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宜仿效香港建立計分制解決人才不足問題 劉紹滿

對於廉政公署就貿促局審批「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的調查報告,用「一石擊起千層浪」來形容是適當不過的事實,報告引起社會廣大反映及指責,最大聲音就是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無疑現行的「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的法律法規仍存在不足之處,尤其面對大灣區的周邊地區人才爭搶的大戰環境之下,人才不足必然是澳門參與大灣區的最大短板。對於本澳未來人才不足及輸入精准人才的問題,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俗話有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習主席曾也提出「澳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對澳門一個及時的提醒,然而,本澳必須突破人才輸入的瓶頸,宜仿效香港特區的做法,實施專才計分制的輸入才的辦法,以公平、公正及精准的形式輸入有需要的領域人才,彌補本地區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促進社會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

俗話來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廉署早前公佈的一份當局《審批「重大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的調查報告》指出,不過該廿九頁的報告所揭示問題不少,發現當局在審批時,內部程式、審批標準和監察機制上均有漏洞和缺失。對於廉署的調查報告,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日前則認為,現行《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制度》無論在法律層面,抑或現時社會對人才需求方面,均無法相適應,建議當局因應實際情況修改行政法規,以配合社會發展需要。李良汪指出,報告提及有「重大投資移民」個案,申請時原為建築材料零售及批發業務的貿易公司,在臨時居留續期前以投資計劃承諾的金額購入一間桑拿浴室,作為投資項目的落實而獲當局批准續期;亦有「技術移民」個案以離岸公司總經理名義提出申請獲批,但商業登記資料顯示該公司總經理非其本人。綜合分析報告所列舉的大多數個案,顯然是當局既沒有設定合理的審批標準,又沒有制定嚴格的查核機制,導致出現眾多不合情理的批准個案。這不但影響制度的成效,更導致不規則行為的衍生,建議當局盡快檢討,並建立嚴謹的審批標準及查核機制。任何部門對其職能所實施的工作均有監督責任,並應按實際需要制訂堵漏機制;即使沒有執法權限,但倘發現問題,如偽造檔或虛假聲明等,均可移送權限當局要求偵查,故有關「藉口」完全不能接受。同時,他促請各級領導及主管應清悉自身部門職能,並認真履行職責,緊記公共部門行使的是公權力,謀求的是公共利益,這些都是基本責任和最低要求。因此「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政策對本澳長遠發展起重要作用。相關行政法規已生效超過十三年,建議當局因應社會現況及未來發展需要作出相應修改。同時,現時公開的「審批分析要素」僅為主要考慮,但不限於相關標準,且未有公佈計分準則。建議當局公開相關資訊,讓申請者及社會清晰,減少「不規則」情況出現。

對於廉署報告揭發有投資及技術移民申請人明顯不具備資格等問題,有立法會議員則建議,當局應修法完善投資及技術移民制度,包括確立本澳所需的重大投資或專才的範圍清單,亦應引入優秀專才的計分制、評審委員會等。當局更應徹查廉署揭發個案,並覆查近七年來獲批個案,以釐清有否存在問題或違法行為,並跟進取消居留資格工作。有工聯的議員認為,有些個案涉及虛假檔,如交假學歷、假糧單,可轉交檢察院跟進,追究刑事責任,並取消居留資格。但有些個案提交真實檔,但低於申請標準、不符合「專才」和「重大投資」的定義,沒有按時落實投資計劃,甚至長期不在澳,不符合居留定義,亦照獲批申請。「部門審批粗疏、兒戲,並非檢察院可處理,必須要貿促局重新檢視個案及制度,把好關。」並認為,當局應加強實地巡查及調查,以核實是否與申報資料相符。尤其對部分「假聘用」及長期不在澳又獲批個案,除申請人外,其實幫助申請的公司亦難辭其咎,可以追查。有議員日前批評當局無做好應有把關,現行移民政策漏洞百出,評核標準寬鬆,審批粗疏,監察形同虛設。敦促當局必須檢視過往個案,作出實質改善,否則應暫緩審批個案。議員李靜儀、梁孫旭、林倫偉及李振宇日前指出,現行「重大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評核標準寬鬆,人員裁量權過大。按現時法律,「重大投資移民」是指作出對本澳有利的重大投資,但部門內部缺乏清晰準則,現行適用「重大投資移民」準則的行業,基本涵蓋本澳大多數行業,致不少普通傳統行業(如塑膠公司、糧油蔬果公司)成功申請,更甚與控煙政策相悖的煙草採購公司亦照獲批,有準則形同無準則。「技術移民」方面,引入人才理應是本澳稀缺、難以培養和重要精英專才。然而,現時技術移民規定卻非常寬鬆,祇要獲本地僱主聘用,具備大學或以上學歷、基本薪酬不低於行業基準的人士,便可以申請「技術移民」來澳定居,但其從事的行業卻未必是澳門所需的專才。他們指出,從廉署揭發部分個案中,可見貿促局根本無視標準,申請人僅具備中學學歷、無提交足夠的學歷經驗證明,甚至從事與其專業背景性質不相符的工作等,均可獲批,明顯有違規定。二、審核及監察機制形同虛設。且有多宗涉及「造假」的投資計劃及「假聘用」的技術移民,主張當局應徹查個案,絕不能輕輕帶過。他們強調,必須要確保引入是「真專才、真投資」,否則讓人「博大霧」弄虛作假騙取居留資格。重大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制度存在明顯缺失,社會對相關制度已失去信心,當局必須積極作出改善。建議當局覆查近  年審批的個案,對整個制度作出實質改善,否則應該暫緩審批。

