

一次普通的拜年,也是一次深入的調研。毛澤東從農民朋友那裏找到了解決難題的辦法,為一項艱難的戰略’抉擇給出了答案。不久,根據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王震率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中國「深挖洞」,蘇聯崔可夫元帥說:我想到一個人

鄧小平在解讀毛澤東的講話時還說過,「深挖洞」就是備戰。正如朱升提出「高築牆」不是簡單地強調修城牆而是建議朱元璋發展武裝力量那樣,毛澤東提倡「深挖洞」,也不是簡單地號召全國挖防空洞。「挖洞」的目的是備戰,「深挖洞」是宣導把能夠採取的備戰措施做好,做深人,做細緻,以我之有備待敵之不敢攻。

1969年3月,中蘇邊防部隊在珍寶島發生三次武裝衝突。有人把珍寶島小打後中蘇未大打的原因簡單歸結為「毛澤東拉了美國做幫手」,確實很難讓關心這段歷史的今人信服。事實上,珍寶島小打未演變為中蘇大打,關鍵因素是中國的備戰工作做得好,而做好備戰工作的前提,是中國領導層對蘇聯領導層的戰略劫態做了準確的分析與把握。

1969年3月5日至16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四位老帥先後三次座談國防形勢問題。他們一致認為,蘇聯搞個珍寶島事件,是為了鞏固東歐。對我們搞點緊張是可能的,但要在中國大搞,這不可能。搞一個東歐國家動員了四五十萬軍隊,如在中國大搞至少要300萬兵力,這談何容易。所以我們不要失去警惕,同時又不要迷失方向,被現象所迷惑。

3月29日,葉劍英整理了一份《從世界的森林看一棵珍寶島樹》的報告,與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共同署名上報毛澤東。

事實證明,老帥們對蘇聯領導層的分析是準確的。當然,還有一個變數是無法預測的,那就是蘇聯軍界高層中「鷹派」的暗流。

1978年叛逃到美國的蘇聯駐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舍甫琴柯回憶:當時,蘇聯國防部部長安德列•格列奇科積極主張推行無限制地使用核武器「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的計劃。而另外一些人則主張對中國用有限數量的核武器進行一種「外科手術式的攻擊」,摧毀其核設施。

在這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時刻,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最終有效避免、制止了中蘇大戰的發生。1969年9月23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9月29曰,又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了一顆氫彈;同時還增加了東北、西北地方的中程導彈數量。另外,軍工科研人員還及時解出了一個重要的方程式。

有人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中蘇在珍寶島發生的戰鬥,舉世震驚。開始時,我軍的多種口徑反坦克炮都無法對蘇軍先進的T62坦克構成威脅。後來,在幾位元帥的干預下,研製新型穿甲彈、破甲彈的任務就落在了某軍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肩上。

幸運的是我國科研人員得到了解決這個課題的一個方程式。可是,這道方程式誰也不會解。葉劍英元帥知悉後,說:山東某大學有一位名叫劉光志的火炮專家,可向他討教。

劉光志曾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並進人克虜伯兵工廠從事火炮設計工作。二戰結束後,劉光志作為戰俘被押送到蘇聯,毛澤東、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千方百計與史達林聯系,終於將劉光志從蘇聯接回。回國後,劉光志先跟著後勤部隊轉戰南北。全國解放,他表示不願意再參與兵器製造工作,被安排到濟南一所院校搞教學。

發生珍寶島事件時,劉光志正因「歷史問題」被管制勞動。有兩位軍人找到了他,向他出示了那個方程式。

「這道方程式是做什麼用的?」老人問。

「搞教學用的。」軍人們回答。

「教學根本用不上這種東西,你們拿走吧。」老人的回答讓軍人有些不高興。軍人說:「你這是什麼態度?」

「既然不信任我,還找我幹什麼?」老人也生氣了。

幾夫後,兩位軍人又來了,他們誠懇地說:「首長批評了我們,我們……」他們的話被老人打斷:「別說了,都是我不好,我真怕你們不回來,那就耽誤國家大事了,瞧,我已經算出來了,這就是你們要的資料。」

解開了方程式,算出了資料,新式的破甲彈、穿甲彈很快被研製出來。試驗時,把近25釐米厚的鋼板都打穿了!

