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俗:過年儀式裏的祈願與敬畏

關於「年」,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穀成熟,人在負禾,表示莊稼成熟收穫。小篆字形,從禾,千聲。本義:年成,五穀成熟。《康熙字典》午集下「禾字部」雲:「《爾雅‧釋天》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注》雲:『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年」:「穀孰也。年者,取禾一孰也。從禾,千聲。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傳臼大有季。谷梁傳曰五穀皆孰,為有年。」

根據古人對「年」的解釋,我們知道,所謂「年」與中國古代的曆法和穀物的收成密切相關,古人很早在觀察天上星辰中就認識到月亮盈虧,並把月亮盈虧一次的週期作為一個月,而把莊稼成熟作為一年標誌。自古以農立國的中國社會裏莊稼收割入藏,有一段時間的歇息期,人們便在這段時間感謝天地社先百神對自己的護佑,希望新的一年繼續護佑子孫。同時,辛勞一年的家人需要慰勞休息娛樂,而這充於舊時候經常缺衣少食甚至吃不飽肚子的白百姓來說,大餐一頓的芒飯是對除舊迎新最好的關照和詮釋。於是在稻作發達的江南入過年期間,儀式豐富不說,每個議式裏滿滿都是祈願與敬畏。該做或不該做竟然如此矛盾統一在年俗裏,背後隱藏的文化意義和人文情懷頗有意味。

年夜飯,長庚菜,萬年糧

臘月二十四日,江南人稱「廿四夜」,送灶君後,一般要「擇憲書宜掃舍宇日」,然後打庭戶的塵穢。如果不按照皇曆的,可以選擇在二十四日送灶後,再晚些可以在二十七日。塵卽陳也,撣塵寓意「趕走晦氣」和「除陳迎新」。然後拿出細緻保存好的祖先像,捍淨塵灰。在正堂中間懸掛起來,古人稱展喜神像,三牲三糶端正停當,酒杯筷子沿祭桌排好,三代五代祖先各依傳統;方貢臘簽香爐放在半桌上,依程序先後擺放,家裏人按照輩分大小拈香磕頭祭祖。事前清祖先的時候要恭敬拉開倚子請坐下,送走的時候要恭敬拉著椅子桌子鬆一下,意味祖先飽食後將離開,門外要燒鍚箔。在這個過程中椅子桌子是不能能碰的,祖先們在享用美食是不能打擾的,時間可以是臘月二十九小年夜,也可以大年夜,祭袓畢,然後再全家圍坐吃團圓飯。

臘月三十的年夜飯,又稱分歳筵。每菜必有吉祥寓意,中有菜名雪裡青,以風乾茄蒂,縷切紅蘿卜絲,雜果蔬為之,下著必先此品,稱為安樂菜。南京人則加黃豆芽薺菜、蓮藕、金針茹、木耳、芹菜、菠菜等炒制,稱素什錦,炒菜也講究順序,一般來說。頭一鍋先炒黃豆芽,取其相形、意為「萬事如意」。最後一鍋炒胡蘿蔔絲,寓意新年「滿堂紅」,最後將這些炒好的素菜全部拌在一起。《清嘉錄》錄有蔡雲《吳歈》詠道:「分歲筵開大小除,強將茄蒂入盤蔬。人生莫漫圖安樂,利市偏爭下箸初。」

在蘇州地區,年夜飯有本地大青菜,梗長葉青而叫「長庚菜」,此菜滋味清韶而悠長,旣能食之泰然,不以為清貧者,自無不安樂也。肉圓象徵團團圓圓,蛋餃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黃豆芽形狀像如意,又叫如意菜。線粉則被叫做「金鏈條」。筍乾燒肉,因筍乾節節而長,寓意生活步步高。芹菜不可缺少,人人都要吃一口,寓意新年勤勤懇懇勞動。這一天,桌上一定放一隻紫銅暖鍋,中有炭火旺燃,邊吃邊燒,熱氣騰騰,木炭旺火代表紅紅火火,預示家道興旺,暖鍋上要放十樣葷素菜肴,取意十全十美。最後的壓軸菜是魚,家境好的是大黃魚或鱖魚,一般人家小點黃魚或鯿魚,一般不動筷子,寓意年年有餘。

除夕那天,江南農家早早還要準備「萬年糧」,取有餘糧之意,家家戶戶新白米放在新竹籮淘洗乾淨,另外再用新籮放滿新米,將早已買好的紅橘、烏菱、荸薺諸果及元寶糕放置其中,再將松柏枝插在上面,松柏枝上也頗有講究,掛上銅錢、長生果、曆本等物,寓意新年平安健康,豐收有財。通常放置在中堂上的天然幾上,叫年飯。那淘洗過的白米,新年裏蒸煮食之,取新年食有餘之意。「紅糧粒飽貯都籃,一洗空廚櫬釜慚。飯甕好將如願祝,明年耕食要餘三。」年夜團圓筵畢,至夜分時易門神,貼春聯,門楣布新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儀式也將在此時進行,即除夕祭井。

除夕封井和井神傳說

江南水鄉澤國,自古多井,幾平家家都有井。水井主要是生活取水、灌溉,也可用於盛夏貯存食物。水井在江南傳統春節的儀式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神聖角色,是春節民俗文化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舊俗,除夕封井,初三開井,是江南民間的一種傳承習俗,江南各地皆有之。清顧祿《清嘉錄》說:「置井泉童子馬於竹篩內,祀以糕杲茶適,放井則上掩之,謂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馬。初汲水時,指蘸拭目,令目不昏。」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雲:「路頭菩薩主人翁,壁角姑娘馬阿公。更有家堂香火在,當坊土地井泉童。」

