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文化台獨」還能走多遠?

蔡英文不敢明火執仗地搞「法理台獨」,但以「去中國化」為表、服務「法理台獨」為裡「文化台獨」卻越演越烈、花招百出。蔡「超越」李、扁,更為系統地從戰略高度和法制層面入手,試圖固化「文化台獨」的政治收益,並在分裂國家的同時,尋求分裂中華民族。這種越發體系化的思維與做法可被稱為「文台獨2.0」,是蔡當局「柔性台獨」的進行時和「去中國化」的升級版。

「國族分裂」是「文化台獨2.0」的新階段

「文化台獨2.0」是在「國家分裂」「基」之外,試圖人為創造臺灣在人種、語言和歷史上的「主體性」與「特殊性」強行製造兩岸「我者」「他者」的認同分野,建構具有本體屬性的「臺灣民族」,在分裂國家之外,謀求世界上罕見的「國族分裂」,是兩岸和平與融合需要持續面對的新型威脅。

蔡氏「文化台獨2.0」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是徹底斬斷兩岸歷史聯繫。「滅國先滅史」,蔡當局試圖通過對史實的歪曲和編織,替移默化地修改臺灣人歷史記憶和重塑其「國族認同」其手段有:

拋新課綱深化「去中國化」。在廢除馬英九微調課綱」一年後,蔡當局拋出了「獨」更意濃的「12年國教課綱」。其歷史部分,要把「漢人史觀改為臺灣近代史觀」,將中國史置於東亞史脈絡下,強行以政治力切割原本縱深連貫的中國史架構,再按「台獨」意識分解加工,圖謀讓未來世代喪失與「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記憶連結,完全確立「台獨史綱」和「台獨認同」。

合法化「臺灣地位未定論」除在新課綱刪陪《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等國際法歷史文件外,台「外交部」還撤下了馬英九設置的「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否認規範臺灣主權歸屬中國的上述歷史文獻,試圖以「官史」授予台灣地位未定論」以「合法性」。

全面鋪開「去中國化」。除大規模「去孫」「去蔣」,蔡還撤除「故宮南院」捐贈的十二獸首複製品,為鄭南榕、史明等「獨派」人士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禁止台「國史館」對陸學者開放和修「正史」,窮盡其極地將「中國」概念持續「妖魔化、他者化、陌生化、虛體化」。

以「媚日史觀」服務「脫中入日」。值

得留意的是,蔡當局新課綱「中國史東亞史」的思想源于日本學者西島定生,在民進黨的語境中,「東亞史」即是日本史的代稱。新課綱本質上是要服務于「脫中入日」的政治算計,也是民進黨徹底確立「台獨」史觀的標誌。在這樣的心態下,蔡英文曾多次借題發揮宣揚「日治貢獻」,還為侵華台籍日本兵拜祭招魂。

二是深入改造臺灣「文化認同」。主要表現為:重新定義「國語」和「國文」。一方面,蔡當局通過「立法」,將「國語(漢語)貶為「華語」,與閩南話、客家話、少數民族語言等並列為平行通用的「官方語言」;另一1方面,設立「閩南語公共電視臺」等,在媒體、學校推廣「弱勢母語」,還把日語混入「客語認證辭彙資料庫」。同時,在蔡版新課綱的語文部分,蔡當局與蕭竹均等「獨派」和「課審學生代表」沆靡一氣,欲大幅降低文言文在教學中的比例。

鉗制和「改造」中華宗教與信仰。中華傳統宗教和信仰在臺灣根深葉茂,蔡當局忌憚於其政治動員和認同建構能量,著手對其加強控制。台中市長林佳龍揚言要折除「外來統治象徵」的孔廟,而替之以日本神社。蔡當局還取消慣例的遙祭軒轅黃帝和祭祀鄭成功典禮。針對各地佛道教宮廟,蔡當局先是要求其「滅香、減香」,欲「滅中國主神香火」;後又拋出「宗教團體法草案」,欲以政治和經濟手段要求大型宮廟為政治服務,而對小型寺院「趕盡殺絕」。

