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應革新人才引進制度避免「斬腳趾避沙蟲」困局 劉紹滿

近日廉署公佈的一則關於「技術移民」及「重大投資計劃」的報告,掀起史前沒有的對本澳人才需求及輸入的「熱浪」,對於人才不足的問題,現時社會最大公約數就是「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人才。」,俗話也有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才問題可能成為制約本澳可持續發展的隱憂,更是製約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現時本澳人口及人才不足,要想把握未來發展趨勢,必須仿效附近地地區做法做好人才引入工作,當局應立足當前,著眼澳門長遠發展,改革創新專才引進制度,認真吸納社會意見,提升透明度,制定一套嚴格的規範、明確的標準、完善的審批和監督機制,以確保引入的是真投資及真專才。筆者認為,本澳的前途取決於人才,面對國際間的人才競爭,閉門造車的形式培養人才,現不合時宜,有必要大膽打開大門,吸納各領域對本澳社會適度多元發展有用的人才。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2018年,「人才爭奪戰」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才緊缺情況嚴峻,並響起警鐘。目前澳門正站在一個重要的歷史起點,即將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為澳門和大灣區兄弟城市帶來更大發展機遇。如廉署調查報告所指出不能「斬腳趾避沙蟲」,澳門要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推進產業適度多元,促進可持續發展,既需要本地人才、也需要外地專才,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對本澳來說,將是難得的發展新機遇,但亦是嚴峻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將推進粵港澳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其結果必然是經濟體之間依據各自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區域分工,從而確立各經濟體中在一體化中的專業化與經濟功能。其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區域競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相比其他地區,本澳一方面沒有廣東省城市可以引進全國人才的便利,也無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所以,人才不足必然是澳門參與大灣區的最大短板。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和實施技術移民法,便利外國人才出入境、居留和融入,增強本國對外國人才的吸引力。尤其,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加劇,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長期保持領先地位,這與其注重吸引外來有用人才、大力推行技術移民政策密切相關,比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每年接納的移民數量高達十萬,甚至上百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視獨立技術移民為最重要技術移民。英國、新加坡、香港設立了獨立工作簽證。由於外國人申請獨立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不需要工作邀請和通過勞動力市場測試,對移人國而言,可能導致引進國家和雇主不需要或者品質不能保證的外國人才。為避免此種現象發生,實施了獨立申請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的國家,往往會建立積分評估和移民職業清單制度,替代勞動力市場測試制度衡量外國人技能。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都推出了不需要工作邀請的技術移民類別,英國實施了不需要工作邀請的五級技術移民計畫第一級高層次人才之高技能人員工作簽證,同時這些國家建立和健全了積分評估和移民職業(行業)清單制度。許多國家實施獨立技術移民制度說明,移人國在大力引進外國人才時,應該鼓勵而不是要求申請人具有本國工作經驗,至於職位,應以專業性和緊缺為標準,不需要考慮職位元高低。澳門的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無論是人才來澳工作、境外人士在澳門就業、高層次人才來澳,還是申請永久居留,都必須先取得工作邀請,通過或者藉助雇主提出申請,是實質上的雇主擔保(提名)型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由於雇主擔保(提名)型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再加上嚴格控制來澳永久居留,澳門事實上成為實施著限制型臨時居留類技術移民法—技術移民法中最保守一類。對於人才吸引力遠遜於其他地區的澳門而言,如果澳門要通過技術移民增加對人才吸引力,就有必要在雇主擔保類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外,增加獨立類工作簽證和技術移民。同時,建立和完善匹配的勞動力市場測試、積分評估和移民職業清單制度等,以確保引進外國人才品質和提高引進效率。