蘇州民間還有美麗女井神的傳說故事,說有位單身男子,名吳湛,家旁有一口井,極為清澈甘美,引得附近相鄰來此打水。男子還編了竹籬遮護此井,以免污染。此舉感動了井神。一日,男子在井旁拾得一白螺,回家放入甕中蓄水養之。此後每當吳湛外出勞作歸來,廚房中就已做好了飯菜。吳湛很奇怪。一天,吳湛便多了個心眼,剛外出,便偷偷地折回家窺看。只見有位美貌女子從螺殼中婀娜而出,親自操刀切菜,生火做飯。吳湛忽然闖入,女子大窘想回到螺殼裏。吳湛不讓她回殼。女子據實以告,因感於男子敬護井泉有功,故而以井神之身做飯,後來還超度男子成了仙人。這個井神是個美麗的女子,田螺姑娘類型的故事。

更多的民間傳說則說井神是個年輕的小帥哥,稱井泉童子,古代井泉童子的職能是供給水量以及保護水質,清袁枚在《子不語》卷七中提到這樣一件發生在古城蘇州的事兒,其云:「蘇州繆孝廉渙,餘年家子也。其兒喜官,年十二,性頑劣。與群兒戲,溲于井中。是夜得疾,呼為井泉童子所控,府城隍批責二十板。旦起視之,兩臀青矣。疾小痊,超三日,復劇,又呼曰:井泉童子嫌城隍神徇同鄉情面,罪大罰小,故又控于司路神。神雲:此兒污人食井,罪與蠱毒同科,應取其命。是夕遂卒。」小孩子淘氣把小便拉在井裏,居然遭到了喪命的處罰,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要敬重自然界一切存在之物,要心存感激之心,人類本來也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以為自己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就可以肆意妄為,懲罰往往是在不經意間落下來的。就像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感受霧霾、洪水、山體滑坡、雪崩一樣,不是自然界的變化讓我們不可捉摸,而是人類對自然太隨心所欲造成的。井泉童子的神話無疑也增添世人對水井的敬畏,體現古人一定的衛生觀念。

守歲,爆竹,打春牛

舊俗有守歲,小兒女終夕不寢,就燈前博戲投壺,家人酌酒唱歌,圍爐而坐,蓋以酒食酬終歲之勞苦,敘天倫之樂事。小孩子要給壓歲錢,舊時用紅綢帶穿一串銅錢,並橘子荔枝放小兒枕旁,寓意新年吉利。

新年第一天古人認為非常重要,古人非常重視正月初一,又稱元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稱「三元之日」,關乎一年運道好壞,也希望與禁忌最多的一天,期間有著許多自語和彳了為方面的禁忌,俗忌掃地、乞火、汲水並針剪、討債;借火。又禁傾穢、掏糞;諱吃粥及湯茶淘飯,如果初一吃湯淘飯,今年出門會總遇到雨。同時還要討個吉利口采,男女必新衣潔履。相見必舉百果相授受,各道吉利語,謂之開口果子。如果家裏有那個熊孩子口出亂言,家長馬上拿出早已經揣好的草紙,抹一下孩子的嘴,這樣就可算是沒說,或者口中念念有詞:「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之類的。初一一早,一家之主男人沒有睡懶覺的權利,要早早起來,查看皇曆,看喜神方今年在何方,然後去喜神所在的方向逛逛,遇到有人說的第一句話來預兆新年運道休咎如何,俗稱「兜喜神方」。

舊俗,正月初一,是雞生曰,江南舊俗,貼刻畫有大公雞的桃花塢木刻年畫,以驅鬼怪邪氣。放「開門爆仗」,來袪除不樣。關於歲末爆竹,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每到除夕,都會到村中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裏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人們逐漸發現「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每到除夕新正初一就爆竹,在火光和爆竹的劈啦聲裏,「年」被嚇跑了,鼠每到除夕人們就會爆竹,用於驅趕山鬼、年獸,燃爆竹的習俗就沿襲下來了。元旦,大戶人家男性結隊展墓,謂之上年墳,但百姓人家則多在家中懸掛祖先畫像,稱喜神像,供糕果、清茶,開門爆仗後,全家按照長幼秩序展拜。

「百年難逢初一春」。舊俗,新年裏恰逢立春日,有迎春習俗,先秦便流傳下來有打春牛儀式,江南各州府縣地方十分重視行春打春牛的儀式,這個儀式意味著提醒農家春天來了,要準備春耕了,立春曰皇帝也要扶犁親耕,以示重農。縣官每每親自出馬,屆時各縣四鄉農民雲集于此,泥牛由縣官執柳條鞭打碎,謂之「鞭春」,鄉民爭搶牛肚中流出的五穀,最後分土而歸,撒在自家田裏,以討個穀物豐收的好兆頭。搶來的五穀則放在自家的米囤裏,寓意米囤年年糧滿倉。

總之,中國的節日民俗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產物,節日跟我們的農耕文明有非常深厚的關係,中國傳統中,節日民俗和民間信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不僅如此,我們的節日民俗還和歷史有深層關聯,和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發展傳承有關係。這是中國節日習俗三個最主要的特點和來源,從這兩點出發,去看待傳統的民俗節日的傳承和變異,許多疑惑或可以解答之。

(沈建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