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門破殘其實是葡方聰明反被聰明誤

本澳昨日提及,「融和門」是葡方不滿及「反駁」《澳門基本法》序言「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論述的產物,但經常有議員在立法會提議修葺「融和門」,因為作為者披著「建制派」的外衣,其所做成的負面影響更為惡劣。實際上,在澳門回歸後,反對派對「融和門」的關注度並不高,反而是個別建制派人士卻十分關心。當然,可能只是從表面上的「中葡友誼」出發,而忽略了葡方在其背後埋潛的政治意義。直到最近,據說特區政府還計劃斥資三百四十萬元,聘請私人機構訂定維修方案。不過,後來卻沒有下文,不知是沒有公開進展情況,還是被特區政府更高層下令喊「停」。

實際上,包括「融和門」在內的十座「中葡友誼建築物」,有著其深刻的政治背景。表面上看,是葡方在撤離澳門之前,以此建築物來表達「中葡友好」,實質上卻是表達對《澳門基本法》序言「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論述的強烈不滿,並以此動作來作出「反制」。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刊登的《宗光耀:披露澳門過渡時期的細節》一文所載(按:澳門文史資料工作計劃出版的宗光耀所著《見證澳門回歸祖國》一書的《我向澳督通報〈澳門基本法(草案)》一文也有此描述〉,一九九三年三月一日,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澳門基本法(草案)》,在送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前,宗光耀曾受委託向澳葡政府通報《澳門基本法(草案)》的有關情況,交換意見。韋奇立對這件事很重視,在他的會客廳親自與宗光耀交談。聽完宗光耀介紹基本法草案後,韋奇立在表達贊同《澳門基本法》的框架,及敬佩起草委員們的吃苦耐勞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的同時,提出了兩個不同意見,其一就是基本法序言的這句論述,其二是沒有寫上「不設死刑」。

一臉嚴肅凝重的韋奇立的原話是:第一個意見,序言寫得不好。第一句話說澳門是中國的領土,這沒有問題。而緊接著的第二句就說葡萄牙佔領了澳門。「佔領」兩個字,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違背了今天中葡兩國的友好關係。中方領導人一再聲稱,解決澳門問題不算歷史舊賬,著眼未來,向前看。而《澳門基本法》序言一開頭就表現出要算歷史舊賬的架勢。一九九九年,我和我的同事都會離開澳門返回里斯本,而大批土生葡人怎麼辦呢?他們將成為「侵略者」的後代,隨時會受到懲罰,遭打擊報復。他們的日子會很不好過,這是不公平的。如果把「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這句刪除,序言就很完美了。

對此,宗光耀回應說:《澳門基本法》的序言雖然很短,只有三百四十五個字,但內容卻很豐富。序言的第一句話不僅明確了澳門的地理位置,而且指出它自古是中國的領土。宗光耀強調:「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這是歷史事實,無需爭辯。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用「逐步佔領」四個字一筆帶過,既敘述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又充分體現了不糾纏歷史舊賬,維護中葡友好的格局。序言中用的「佔領」兩個字,是相當中性的詞彙,而沒有用「侵占」、「侵略」、「霸占」、「掠奪」一類強烈的字眼。我不清楚葡文翻譯使用的什麼詞,英語的譯文規定使用「occup」,就如洗手間「occupy」、座位「occupy」一樣,只表明暫時佔住而已,不表明佔住的行為是與非,也不表明佔住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能想出用「佔領」這樣中性的、溫和的字眼概括澳門四百多年恩恩怨怨的歷史,是起草委員會的高度智慧,良苦用心。做到這一點並非輕而易舉,更談不上有日後打擊葡人的伏筆。

但顯然,葡方對此解釋是並不滿意的。實際上,早在此前的《澳門基本法》(草案•徵求意見本》出台時,澳督的一位顧問就曾私下對筆者表達過不滿意見,並表示已透過相關渠道向中方反映。倘中方不接受,澳葡政府將會以適當方式作出應對。而後來回想,澳葡政府於一九九二年中(此時《澳門基本法》(草案•徵求意見本》已出台)作出的在澳門回歸前十年,每年建造一座「中葡友誼紀念物」的決定,及在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澳門基本法(草案)》的前夕——一九九三年二月,動工興建第一座「中葡友誼建築物」——「融和門」,就是這種情緒的產物。

這位顧問還提及,葡方在澳門回歸前十年,每年興建一座「中葡友誼建築物」,也是對中國國務院港澳辦負責人魯平,「炮轟阿馬留銅像事件」的回應。實際上,該事件嚇得葡方擔心在他們於「九九」撤離澳門後,也像在「一二三事件」時,推倒味士基打軍曹塑像那樣,也推倒阿馬留銅像,因而籍口「整項葡京前交通」為由,拆卸阿馬留銅象,並偷偷將之運回葡國。葡方為了掩飾其真正目的,成立的整頓廣場交通委員會,還把位於銅馬廣場的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拖下水」,委任其負責人為委員,為其「背書」。

因此,「中葡友誼建築物」表面上是要紀念「中葡友誼」,實質上卻是要表達對《澳門基本法》序言「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論述的強烈不滿。這個手法,與葡方在中葡談判的過程中,以葡國在澳門四百多年沒有留下什麼大型建設,希望能在撤出澳門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大型建設的籍口,將歸還澳門的時間推延往後的做法,極為相似。

葡方不但是在「硬件」上,以「中葡友誼建築物」來對抗中方,而且還以「軟件」來「擺中方一道」。那就是本欄昨日提及的那幕鬧劇——精心策劃在「融和門」揭幕禮上,由一群演員演出一場實景歌舞劇,以描述葡國的商船來到澳門靠岸,運來白銀、葡國瓷器等商品;中國明朝官員則前往迎接,華人市民則載歌載舞地歡迎,並以絲綢、茶葉等商品與之進行貿易,一片歌舞昇平,並大搞「突然襲擊」,讓出席該典禮的中方各機構最高官員為其「背書」。翌日,《市民日報》社長龔文先生在其《文戈專欄》發炮,謂澳葡政府以一齣歌舞劇來掩飾及美化葡國侵佔中國領土的罪行,篡改歷史。而在場的中方駐澳各機構最高官員,竟無一人發覺上當受騙。

其實,據一位中方人員事後私下對筆者表示,當時中方在場人員就已感到「不是味兒」,但遺憾當時礙於剛訪問中國,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盛情接待的葡國總統蘇亞雷斯在場,而沒有即時退場抗議。正因為如此,後來的九件「中葡友誼建築物」落成時,中方人員全部拒絕出席揭幕儀式。

更因為如此,澳門回歸後不久,澳門特區政府興建西灣大橋,接受委託進行設計的內地某單位,就刻意以龐大的上落橋迴旋引橋設施,來遮擋市區對「融和門」的視線。後來,又以影響大三巴廣場的莊嚴氛圍為由,將「女人與狗」遷走。

現在,對「融和門」的處理,頗為尷尬。倘以安全為由將之拆掉,可能會引發外交風波;但任由其破殘下去,卻對市民及遊客構成安全威脅。因此,只好以一把「鐵將軍」看守,禁止任何人員進入。

回想起來,如果不是葡方當時搞那場令到中方人員尷尬的鬧劇表演,「融和門」還是會得到澳門特區政府的維護維修的。這就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