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備戰攻台始末

粟裕是我軍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和戰略家。論述粟裕的論文述及粟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功績多多,卻幾乎無人涉足粟裕對台軍事鬥爭的準備。雖然毛澤東最終撤銷了攻台命令,粟裕精心策劃的攻台計畫未能實施,成為粟裕終身的遺憾,但是粟裕對於攻台軍事鬥爭準備傾注了許多心血,是後人研究粟裕軍事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毛澤東準備解放臺灣

毛澤東最早提到解放臺灣問題是在1949年2月初。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訪華期間,毛澤東對米高揚說,目前,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比較麻煩的有兩處,臺灣和西藏。其實西藏問題也並不難解決,只是不能太快,不能過於魯莽。臺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議的。現在估計國民黨的殘餘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裏去,以後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那裏還有一個美國問題,臺灣實際上就是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之下。這樣臺灣問題比西藏問題更複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

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6月,中共中央作出攻台作戰部署,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9、10兵團50萬人作為攻台主力部隊,同時確立了「逐島攻擊,最後奪取臺灣」的戰略方針,即先解放大陸及臺灣周邊的海島,最後一舉攻台。6月14日,毛澤東在給粟裕的電報中指出:「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臺灣的問題,臺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有何辦法分化臺灣敵軍,爭取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裏應外合,請著手研究,並將初步意見電告。如果我們長期不能解決臺灣問題,則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

毛澤東計畫解放軍50萬大軍同時在臺灣東西海岸發起兩栖登陸作戰,並出動傘兵協同,15天內解放臺灣。毛澤東從最壞情況出發,考慮到美國的干涉,說「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佔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並和我們作戰這種可能性,計算在我們的作戰計畫之內的。」6月21日,毛澤東致電粟裕等人,指出:不佔領臺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臺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于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佔領臺灣。不久,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軍,掩護渡海,「準備在明年夏季奪取臺灣」。從毛澤東給粟裕的電報和給周恩來的信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最初擬1949年冬季攻台,後推遲到1950年夏季攻台。

1949年,粟裕被中共中央任命為「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同時成立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敵委員會,粟裕開始著手攻台的軍事鬥爭準備。

毛澤東先後就金門、定海作戰發電給粟裕,供粟裕制定攻台作戰計畫參考。10月29日,毛澤東在攻擊金門島作戰失利教訓的通報中指出:「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11月4日,毛澤東在給粟裕等關於定海作戰的電報中指出:「我們認為你們採取慎重態度,集中兵力,事先作充分準備、力戒驕傲輕敵的方針是正確的。」10天后,毛澤東再次指示粟裕關注對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準備情況及攻擊時機等問題,「如果準備未周,寧可拖延時間。」

1950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將解放臺灣作為新中國1950年的主要任務之一。

臺灣防守力量及美國對台政策

中共中央計畫1949年至1950年解放臺灣,臺灣此時的防守力量比較薄弱。粟裕領命攻台之初,臺灣只有陸軍7個軍14萬人,擁有空軍作戰飛機約250架,海軍艦艇約200艘。蔣介石自知防守力量嚴重不足,遂雇傭2萬日軍協助守台。粟裕計算,一個日兵的戰鬥力相當於3個蔣軍,臺灣16萬軍隊相當於20萬人的戰鬥力。

即便如此,蔣介石還是不放心,因為臺灣已經退無可退了,蔣介石必須死守。蔣介石下決心,令防守海南島的7萬軍隊及防守舟山群島的12萬軍隊全部撤退到臺灣。這樣,臺灣的兵力陡然增加到35萬人,相當於40萬人的戰鬥力。蔣介石獲悉解放軍正加緊籌建空軍和海軍,至少有400架蘇聯戰鬥機可以投入渡海作戰。此外,解放軍還在香港、澳門一帶購買各式船隻和登陸艇,沿江沿海的造船廠日夜開工趕造船只。蔣介石計畫在短期內讓臺灣的兵力擴展到50萬人的規模,於是下令在臺灣島內廣泛徵兵。

與人民解放軍相比,蔣介石再怎麼努力,軍事上絕對處於弱勢。然而,更令蔣介石憂心忡忡的是美國對台政策的變化。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美國政府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文,題為《宣傳政策檔——臺灣》。檔提出「制定一項宣傳政策,以便在臺灣可能為中國共產黨軍隊攻陷時,儘量減少對美國威信和其他國家士氣的損害」。檔提供的宣傳要點包括:強調臺灣從歷史上、地理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純屬中國的責任範圍,與美國無關,消除認為共產黨佔領該島對美國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美國有責任「拯救」臺灣等「錯誤印象」。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聲明》:「過去四年來,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打算採取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爭的措施」;「不擬對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諮詢。」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講話,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這就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國「棄台」的決心。

麥克亞瑟隨後向杜魯門提交備忘錄,稱按照國務卿艾奇遜「臺灣在美國國防圈外」的言論,臺灣將在一個月內被中共佔領。美國中央情報局遠東情報處對臺灣局勢作出公開評估:「臺灣在7月15日以前可能遭到中共全面攻擊。由於國民黨軍隊軍紀蕩然,民心浮動,中共將於發動攻擊數周內順利佔領臺灣。」

