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總將南巡為大灣區建設親自掛帥意義非凡 博言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成為十九大報告的最要政治辭彙,還成為今年中國“兩會”與博鼇論壇的「高頻詞」,最近有香港媒體則盛傳指,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南巡及宣佈粵港澳大灣區新政。若消息屬實,不僅體現中央重視對大灣區的發展,還讓期待已久的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方案即將一錘定音,藉著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在習總書記的親自指示之下,為大灣區的“啟航”來撐舵及親自掛帥,無疑這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及政治意義。澳門作為大灣區的“一員”,大灣區的建設將會為澳門未來整體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應繼續發揮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葡平臺的優勢,將與大灣區的兄弟城市一道,抓住國家所需,積極配合落實大灣區建設的國家發展戰略。

正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國家有關部委或是地區負責都曾透露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方案在今年將會推出,而今年又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從時間及歷史的意義來講,在四十年之前的改革開放之際,偉大的國家領袖鄧小平同志則南巡到廣東地區先行先試的方式成功向全國推出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廣東為龍頭的改革開放至今有四十年,國家取得輝煌的成就,從有關歷史資料顯示,國家推動改革開放的政策,與習近平主席的父親、時任當時廣東省第一書記、前國家領袖、具有廣東改革開放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稱的習仲勳,他功勞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無疑習總書記成為名副其實的撐舵人,為大灣區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政治指導,尤其選擇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方案,更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廣東是全國最早開放的省份,習近平日前稱,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或許俗話有講:無風不起浪。有香港媒體近期則發出消息指,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5月南巡,宣佈粵港澳大灣區新政,並出席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過去中央領導均在不同場合提到有關的規劃,若習近平5月南巡大灣區,以行動達到宣傳效果,吸引更多外資或有助提升國際地位。同時,港珠澳大橋已完成興建及有條件通車,大橋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發展,相信起到積極作用。而習主席在港珠澳大橋通車慶典之際南巡,一方面重要支持港澳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港珠澳大橋發揮連接粵港澳的作用,相信也是具體重要的歷史性意義。有學者也認為,大灣區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習近平主席如果去大灣區考察,那肯定表明國家的重視。尤其今年還要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還會推出更多改革開放的舉措,也是在向全世界宣佈,中國將繼續改革開放。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城市群,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將會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對於國家重要的規劃,社會則盛傳:北有雄安新區,南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是最受重視的國家重要規劃之一,中央領導人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要深化內地、香港、澳門特區的合作,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在推動大灣區建設的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則指出: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他還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要求廣東要抓住重大機遇,亦要求粵港澳要加強協調配合。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共十一個大中型城市及國際大都會,其中香港和澳門是特別行政區。區內人口超過六千八百萬,經濟總量突破十萬億元人民幣(約一萬六千億美元),人均GDP超過二萬美元,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和促進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的基地,綜合實力最強、創新能力最高、最有條件發展成為海上絲路經濟帶的核心樞紐。不少研究均預期,以大灣區現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十年內最少可以翻一番,成為一個超巨型的國際都會群。有分析指,按照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字,2016年地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達到13400億美元,已經比排在第三位的東京灣區多400多億美元,與灣區經濟總量第一位紐約灣區也只差15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灣區指日可待。粵港澳大灣區包含的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11個城市,人均GDP超過20000美元,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和促進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的基地,綜合實力最強、創新能力最高、最有條件發展成為海上絲路經濟帶的核心樞紐。有學者則建議中央政府牽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並由國家領導人親自掛帥,督導統籌大灣區戰略的推進落實。粵港澳三地分處‘一國兩制’,且為三個不同的關稅區,主政粵港澳三地的官員層級都比較高,廣東省委書記更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所以大灣區統籌委員會應該由一位國家領導人親自掛帥,方能有效統領中央有關部委和粵港澳三地,為大灣區宏觀發展進行具體規劃,制訂全局性、戰略性和決策性的政策及決議,從而推進灣區體制和發展機制全面創新。統籌委員會亦可因應灣區發展可能涉及的安全及規管等重大問題,從中央層面對粵港澳三地政府進行有效協調和敦促。

粵港澳大灣區是港澳發展謀略的一大關鍵點。有學者則認為,大灣區雖然是一個城市群,但是在一個國家之內,粵港澳三地涉及不同社會制度及經濟體系,有兩種制度和三個關稅區,灣區的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存有一定障礙。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盡量減低對上述要素流動的障礙。要有效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的融合,避免城市之間的內耗和重複建設,關鍵在於粵港澳合作必須突破以往大珠三角傳統的合作模式和限制,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盡最大可能整合粵港澳不同制度的優勢,弱化以至取消由於三地行政區劃不同而造成的人為區隔,積極爭取在大灣區試行全面開放政策,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最大限度的便捷對接以至無縫對接,以配合國家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綜觀目前全球三大主要灣區的經濟佈局,紐約灣區是美國經濟中樞,現代服務業在國際上佔主導地位;三藩市灣區則擁有矽谷,匯聚全球科技巨頭;東京灣坐擁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金融和商貿實力在亞洲佔有重要地位。三大灣區都聚集大量財富和人才,經濟結構開放,資源配置能力高效,且擁有發達的國際交通網絡。粵港澳大灣區,是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之後,成長起的又一世界級大灣區,也串起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按照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字,二零一六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達一萬三千四百億美元,超越東京灣的一萬三千億,劍指灣區經濟總量第一位、一萬五千億美元的紐約灣。排行第四的舊金山灣只有八千億美元。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灣區已排第二位,成為第一指日可待。

