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麗安「融陸說」看上海對台工作

日前BBS中文網發表題為《遊走兩岸之間的「脫台者」》一文,將近年來前往大陸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甚至取得戶籍的台灣居民形容為「脫台者」,指出「脫台者」和「去中國化」這一政治義涵豐富的字眼一樣,都是台灣政治光譜的兩個極端,前者是脫離台灣、擁抱中國大陸,後者是極力撇清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逢中必反」;並指出中共「十九大」後,國台辦公布「惠台三十一條」政策,在中國的台灣團體或個人,都將進一步獲得與中國公民的「同等優惠待遇」,因而預言「惠台三十一條」政策出台將吸引更多人前往中國發展。不過,作者卻將「脫台」與「脫北」、「脫歐」相提並論。

因此,這個「脫台」的概念,遭到該文中也提及到的盧麗安的質疑。她對台灣《中國時報》記者指出,該名詞具有強烈的冷戰思維,實際上是對同血緣、同文化的兩岸同胞進行「挑撥離間」。她反問,為什麼不採用更好的詞,像「融陸者」?盧麗安認為,這些詞都是創造出來的標籤,一定有不好的地方。台灣能否參與大陸在歷史當頭的發展機遇,講得小一點是「安身立命」,長遠一點是「做得好、做得出色、為家鄉爭光」。盧麗安表示,以實事求是角度,兩岸的確進入體制之爭,哪個體制能提供更好發展機遇,就能吸引人才。諸如上海在本次深化的惠台措施中,鼓勵兩岸教育體系交流、支持青年就業創業實習、鼓勵參與社團性組織等,均鼓舞台青赴陸。

實際上,「脫台」,是對應於「脫北」和「脫歐」。而朝鮮與韓國的關係,英國與歐盟各國的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這與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關係,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倘是比照「脫北」和「脫歐」,使用「脫台」的概念,就無意中墮入蔡英文為李登輝研擬的「特殊兩國論」,及陳水扁叫囂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論」的陷阱。BBS的作者提出「脫台」的概念,雖然是出於好意,正面述評「惠台三十一條」的成效,但由於缺乏「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敏感度,因而不自覺地「創造」並採用了「不好」的名詞。當然,如果說該作者「挑撥離間」,可能是言過其實,但受到「強烈的冷戰思維」的影響,卻可能是符合該位作者的思維定勢的。

但站在盧麗安的角度,她作出「挑撥離間」的判斷,卻又完全符合她現在的政治身份。因為作為已在大陸定居,成為大陸居民的魯麗安,又「點止大學教授咁簡單」?她不但是上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副院長,具有行政職務,而且也當選為上海市台聯會長,是在上海市定居的台籍人士、台眷的領袖,並為在上海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的台灣居民提供服務,她更是中共「十九大」的代表,是作為中國執政黨的一員,行使執政黨最高領導機關的權力,因此,她不贊同「脫」字,這是她的「講政治」的表現,體現了她的政治正確之處。

實際上,既然盧麗安是中共「十九大」代表,親身傾聽了習近平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其中有關對台工作的方略之一,是「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而兩岸心靈契合,亦即兩岸精神融合。因此,她當然是將大批台灣居民到大陸發展、求學的現象形容為「融陸」,就是最為對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最為貼切的學習感受。

其實,盧麗安本人對此就有深刻的體會。她在接受《台聲》雜誌採訪時就指出,當年她到大陸上海執教定居時,曾經很不適應,因為她出身成長於長年進行「反共」教育的氛圍之中,對中國共產黨很不了解。她在決定跟隨丈夫到大陸生活時,就有不少親友勸說「大陸很落後,生活很辛苦」,「去大陸發展,前景不明朗」等。但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在回顧這個決定時,她仍然堅定地說,她參與了祖國大陸的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質日益提高,心願已足矣,「我不後悔」。更令她難忘的是,從二零零二年伊始,她在上海市台聯前會長林明月的邀請下,參加了上海市台聯的工作,任常務理事。很快,在這裏她不僅找到了「「家」的溫暖,更認識到上海市台聯是聯繫兩岸同胞不可或缺的紐帶和橋梁。此後,她以上海市台聯常務理事的身份,開始活躍在滬台胞當中;一方面走訪看望定居上海的老台胞,關心他們的生活身心,另一方面深入瞭解滬台交流,積極參與。她要盡自己所能,促進瀘台臺胞的融合發展。二零一三年,盧麗安當選上海市台聯會長。儘管是兼任,但她從未有絲毫兼任之懈怠,舉辦了各種推進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的活動。盧麗安深切認識到,兩岸「融合發展」是關鍵,也是未來趨勢,是促進心靈契合的工程,所以只能更用「心」去推動,重建兩岸同胞間深層次的互信與體納。

當然,盧麗安也明白,台灣同胞融入大陸,要克服許多困難。在與上海台胞的交流過程中,她發現兩岸分隔逾一甲子,對民衆造成的影響是雙向的,不只有台灣民衆怕大陸同胞,大陸民衆對台灣同胞或多或少也存有偏見。其實,還不只於此,筆者也接觸到一些在大陸工作、求學的台灣朋友,他們也很有誠心要融入。但是也感到很不方便,儘管他們並不關心政治,一心撲在工作、學習上,但畢竟習慣了在台灣時使用網絡的方便,因而對是否要「違規翻牆」感到苦惱。如果能「特事特辦」,對登記在冊的「融陸」台胞,給予可以使用臉書、推特、「賴」等社交工具的方便,相信對更多的台灣居民「融陸」,更具吸引力。

「一滴水見太陽」,上海市對台工作的誠心善意,將會吸引更多的「林明月」、「盧麗安」們前往定居。實際上,就在盧麗安現身說法「融陸論」的當天,上海市台辦發布「上海版」惠台措施《關於促進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深化對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專項支持的共五十五個項目;其中,在「人才引進」、「居住保障」等領域上,均較原有中央版本進一步細化,包括支持符合條件的台胞在滬申領海外人才居住證、提供公共租賃住房等。這是繼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省之後,又一個走在前頭,推出落實貫徹「惠台三十一條」的具體措施的省市。

實際上,上海市在對台工作領域,一直走在前面。如果說,在福建省(主場在廈門市)舉辦的「海峽論壇」,是由中央出面主導的話,上海市政府與台北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雙城論壇」,就是上海市政府的主動作為。而就是這個「雙城論壇」,創造了「藍綠」之外的新模式,最近還成為台灣政壇的注視焦點,牽著民進黨的鼻子走,衝擊蔡英文的選戰部署。民進黨選對會召集人陳明文就透露,在選對會作出不再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合作的決定之前,蔡英文還詢問:「一定要這樣嗎?」。

當然,上海市方面的主動強勢作為,包括《中國好聲音》走進台灣大學校園,惹來「獨派」挑釁而引致發生暴力事件,而成為蔡政府的「眼中釘」。今後其官員申請赴台,可能不如過去那樣方便。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上海市方面應是有以「遇到紅燈繞道走」的智慧化解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