其實,全國各地紛紛出臺各類人才政策,通過放開戶籍制度、加碼人才獎勵等手段,從各個領域全方位出擊,希望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搶佔先機。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全國已有超過50個城市發佈了超過歷史力度的人才吸引政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也只有擁有了足夠的人才,城市發展才有活力。在全國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求賢若渴的粵港澳大灣區11城又出臺了哪些人才政策呢?例如,據瞭解,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5月8日宣佈將推出一項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畫」,旨在通過快速處理入境安排,為香港特區科技公司(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該計畫將於6月開始接受申請,首年度配額為1000個,每家公司(機構)每年最多可獲配額100個。而廣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多部門共同2017年12月印發《廣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等3份檔,將啟動新一輪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同時5年內將投入約15億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創新創業、資助補貼等方面的優渥待遇。2018年5月12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式對外發佈《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集「黃埔人才」實施辦法》(簡稱「人才10條」政策),內容包括全球納才獎勵、高端專案扶持、安居樂業工程、福利配套保障、名家名匠獎勵、高端人才服務獎勵、重大專案重點扶持等,從引進或培養高端人才、扶持人才高端專案的角度,進行重點突破和集中扶持。而珠海2018年4月24日召開全市人才工作大會,正式出臺《關於實施「珠海英才計畫」加快集聚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政策包括:兩院院士等頂尖級人才來珠創新創業,可直接享受200萬元獎勵、600萬住房補貼,並對他們的專案採取「一事一議」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一、二、三類高層次人才則分別可享獎勵、住房補貼、公積金優惠等總計約330萬、230萬、160萬的綜合資助;四類、五類人才根據不同層級也可獲得額度不同的資助或獎勵。中山2017年3月28日《關於進一步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若干意見》(簡稱人才「18條」)正式出爐,為人才提供住房、入戶、創業場地、資金補貼、子女教育等一攬子貼身服務,努力營造吸引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按中山產業需求引進的創新創業團隊,將按照國際領先、國內領先、省內領先三個檔次,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助;入選「珠江人才計畫」的,配套省財政資助給予1:1的支持。而對於緊缺拔尖人才個人,如認定的科技創新、企業經營管理、金融領域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人才「18條」提出向他們給予3年的生活補貼,金額與其實際年工資薪金同等,每年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在中山短期連續工作1個月以上的專家,也將分層次每年給予最高30萬元生活補貼。

人才緊缺是澳門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特區政府應對此責無旁貸,必須承擔起「人才建澳」的主體責任。當局有必要建立科學的專才引進評核制度,可建議借鑒外地經驗,按照申請人的學歷、工作經驗、專業資格、技術能力、語言能力、個人成就、家庭成員與澳門關聯度、是否從事政府扶持產業等維度,對申請人評分,每年提出合格分數線,並擇優簽發簽證。同時,可參考外地經驗設立專才引進配額制,每年以行政法規方式公佈配額數量,根據澳門人力資源市場、扶持產業情況等進行調節。例如,香港的「優才入境計畫」對澳門是很好的借鑒。比較有名的有「香港優才計畫」,這項計畫分為「綜合計分制」及「成就計分制」兩種:「綜合計分制」按照申請人的年齡、財政要求、良好品格、語文能力、基本學歷5項條件打分,最高分為165分;「成就計分制」則是為「具備超凡才能或技術並擁有傑出成就的個別人士」提供的另一套申請定居香港的計分制度,該計分制以申請人的成就為評核基準,須符合是申請人曾獲得傑出成就獎;二是申請人可以證明其工作得到同業肯定,或對其界別的發展有重大貢獻。「香港優才計畫」自實施逾6年來,總共吸引了世界各地數千名人名流及各界頂尖人士入駐香港,包括郎朗、李雲迪等內地體育、政商、影視界知名人物,為香港的科研創新、教育培養、經濟發展和國際知名度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按照澳門目前的現狀,自身無法提供足夠的本土「創造性資產」,引進人才可以說是最快捷、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途徑。但是,針對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輸入,澳門當局的「技術移民」條件更加嚴苛,包括:申請技術居留者所現任職的技術崗位,是澳門所缺乏的、實用的,由澳門本地人才無法提供的;申請人申請前每月工資不得低於澳門幣25,000元,且有保持7年以上至完整記錄。能夠達到要求的例子卻是少之又少。有資料顯示,2011年至2015年,共1,261宗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獲批澳門臨時居留許可,當中670宗申請人從事教育、酒店及旅遊綜合、文化創意、醫療及會展行業,佔獲批總數逾5成3。有資料顯示,2016年的「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申請個案有305宗,比2015年少177宗,獲批准的申請個案則錄得升幅,有99宗,比2015年增加18宗,總共獲批申請的有209人,增加59人。可以說經過嚴格的篩查審批後留下的都是「鳳毛麟角」。目前每年引入專才不足1000人,不能滿足澳門未來發展需求。當必須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引入更高質量的人才,不僅有利於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有益處。相信應從優化本澳人才移入機制,在不影響本地人就業及向上流動,透過多種管道引入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隨著本澳經濟向前發展,目前引進專才的政策與鄰近地區相比,筆者也相信,還有很多討論空間,需要一個適合、適時、適量地精準輸入人才的製度。其實,可參考鄰近地區的方案及成功經驗,考慮在配合本澳經濟及產業發展狀況的前提下,提升區域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魅力,應考慮拓展行業人才的多元化發展,並增強本地青年的競爭意識。正如有學者所言的,澳門缺乏的是高端人才、頂尖人才,不僅是單純的富豪人士,還需要更多有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未來潛質的技術型人才,這就需要更好地解決其居留權問題,吸引其服務澳門,紮根澳門。澳門雖無法與香港的優勢行業金融、商業、貿易和物流等相比,但是其在社會福利、養老、生活水準和居住環境上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博彩業也是一個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人才充實的行業,特區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其優勢,打造一個適應澳門社會的「優才引進計畫」,對於符合澳門經濟需要的高素質人士、有創新頭腦的企業家和科研人員,可以經由特殊管道引進入澳,這對於澳門產業相對多元化發展利大於弊。應該通過一系列的製度設計,取消不同用人企業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廢止對一些用人企業邀請人才來澳工作以及支援人才永久居留申請的限制,推動所有用人企業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平等競爭,打破某些利益團體對引進人才政策的阻撓,實現引進智力效益的最大化和人才在澳門的協調佈局。澳門的吸引人才居留制度需要依據澳門的經濟發展、人才環境、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化程度綜合製定,既不可以「因噎廢食」,也不可「盲目躍進」,最根本的宗旨是需要從「服務澳門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建立動態的人才引進機制,同時合法保障本地居民權益,加快社會改革和服務創新,有力維護澳門特區居留制度的完善和穩定,從而進一步優化澳門人力資源,共建繁榮穩定新澳門。