值得一提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二三四”格局是它最大的特點和優勢,也是大灣區融合的難點與痛點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克服難點、發揮優勢,成為博鼇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的熱點議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指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粵港澳將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香港擁有自己的經濟、社會制度,加上優良的法治傳統以及和國際標準高度接軌的營商環境,可以將國際企業引進大灣區,並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基礎堅實,潛力巨大,完全有把握有信心打造成世界級大灣區。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2017年經濟總量達到10萬億人民幣,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廣東將認真落實中央部署要求,進一步密切與港澳合作,高水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日前也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國兩制”下前所未有的實踐,需要更新觀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既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又要兼顧各方不同利益,發揮各個方面獨特作用,激發區域創新動力。廣東省將加快建立大灣區建設協調機構,聚焦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暢通人流和物流;加快推進大灣區基礎設施連通,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和軌道交通網;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促進粵港澳法律銜接、改善營商環境、探索科技創新合作路徑等,已作為推動大灣區“一二三四”揚優補劣的重要方向。目前,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以及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一批重大粵港澳合作平臺正在積極建設,政府與業界也在探索設立粵港澳產學研創新聯盟,推動三地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技術轉讓等領域深度合作。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將進一步躍升,高端服務業比重將繼續上升,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梁維特日前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澳門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大灣區建設需要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合作機制,既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又要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既要深入融合,實現共商、共建、共用,發揮各自獨特作用;既要重視大企業和機構的引領作用,又要重視中小企業的參與,為它們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機會,打造平臺。

就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作為主管本澳經濟發展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日前則表示,澳門特區將圍繞“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並按照《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方向,積極配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與大灣區兄弟城市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到“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是“一國兩制”下前所未有的區域合作實踐,為此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思維,更新觀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構建新的合作機制。梁維特則指出:澳門要發揮歸僑僑眷的資源優勢,助力大灣區“走出去,引進來”。特別是利用好澳門精准聯繫內地與葡語系、歐盟、東盟等國家的優勢,作為澳門與廣東省合作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其中一個切入點,粵澳雙方已完成了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的“粵澳合作發展基金”磋商工作,並將儘快簽署相關協議和全面啟動。澳門要發揮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優勢。加強建設旅遊教育培訓基地,與大灣區共同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共同提升區域旅遊服務水準。大灣區共同開拓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和標準化,促進大灣區優質中醫藥企業和產品通過澳門開拓葡語國家、歐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澳門要發揮中西文化交往歷史悠久的優勢,加快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葡語國家文化交流和合作。澳門將與灣區兄弟城市一道,推動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創新通關模式,提升口岸通關便利水準,推動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有序便捷流動及有效配置,促進共同發展,提升廣大居民福祉,特別是為專業人士、青年和中小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和機遇,致力打造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美麗的大灣區。

澳門近年來在區域合作的過程中,曾多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醞釀、推動等工作。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指出,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澳門特區政府對此高度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新時期下澳門融入內地發展、提升自身發展的大好機會。澳門將進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臺」建設,透過區域的融合發展,為澳門青年、專業人士、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將帶頭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的指導精神及要求,並帶領社會各界進一步凝聚共識,搶抓機遇,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坐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將願景轉變為現實,促進澳門自身發展並為國家發展服務,將「一國兩制」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同社會制度的創新合作,它將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為世界提供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澳門將會連同大灣區的夥伴城市一起,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建大灣區,加快制度創新和融合發展。長遠而言要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及最優化配置,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灣區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可以成為國家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在國家全面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澳門更應思考如何發揮我們的獨特優勢,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澳門正積極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利用澳門旅遊培訓的專業優勢,輸出更多的優秀產品及服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將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的契機,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聯合開發並推廣「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提升大灣區旅遊的國際影響力。澳門正在推進的「一中心,一平臺」建設的優勢,結合兄弟城市的需求,以「互補共贏,協同發展」為原則,發揮專業優勢,輸出高端服務,「引進來,走出去」,推動經濟發展和就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推進。澳門會更好地利用廣東自貿區建設的契機,推進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的建設,提高合作的成效,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競爭力。同時,澳門應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致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灣區。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國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規則頂層設計、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加強互聯互通的新嘗試。面對新時代發展的步伐 ,國家發展勢不可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乘勢而上。如果一九七八年內地改革開放是第一波,當時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灣區發展相信可成為第二波,「九加二」合共十一城市將會如虎添翼。筆者也相信,大灣區需要比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更開放、更特殊、更靈活、更融入的政策。正如相關的消息所指的,習總書記將於本月若真是南巡,並為大灣區的發展而親自掛帥,並將督導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統籌國務院發改委、相關中央部委與廣東省政府和港澳特區政府的協調工作,相信更有效地推動落實,並會早日把大灣區域打造成全球最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