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為中國鄉村振興搭起「四梁八柱」 振興人才支撐掀起新時代「上山下鄉」新熱潮

【中新社北京2月5日電】日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這份文件拉開了中國鄉村振興建設的序幕,並為其搭建好「四梁八柱」。

2017年,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外界看來,這反映出中國官方向「三農」進一步發力的決心,從更全面的視角對中國「三農」的未來進行規劃,其涉及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党建等方方面面,要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佈會解讀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表示,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就是牽住了「三農」工作的「牛鼻子」。

談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特點和意義,韓俊指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進入新世紀以來連續下發的第15個中央一號文件,其具有承前啟後的里程碑意義,既體現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三農」政策的繼承和總結,更是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政策含金量很高,是一個管全面、管長遠的文件。」

韓俊表示,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確立起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

框架設計「八個有」:有國家戰略規劃引領,有黨內法規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治保障,有領導責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戰略、重大行動、重大工程作支撐,有對農民關心的關鍵小事的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給,有對解決「錢從哪裡來」問題的全面謀劃。

政策主線「七條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貫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始終的主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其歸納為「七個之路」,即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制度支撐「三個一」: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規劃指導各地各部門有序分類來推進鄉村振興;制定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機制;抓緊研究制定鄉村振興法的有關工作,把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的政策法定化。

具體措施「五十多項」:在「四梁八柱」的政策體系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戰略、重大行動和重大工程等具體措施,內容加起來約有50多項。比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此外,要求今後每年各地黨委和政府要向中央報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展情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

「三分部署,七分落實。」韓俊表示,現在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有了清晰的「路線圖」,接下來就是要實化、細化有關政策,制定相關配套方案,把「施工圖」抓緊作好,從而使戰略部署落到實處,鄉村振興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中央一號文件五大舉措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宏耀5日說,鄉村振興不但需要「錢」,實際推動過程中還需要「人」,要完成鄉村振興這個宏大戰略就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吳宏耀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要通過改革打破鄉村要素單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進城與下鄉的通道,引導吸引更多的資金、管理、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五個方面作出政策部署: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二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

三是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

四是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五是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包括多種方式並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以及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

吳宏耀強調,一方面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引來人才,用更加優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機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時代「上山下鄉」的新熱潮。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形成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5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錢從哪裏來」的問題作出全面謀劃,明確提出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

韓俊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必須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沒有投入作保障,喊是喊不出來的,幹也是幹不出名堂來的。」

據他介紹,文件明確提出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

「公共財政首先得給力,要加快建立涉農資金整合的長效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通過財政資金撬動更多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鄉村振興。」他說,「需要說明的是,要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規違法變相舉債。」

同時,農村金融要回歸本源。農村金融機構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把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根據部署,下一步要出臺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起草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考核評估辦法。

在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方面,韓俊表示,長期以來土地出讓收益「取之於鄉,用之於城」,直接用在農村建設的比重較低。今後要創新政策機制,把土地增值收益這塊「蛋糕」切出更大的部分用於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據韓俊介紹,文件提出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好了這項政策,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中央農辦主任:盤活閒置宅基地不是讓城裡人「下鄉」去買房置地

中新社北京2月5日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5日在北京表示:「探索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是讓城裡人‘下鄉’去買房置地。」

當天,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佈會解讀中央「一號文件」,向外界透露了社會普遍關注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動向。

4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韓俊指出,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每年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在農村就出現大量農房、宅基地常年閒置,現行宅基地制度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武漢市調查顯示,到2016年底,全市農村房屋73萬套,長期空閒的農房占到15.8%。河南一個村莊有216戶,常年閒置的農房和宅基地有46戶。「大量的農房和宅基地閒置,任其破敗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利用起來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對於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如何改革,「意見」明確提出,要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韓俊表示,對於宅基地改革,要鼓勵大膽探索,看不清的問題先探索,但必須「守住底線」,探索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是讓城裡人「下鄉」去買房置地。文件明確提出,一個「不得」和兩個「嚴」,即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要嚴格實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此外,在城鎮化進程當中,要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權,不能強迫農民以放棄宅基地使用權為前提進城落戶。

「下一步,在改革試點過程當中,需要認真地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特別是農戶宅基地資格權的法理研究。」韓俊表示,要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具體形式,鼓勵各地結合發展鄉村旅遊、新產業新業態,結合下鄉返鄉創新創業等先行先試,在實踐中探索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加快修改完善有關法律,加快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