這個成功震撼了蘇軍將領及技術專家。在志軍高級軍事會議上,蘇聯「宇宙」號衛星拍攝的一疊照片,攤放在會議桌上。元帥、將軍們依次看過照片後,都臉色陰沉,默然不語。崔可夫元帥捏著一張照片,仔細看了許久,歎息說:「我想到一個人,他叫劉光志。以前,我以為他死了,可現在,我敢說,他肯定還活著……」

這則故事,僅僅是一個傳說,卻反映了中蘇兩國之間多重較量的複雜性。

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也不稱霸」

鄧小平在解讀毛澤東的「不稱霸」時,這樣明確地說過:「中國不僅現在不稱霸,就是將來現代化了,我們也不稱霸。」鄧小平的解讀,既反映了毛澤東的思想內涵,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哲學和中華民族的精神。

在國際交往中處理國與國關係,稱霸與不稱霸的主要區別,在於交往各方彼此是否真誠平等相待。冷戰時期,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領頭羊,和自己的盟友關係非常僵,美法、美曰關係都曾發生齷齪之事。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盟主,大肆推行沙文主義,出兵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結果為曰後華約的解散與蘇聯的解體埋下了禍根。與美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中國宣導和平外交,主張國家無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這一點,在中國與非洲國家的交往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非洲國家相繼開展反對殖民主義爭取主權獨立的民族解放鬥爭,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對此給予堅定支持。毛澤東說:「所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共同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發展民族文化。」他向非洲朋友表示,我們不僅要幫助非洲國家贏得獨立,還要幫助你們建設國家。在非洲人民爭取國家獨立的鬥爭中,中國和非洲人民、中國領導人和非洲各國領導人之間,結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誼。

有史家以加納總統恩克魯瑪為例,記述了中非之間的關係:

恩克魯瑪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泛非主義和泛非運動著名宣導人之一,深受非洲人民尊敬。他於1961年9月訪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陪同赴杭州會見毛澤東主席。當時,恩克魯瑪邀請周恩來訪問加納,周總理欣然允諾,計畫1964年1月11日至16日前往。但是,就在周恩來訪加前9天,發生了謀刺恩克魯瑪未遂事件。得知上述消息後,周恩來與陳毅、黃鎮、喬冠華一起商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按原計劃仍赴加納訪問。他說,我們不能因為人家遇到暫時的困難就取消訪問,這是不尊重人家,不支持人家。這個時候去才能體現我們是真正的友好,真正患難的友情。至於外交儀式,我們可以打破通常的禮賓慣例。他指派副外長黃鎮先去加納,向恩克魯瑪轉達他的慰問,並告之他將如期訪加以及中方的具體想法:考慮到總統的安全,禮賓安排方面可以從簡,在周恩來抵離加納時請總統不必赴機場迎送,也不必來中國代表團下榻的賓館,國宴會談都可以安排在總統的住處進行。恩克-藝瑪聽了中方的意見後,甚為感動,連連道謝。中國總理這種大無畏精神和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崇高品格,很快在非洲國家間廣泛傳開。加納報紙稱讚說,中國是加納在反帝反殖鬥爭中最可靠的朋友。

中國人民的真誠相待,換來了非洲人民的真正友誼。在後來的第26屆聯大上,熱情的非洲朋友硬是極力主張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有人記錄了聯合國表決時非洲朋友真心支持新中國政府的場景:

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屆聯大關於「中國代表權問題」的辯論結束,會議進入表決階段。

大會先對美、日等國的議案進行表決,結果以59票反對、55票贊成、15票棄權否決。當大廳電子計票器顯示出這一結果時,燈火通明的會議大廳頓時沸騰了起來,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阿爾及利亞等17個非洲國家常駐代表情不自禁地從代表席上站立起來,高聲歡呼勝利坦桑尼亞常駐代表則離開代表席位盡情地跳起舞來,出現了聯合國從1945年創立以來少見的歡樂場面。

接著,大會表決阿爾及利亞等非洲23國提案。在表決之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布希要求發言。他快步走上主席臺,對著全體成員國代表說,美國代表團要求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中刪掉關於立即驅逐蔣介石集團代表出聯合國的內容。他話聲一落從非洲等許多代表團的席位上發出一片又一片反對聲,「No!」「No!」聲響徹大廳。經大會主席、印尼外長馬立克裁決,布什的提議不被接納。隨即表決阿爾及利亞等非洲23國提案,最後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予以通過。聯合國歷史二有名的第2758號決議從此誕生。吳丹秘書長當即表示:「恢復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聯合國才能說真正:幹始了工作。」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過程,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不稱霸」的主張得到世界人民認可。

(祝志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