對於社會關注廉政公署的調查報告問題,工聯建議,做好人才引進規劃指引。政府應立足當前,著眼澳門長遠發展,改革創新專才引進制度,認真吸納社會意見,推動人才引進真正邁出實質性步伐。建立專才引進計分制度。借鑑外地經驗,按照學歷、工作經驗、專業資格、技術能力等,對相關引進專才進行評分,每年提出引進專才具體清單,且參考外地經驗設立專才引進配額制。公開透明專才引進程式。明確人才引進政策指引和審批程式,加強社會監督和監察;進一步促進評分過程透明化,邀請第三方監督,及時向公眾公佈資訊。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日前則指出,廉署在報告中提出的建議非常好,已要求貿促局於本月內制訂短、中、長期計劃的行動計劃或報告書,完善相關制度。他也承認制度的不栆,他並認為,雖然制度存在不足,但不會叫停相關制度,會「邊行邊修正」,如要修法就盡快修法。梁維特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新形勢下,全球都在搶奪人才,特區政府面對產業適度多元,也需要引入產業需要的人才,問題如何能夠引入合適、正確、適量的人才。雖然「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存有不足,但目前不會叫停,而是一邊進行一邊修正,不能夠因執行過程有不足而去否認兩個制度的重要性及需要性,不應有「斬腳趾避沙蟲」的心態。政府未來會繼續完善工作,進行跨司、跨部門溝通,對有關行政法規、法律加以完善。政府總體方向是加強宣傳及增加透明度,將訂明引進合適人才的定義及標準,例如根據人才發展委員會訂定的五大行業需要的人才,如要修法就會盡快修法,如不需要修法就會根據標準進行工作。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在世界各國「人才爭奪」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本澳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視人才。至於本澳未來如何有效率地引入人才。城市間的「人才爭奪戰」一直沒有停歇。以深圳為例,為引進高技術人才,設立「孔雀計畫」多年,當中規定,海外博士級人才在深圳工作五年,可以向政府申請160萬;內地博士級人才同樣條件,可得54萬,副校長級人才可以300萬,目前是他所見最領先的內地城巿人才孵化計畫。廣州亦發佈一系列人才政策,擬5年內投入約15億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創新創業、資助補貼等方面的優渥待遇。而珠海在今年四月正式出臺《關於實施「珠海英才計畫」加快集聚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由16條舉措,包括:兩院院士等頂尖級人才來珠創新創業,可直接享受200萬元獎勵、600萬住房補貼,並對他們的專案採取「一事一議」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一、二、三類高層次人才則分別可享獎勵、住房補貼、公積金優惠等總計約330萬、230萬、160萬的綜合資助;四類、五類人才根據不同層級也可獲得額度不同的資助或獎勵。一、二、三類人才則可選擇與政府按各占50%的比例,申請購買珠海市共有產權房,分別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連續工作10年後可無償獲贈政府所持有的50%產權。中山推出「人才新政18條」,包括為人才提供住房、入戶、創業場地、資金補貼、子女教育等一攬子貼身服務,努力營造吸引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將按照國際領先、國內領先、省內領先三個檔次,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助;而對於緊缺拔尖人才個人,如認定的科技創新、企業經營管理、金融領域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人才「18條」提出向他們給予3年的生活補貼,金額與其實際年工資薪金同等,每年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在中山短期連續工作1個月以上的專家,也將分層次每年給予最高30萬元生活補貼。而本澳的資源豐富,未來亦有條件,撥出更多資源出來作人才及產業培訓,例如引入國內外頂尖的孵化器。