美國政府接二連三的聲明和談話,表明美國政府已經將臺灣置於美國國防圈外,對臺灣不予任何軍事支持,而將解放軍解放臺灣視為中國人民的內政。美國對台政策的改變,對於蔣介石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粟裕攻台軍事鬥爭準備

粟裕最初計畫以8個軍20萬人攻台,隨著臺灣防守力量的不斷增加,粟裕改變作戰計畫,決定將攻台兵力增加到12個軍50萬人,分兩次運送,與國民黨的總兵力大體相當。粟裕認為,解放軍人數雖不占絕對優勢,但由於人民解放軍士氣高於國民黨軍,只要登陸成功,勝利應當是有把握的。

對於第三野戰軍12個軍50萬人的兵力部署,粟裕提出2個方案:第一方案以4個軍約20萬人為第一梯隊,分4個方向登陸,其餘8個軍為第二梯隊;第二方案是8個軍約36萬人為第一梯隊,其餘4個軍及後勤保障部隊為第二梯隊。整個戰役預計可能傷亡10萬人,計畫15天內結束戰鬥。

雖然如此,一貫謹慎的粟裕分析解放軍參戰人數雖然號稱50萬,但部隊實際戰鬥力不過30萬人。粟裕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為了使攻台作戰更有把握,希望從其他野戰軍抽出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使攻台參戰兵力達到16個軍。

1949年11月14日,粟裕在總結金門失利的教訓時指出,金門失利「其主要原因為輕敵、驕傲和急躁」,我們要引以為戒。12月,粟裕在全軍教育工作會議上說,對台作戰,主動權在我手裏,時間在我手裏,我可以製造戰機。因此,不能單獨強調戰機,應照顧到充分的準備工作。在粟裕領導下,第三野戰軍司令部在攻台作戰準備過程中,對攻台作戰方案進行了反復研究和多方論證。

為了確保解放臺灣戰役的勝利,粟裕組織國民黨軍起義投誠將領進行論證研究。原國民黨少將羅辛理等數人經過認真研究,向粟裕提交了一份《解放臺灣作戰計畫提案》,第三野戰軍參謀部認為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其中關於臺灣地形判斷及我軍作戰準備事項兩部分價值較大,對我作戰指導、訓練準備及後勤準備各方面工作啟發甚多。此提案由粟裕下令發送給解放軍師以上幹部作為參考。

12月,粟裕召開三野軍政幹部會議,強調「部隊要熟悉水性,熟悉民情和風俗,要吃苦耐勞,要懂得天文、氣象,掌握氣候和地理情況。」12月18日至1950年1月17日,粟裕指示第三野戰軍在南京召開軍事教育會議,專題研究渡海登陸作戰的作戰指導問題,以統一參戰部隊的思想。

攻台裝備與後勤保障

解放軍在大陸摧枯拉朽,可是渡海解放臺灣,難度陡然增加。中共中央認為,解放臺灣需要得到海軍和空軍的支援。1949年4月和11月,解放軍海軍、空軍先後成立,但要真正形成作戰能力,還須得到蘇聯的支持與幫助。蘇聯同意給中國3億美元貸款,其中一半用於購買進攻臺灣最需要的海軍和空軍裝備。

1949年7月10日,毛澤東提出:「可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遠方學習六個月至八個月,同時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連同現有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明年夏季奪取臺灣。」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空軍領導機關提出在一年內建立一支擁有300-350架作戰飛機的方案,以取得解放臺灣的制空權,得到毛澤東的批准。

1950年初,毛澤東、周恩來在訪問蘇聯期間與蘇聯簽訂海軍裝備訂貨協議,總金額達1.5億美元。同時,解放軍向香港購買舊船48艘,計約2.5萬噸。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接見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張愛萍時,要求海軍積極配合陸軍、空軍,在解放臺灣戰爭中立功。

鑒於海軍和空軍的準備需要一定時間,毛澤東在複粟裕電報中指出:「攻台時間,如有內應,則可早日舉行,否則必須推遲到我方海空兩軍(特別是空軍)條件充分具備之時,故具體時間目前不能確定。」為保障攻台作戰的經費,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決定,準備拿出占全國糧食總產量十分之一約60—70億斤糧食作為攻台經費,另以3億美元貸款為海空軍添置裝備。

1950年6月上旬,粟裕赴京參加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粟裕彙報了解放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並請求中央軍委直接組織臺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提出,請求中央派劉伯承或林彪主持臺灣戰役,他本人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毛澤東沒有同意粟裕的請求,決定仍由粟裕負責指揮攻台作戰。

毛澤東決定停止攻台

1950年3月,中央鑒於對台作戰的裝備物資需要量非常大,海空軍的準備無法在短期內完成,決定將攻台作戰的時間推遲到1951年。這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第三次推遲解放臺灣的時間。毛澤東最初擬1949年冬季攻台;後考慮海空軍的建設,推遲到1950年夏季攻台;再考慮後勤裝備物資的準備,推遲到1951年攻台。這時,距朝鮮戰爭爆發還有3個多月時間。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毛澤東最終下令停止攻台軍事鬥爭準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對台政策發生變化。一直視臺灣為其保護地的美國,半年前曾經宣佈放棄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後2天即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悍然宣佈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命令第七艦隊開赴臺灣海峽,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