人為製造「臺灣民族」。在歷史、語言、信仰等各文化要素齊備之後,蔡當局就開始玩「製造臺灣民族」的把戲。蔡當局通過炒作、拔高臺灣的南島語系、少數民族、新住民和殖民元素,以沖淡漢民族主體性;通過激化省籍、族群矛盾脅迫「外省人」皈依「本土認同」;誇大、扭曲兩岸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差異,利用西方價值觀攻擊大陸並謀求擠進「美日民主價值同盟」,型塑臺灣民眾與社會「黃皮白心」的「優越感」和差異性,最終虛構出與中華民族化人種血緣、文化親緣、信仰觀念和生活方式上「殊源異歸」的「台灣民族」。

「文化台獨2.0」將走完「柔性台獨最後一里後」?

相比較陳水扁明火執仗、粗糙機暴衝的「法理台作秀」,蔡英文低調務實的「文化台獨」更像是「真台獨」。其目標明確、路線清晰、手段陰柔、節奏緊湊、覆蓋面廣、耐心充足,深刻而消極地影響著兩岸關係和島內政治。若不加限制、管控,或會讓「柔性台獨」從進行時變為完成時,走完「最後一哩路」。

「文化台獨2.0」的特殊危害主要體現在:以戰略高度遂行「文化台獨」。蔡以為未來奠基、「成功不必在我」之姿態,欲通過「文化台獨」的長期過程「生產天然獨」,表現出「戰略耐性、韌性」。她曾稱,「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儘管「文化台獨2.0」的立意、用人和做法比李扁更深遠,但蔡吸取了扁時期「同心圓史觀」成為眾矢之的的教訓,改為堅持「不挑衅、不冒進、做多於說,手法隱蔽、低調,減少了爭議和阻力。

以「文化台獨」為「政治引擎」。「文化台獨2.0」居於蔡當局政治架構中心,兼有手段和目的雙重屬性。換言之,它在「去中」之後,更重視「建構」,即創造基於各「原生與外來文化」的「臺灣文明」:並消化「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因此文化台獨2.0得以超越粗糙的「急獨」路線,成為更具有欺騙性和隱蔽性的「柔性台獨」之魂魄,與現實面的「綠色執政」互為因果、相互激勵。

繼承並深化李扁的「文化台獨」。蔡版「文化台獨2.0」脫胎于李扁時期,此前的「文化台獨」帶著初次掌權的「本能衝動」,受限於「朝小野大」的時空環境,更像是區塊性的基礎建設和「法理台獨」的輔助工作,尚不能貫通勾連、為所欲為,但其為蔡當局深化「台獨史觀」提供了信心和動能,再力吐民進黨「全面執政」和臺灣社會「深度綠化」,在野黨制衡力道羸弱,蔡當局得以更肆無忌憚地升級「文化台獨」。

將「文化台獨」打造為系統工程。相比於還有些欲蓋彌彰、簡單粗暴的李扁,在多年理論儲備和「全面執政」後,蔡氏「文化台獨2.0」享有更大的政治賦權,也表現出更強烈的戰略性和系統性。蔡氏從戰略高度讓「文化台獨」成為其各項政策的「背後靈」,並與兩岸「冷對抗」「台獨外交」「經濟台獨」和「法理台獨」互為表裏、相互促進。通過綿密相扣的法律政策,為「文化台獨」賦予「合法性」並固化其收益,播賣荼毒下代。

當局這些行為與兩岸數千年來血親不絕的歷史現實,與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觀進程,以及與兩岸必然重歸一統的終極未來是相悖的。「文化台獨」得以孳生的土壤是島內被人為製造的謊言隔絕,但它難以阻擋臺灣青年一代未來必經的再教育、再認知、再反思,兩岸民間交流對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持續連結,以及由此外溢的兩岸民眾的事業家庭、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的大趨勢。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