粵港澳大灣區對本澳來說,將是難得的發展新機遇,但亦是嚴峻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將推進粵港澳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其結果必然是經濟體之間依據各自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區域分工,從而確立各經濟體中在一體化中的專業化與經濟功能。其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區域競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相比其他地區,本澳一方面沒有廣東省城市可以引進全國人才的便利,也無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所以,人才不足必然是澳門參與大灣區的最大短板。政府政研室日前公佈指,據人口政策諮詢文本,預計到2036年澳門人口增加到75.4萬—85.2萬。屆時,外地雇員可達15萬-20萬人。文本建議,需優化目前政策,研究設立人才引進計分制度,研究專項人才引進計畫。按澳門法規,重大政策出臺前需經充分的民意諮詢。目前每年引入專才不足1000人,不能滿足澳門未來發展需求。有人希望政府引入計分制,讓澳門吸納真正需要的技術人才。澳門未來經濟藍圖確有必要輸入人才,以維持足夠生產動力。目前專才移民政策有俗稱技術移民的「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及「重大投資」申請居留,有學者表示,由於政策透明度低,評審居留標準莫衷一是,外界難以知悉,故認同建立人才引進計分制度,以配合澳門經濟結構引進相應人才。計分制應考慮引入兩方面人才,補充本地欠缺的專業人才及專業人才數量不足。輸入人才時,關鍵締造公平環境,讓本地人有機會把握發展機會,晉升成為中產,成為澳門長遠發展核心競爭力。澳門缺乏的是高端人才、頂尖人才,不僅是單純的富豪人士,還需要更多有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未來潛質的技術型人才,這就需要更好地解決其居留權問題,吸引其服務澳門,紮根澳門。香港的「優才入境計畫」顯然對澳門是很好的借鑒。澳門雖無法與香港的優勢行業金融、商業、貿易和物流等相比,但是其在社會福利、養老、生活水準和居住環境上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博彩業也是一個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人才充實的行業,澳門特區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其優勢,打造一個適應澳門社會的「優才引進計畫」,對於符合澳門經濟需要的高素質人士、有創新頭腦的企業家和科研人員,可以經由特殊管道引進入澳,這對於澳門產業相對多元化發展利大於弊。

可見,本澳未來修法在引進人才可學習香港的「計分制」。正如香港暫停投資移民計畫的原因一樣,澳門不缺乏資金,並不很需要單純的錢財的「財」,而是希望吸引人才。有報導,香港在2006年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畫,截至目前,入境事務處共收到6211份申請,有2024人成功獲得分配名額。其中1870名來自「綜合計分制」,主要涵蓋金融和會計服務、資訊科技及電訊、商業及貿易三個界別;154名來自「成就計分制」,主要是體育運動和藝術文化兩個領域。香港的「計分制」旨在吸引不同行業的高端人才,使其無須獲得雇主聘任即可定居當地。而本澳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亦可學習香港的「計分制」,推動高端人才引進合作,擴大兩地高端人才總量,獲得一批高級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等。尤其,面對周邊城市的競爭,以及加入大灣區的發展,再加上本澳經濟日益迅猛發展,作為國際性開放城市,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現在的「重大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主要存在漏洞及不足,必須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迎合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例如,近年來,為了穩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特區政府通過「優秀人才計畫」(簡稱「優才計畫」)和「輸入內地人才計畫」(簡稱「專才計畫」)積極招攬人才。一批又一批來自內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來到香港,他們中間不只是閃耀著光環的明星,更多是在自己崗位上兢兢業業的普通人,他們為香港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香港是歡迎世界各地的優才、專業人士及企業家來港工作及定居,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入境計劃來港,包括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由二零一五年五月四日起,以提升香港在吸引和挽留外來人才及專業人士的能力:放寬根據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逗留安排,鼓勵專才留港發展;放寬根據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人士的逗留安排及優化該計劃的計分制度,以吸納更多擁有出色教育背景或國際工作經驗的年青人才來港發展。而本澳也必須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引入更高質量的人才,不僅有利於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有益處。應該進優化澳門人才移入機制,在不影響本地人就業及向上流動,透過多種管道引入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因此,本澳現行的行政法規《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制度》是訂立之時澳門經濟低迷,規定非常寬鬆,除二○○七年終止了置業移民申請外,十多年來相關申請條件並未作較大的調整。坊間早已質疑,政策不合時宜且被濫用,無法發揮吸引優質資金和優秀人才的效用,社會還擔心法規將會給本澳地區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人才,未來必須要引入有利社會經濟發展的外來投資和專才,也必須有嚴格的規範、明確的標準、完善的審批和監督機制,以確保引入的是「真投資、真專才」,當然為免制度繼續被濫用,當局首階段有必要盡快堵塞移民政策漏洞,嚴格審批投資及技術移民申請個案。俗話來講「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人才,越渴望,越追求,會越來越多;反之棄之不用,人才就會越來越少。」未來本澳應建立「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珍惜人才,關心人才,扶持人才」的良好氣氛,仿效香港的計分制引進更多需求人才,為本澳的科研創新、教育培養、政治穩健發展、經濟適度發展和國際知名度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