毛澤東認為,解放軍目前沒有與美國現代化海空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決定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延」。東北地區部隊當時只有十幾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威脅到東北地區的安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形勢變化,決定「支持朝鮮人民,推遲解放臺灣」。1950年7月,中央軍委下令解除人民解放軍準備解放臺灣的任務,而將軍事鬥爭重點轉移到抗美援朝戰爭。

3年後,朝鮮戰爭結束時,當年解放臺灣的有利條件已不復存在,中共中央、毛澤東因時制宜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

其二,當時解放臺灣最關鍵的問題是缺乏渡海作戰的船隻。粟裕測算,5小時內運送第一梯隊15萬人上島,後勤部門只能解決第一梯隊一半人約六七萬人的渡船。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計算,需要2000只船。攻台兵力有50萬人,加上武器裝備和各種物資約13.54萬噸,需要船隻16000只。如果是千噸以上的大船,也至少需要575艘。而到1950年3月,解放軍在沿海各地徵集到的船隻僅有1192只。中央將攻台作戰由1950年推遲到1951年,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運輸船只無法解決。第一梯隊尚且如此,第二梯隊的船隻更是無從著落。粟裕認為,不僅第一梯隊需要保障足夠的船隻,第二梯隊也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船隻,不能依賴第一梯隊船隻返回。粟裕思之再三,決心推遲臺灣戰役時間

有人認為,如果粟裕當時破釜沉舟,不要考慮太多,在朝鮮戰爭爆發前舉兵攻台,臺灣可能就拿下來了。粟裕對此問題回答說:「不行!金門失利的教訓太深刻,不重視血的教訓就要流更多的血……隔著一片大海作戰,六七分把握絕對不行,八分九分也不行,非十分不可……大海平平,一覽無餘,未來的攻金攻台之戰無巧可討,就是磨盤碾秤砣,硬碰硬。不但要有數倍於敵的火力、數量優勢,而且要有足夠的船隻,保證第一、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船隻。還要懂得潮汐、風向、登陸點的選擇。我們攻堅野戰是行家裏手,但越海作戰是外行,憑老經驗想當然不行,要吃大虧。幾十萬人馬上去了,可能一鼓作氣一勝到底,也可能上不去,叫人家反下來,那就是無路可退,全軍覆沒……」。

其三,粟裕身體出現狀況。有一天,粟裕在工作中突然昏倒不起,醫生診斷為「美尼爾氏症」。粟裕的病狀主要是頭痛難忍且日益加重,導致眼睛視物發生困難。毛澤東非常看重粟裕,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毛澤東點將粟裕,後來知道粟裕的病情,提出讓他到青島療養。

1950年下半年,中央決定停止攻台後,粟裕在青島休養了整整一年,勉強痊癒。粟裕病逝後,家人在他的骨灰裏找到數枚金屬彈片,正是這些嵌入頭顱中的彈片導致粟裕的劇烈頭疼。

粟裕最會打仗

粟裕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國家和軍隊對於粟裕的評價甚高。1961年毛澤東在武漢會見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元帥時說:「我的這些戰友中,數這個粟裕最會打仗。」朝鮮戰爭結束後,毛澤東有一次在談話中說到臺灣問題,仍然認定粟裕是攻台的最佳人選。粟裕曾3次設計攻台方案,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最終沒有實施。為此,粟裕留下終身遺憾。他認為:臺灣沒有解放,全國就不算解放。

劉華清、張震在「追憶粟裕同志」一文中歷數粟裕的戰功說:1948年5月,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指揮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參與指揮了淮海戰役,並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作戰,繼又參加指揮了京滬杭戰役,渡過長江,解放南京、杭州、上海。

《中國十大將》評價粟裕說,「新中國建立初期,粟裕作為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東軍區副司令員,除了處理華東地區的日常軍事工作外,還肩負著指揮人民解放軍解放浙江、福建沿海島嶼作戰和準備強渡臺灣海峽、解放臺灣的重要使命(後因朝鮮戰爭爆發,我軍將主要精力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央軍委決定中止解放臺灣的戰役部署)。」

值得一說的是,身經百戰的粟裕還是一個少數民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對於粟裕少數民族身份的認定,粟裕自己身前不知道。粟裕出生在湖南會同,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1951年10月1日,同為湖南人的毛澤東曾經問粟裕是不是苗族?粟裕說,我們家鄉少數民族很多,但我們家是漢族。1986年1月,湖南會同縣人民政府經過長期調查,確認粟姓居民是由湖南省通道縣遷來的侗族。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和全國人口普查有關文件,會同縣人民政府批准粟裕後裔改正為侗族。

粟裕逝世後,按照他生前的要求,他的骨灰撒在全國20處他生前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粟裕與祖國的山河大地永遠在一起。

(華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