俗話有講: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人才,越渴望,越追求,會越來越多;反之棄之不用,人才就會越來越少。正是讀懂了前人的警句,城市間的「人才爭奪戰」一直沒有停歇。縱觀各市的「人才新政n條」,雖然花樣繁多,但萬變不離房子。日前發佈的《粵港澳大區建設報告2018》中,就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創新創業人才住房,搶抓機遇建設粵港澳大區人才高地的措施。為抓緊澳門發展機遇,為了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以及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推動澳門落實「一中心,一平臺」的發展規劃。筆者也相信,海內外人才輸澳,只要特區政府規劃好、用得好,在服務澳門發展的同時,還起到助力本地人才成長的催化劑作用,使本地人才的競爭力有所增加,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持久動力。正如工聯日前所建議的,當局應從兩方面著手積極培養符合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應用和專業人才,推動本地人才成長;以及因應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所需,引進澳門所缺乏的人才,借助外來人才拓展澳門優勢,因此,政府需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輸入人才機制,規範相關程式,精準輸入人才。也值得一提就是,正如社會很多聲音反映,當局應關注及應特殊解決目前精英人才持藍卡問題,就目前持藍卡的在澳工作的精英人才,如一些專家或學者等,可研究發出特別證明檔,解決他們等同於一般外勞的「身份」問題,為其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增強認同感及歸屬感。有意見則建議,赴澳工作的技術類外地僱員,做滿一定時間並符合其他條件,公司可為其申請非永久居民身份證,從而解決人力資源不足。其實,針對這一類人士,有些國家或地區即將之列為吸引技術移民的製度中,其中,日本政府面向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外國人出臺了「外國人高級人才計分制」政策。而美國政府為了吸引世界各國優秀人才策略在移民政策中的具體體現,根據移民法規定,滿足「傑出人才」標準的外籍人士,可直接申請移民並獲得「綠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力推移民改革法案,在美國「綠卡」改革過程中,加快技術移民的引入一直是重點推動的內容。計畫從2017年開始對申請「綠卡」實施打分制,得分排名靠前能優先獲得「綠卡」打分系統滿分為100分,從語言能力、工作經驗、學歷、職業技能、年齡、商業投資等10個主要方面考察申請者資格。而「綠卡」制度為美國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報告稱,開放的移民政策幫助美國成為全球科技人才嚮往之地,移民科學家已成為美國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為美國創造了眾多世界「第一」。

因此,對本澳外地人才引進的問題,當局應立足當前,著眼於澳門長遠發展。雖然現行的「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政策對本澳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相關行政法規已生效超過十多年,既然存不過多的不足及漏洞,有必要與時迸進,因應社會現況及未來發展需要作出相應修改。當局應儘快確立本澳需要引進專才及重大投資計劃的方向,並倡參考外地經驗,建立一套清晰的引進專才制度,以加強社會監督和監察,及時公佈資訊,消除居民對人才引進成為變相移民漏洞的擔憂,增加審批的公信力,營造公正的人才引進環境,透過擇優取錄最優秀專業人才,助力本地產業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