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以積分落戶破解城鄉二元戶籍難題 讓城市真正成為流動人員的「第二故鄉」

【新華社廣州1月5日電】拿到廣州市居民身份證,來自廣西蒙山縣農村的李會成欣喜不已。「我在這裡工作生活了快20年,積分落戶讓我真正有了家的感覺,心裏特別踏實。」李會成說。

2011年,李會成以314分總分第一的成績通過了積分落戶的申請,成為首批實現積分制落戶的「新廣州人」。

廣東省廣州市自2011年起實行來穗人員積分制落戶政策,2011-2014年,積分制落戶指標每年3000個,2015年增至4500個,2016年又進一步增至6000個。截至目前,約5萬名來穗務工人員及隨遷人員通過積分制落戶渠道落戶廣州。

中國長期以來存在城鄉戶籍二元結構,農村戶口居民可以擁有宅基地、農業用地等,城市戶口居民則在醫療、教育、就業、社保等方面享受所在城市的服務和便利。

人口流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常態,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流入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則是當前中國人口流動的主要特徵。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為2.92億人,流動人口為2.45億人,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7.7%。

眾多流動人口需要得到城市認可,並享受與城市戶籍居民同等的權益。因此,中國一些城市在積極探索有利於促進外來流動人員在城市定居的戶口登記制度,讓他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在中國改革開放推進的工業化過程中,源源不斷湧入工業發展中的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是推動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經濟增長不斷加速的最主要力量之一。」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研究員、人口學專家鄭梓楨說。

作為廣東積分落戶制度的設計者之一,鄭梓楨認為,積分制打通了戶籍的限制,引導外來人員有序落戶城鎮,讓社會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社會。

2010年,外來務工人員流入大省廣東率先在全國出臺農民工積分落戶城鎮的政策,用積分的考核指標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武漢、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出臺了積分落戶政策。為有序推動非戶籍人口落戶城市,中國多地根據實際情況降低落戶門檻。比如,無論住房是租賃還是購買,只要符合一定標準,就可以算作合法穩定住所。

作為外來務工者聚居的中心城市之一,廣州一直努力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為減輕申請人負擔,也更體現公平公正的選拔原則,房產、捐款等加分項目被剔除,原有12大類15項指標這幾年大幅簡化。2017年廣州市積分制落戶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基本條件,基本條件減至5個。

與以往人才引進等落戶方式不同,廣東省深圳市2017年7月起實施的積分落戶辦法無學歷要求。據深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政策是為長期在深穩定就業和居住的非戶籍人口開闢一條新的落戶渠道。積分落戶政策指標由居住情況、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年限情況及誠信守法情況等指標組成,落戶總積分為各項指標累計積分,無學歷要求。

國務院2016年印發的《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規定,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不得採取積分落戶方式。

廣東省珠海市從2017年起停止執行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落戶政策,外來務工人員將不受指標限制,落戶更加便捷。積分落戶政策廢止後,10類人才可直接核準落戶珠海;夫妻投靠不再有結婚滿5年的限制;父母投靠子女不再有年齡和身邊有無子女的限制,只要在珠海有子女的,就可申請投靠。

此外,中國還在有序解決歷史遺留的1300餘萬無戶口人員落戶問題,廣大公安民警通過深入開展走訪調查,摸清底數並調查核實,為無戶口人員辦理戶口登記。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化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穀雨認為,除瞭解決戶籍難題之外,各地政府也在努力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系列措施讓外來人員能夠享受到城市的文化、醫療、就業等保障和福利,兩個方向努力,讓城市真正成為流動人員的「第二故鄉」。

更加開放友好2035年在滬外籍人士將達80萬

上海日前公佈獲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將於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對境外的遊客、企業、投資者來說,2035年的上海將更加開放友好,屆時在滬外籍人士將達到80萬人左右。

上海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徐毅松介紹,這一規劃對標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明確2035年上海重要發展指標將達到國際領先水準,體現了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追求和決心,同時上海也將具有更重要的全球經濟影響力。

從規劃來看,今後上海將會更加開放包容,不斷提升國際服務能級和經濟輻射力。

境外旅客更多。規劃提出,至2035年,年入境境外旅客總量將達到1400萬人次左右,出入境客流比例達到38%。高速無線數據通訊網絡覆蓋率達到100%;空氣也會更加清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將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景點將更豐富,歷史城區、城鎮、村落、古建等都被劃入保護控制線內,環境與風貌將得到完整保護。

貿易更加開放自由。規劃明確上海將以科創為動力,以金融城和自貿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交通互聯將會更加便利,國際海港樞紐功能升級,港口佈局和集疏運體系進一步優化,亞太航空門戶樞紐能級提高。至203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將保持在4000萬-4500萬標準集裝箱,國際集裝箱中轉比例達到13%,貨郵運量達650萬噸左右。

創新發展動力更強。至2035年,上海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例將達5.5%。對跨國公司,上海將建立高集聚度、便利度的商業環境,吸引更多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集聚;對有意在此成就事業的境外人士,上海提出破除國際人才流動障礙,打造更友好的創新人才成長環境。至2035年,在滬外籍人士將達到80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