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有利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 劉紹滿

耗資千億及被譽為「世界之最」及「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於今天起正式可通車,尤其是在國家主要領導人親自主持剪綵通車儀式,具有重要歷史里程碑的非凡意義。港珠澳大橋的通車,不僅體現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地區城市快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在經濟上,還將有效打通大灣區內部交通網絡的「任督二脈」,將為香港、澳門、珠海乃至整個廣東省帶來互惠互利的效果,在新時代的環境下,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向前發展。

眾所周知,港珠澳大橋是一條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作為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項目,港珠澳大橋自2009年開工以來就備受關注。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被稱為「世紀工程」、「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大橋全長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創造了多項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工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和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於一體,如一條海上巨龍連接珠海、香港與澳門。作為當今世界里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堪稱世界橋樑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是一次中國實力的集中展示,在它身上,凝結著過去數十年中國橋樑設計、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等各項成果。

港珠澳大橋所聯通的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澳門、香港)與廣東九市,整體融合後將會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超級大城市,港珠澳大橋對於大灣區而言,可以說是其支柱,廣東經濟發展,需要新的結構轉型;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也需要新的結構轉型。大灣區各地在人才與產業上的潛在互補性,需要通過更高效的物流與溝通才能激發出來。城市之間的聯動,需要更密切,更高效,更快速,最好就像城市內部的區與區之間的關係一樣迅捷暢通。而港珠澳大橋建成為經濟帶來的好處也不止這一星半點。從交通上而言,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之間來往能大大節省時間,無需像現在一樣經過多重海關,將來直接接受一個入關檢查即可。交通更便捷,加強了車輛經濟交流,有效吸引香港資金到珠江西岸城市投資,可有力的促進澳門、珠海乃至珠江西岸的經濟發展。而且,港珠澳大橋加強了澳門和內地,尤其是珠江西岸地區,以及澳門三地的陸路運輸便利化。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橋將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它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樑」,可有效打通灣區內部交通網絡的「任督二脈」,從而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高水準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是國家重要戰略,建成後的粵港澳大灣區將作為世界級城市群參與全球競爭。而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先導工程和示範工程,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試驗田」。港珠澳大橋的三級治理架構、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生動的案例。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港珠澳大橋建設是早走一步,先走一步,更是成功的一步!港珠澳大橋的一小步,乃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與發展的重要一大步。

大橋建成通車後,也將大大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三地的時空距離,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大橋是首條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跨境陸路聯通。大橋落成後,將成為粵港之間第五個陸路口岸,也是首條連接港澳陸路交通的幹道,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經濟發展與聯繫。車輛利用大橋通關可大幅縮減往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行車時間,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可達的範圍內。從珠海到香港國際機場目前需要4小時車程,未來取道大橋只需約45分鐘;往來珠海與葵湧貨櫃碼頭的行車時間為約3.5小時,若從大橋通過則只需約75分鐘。其實,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為我國新時代「一國兩制」體制下的一項重大國家發展戰略。而正如框架協議所要求的,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繫,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為核心內容的交通一體化,將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目前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規模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被英國衛報等境外媒體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工程全長約55公里,包括是海中橋隧主體工程;是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是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物理連接的脈絡逐步打通,並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綜合交通一體化實現全面融合發展,城市群各方亦會逐步融合,結成命運共同體,求同存異,實現灣區真正意義上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港珠澳大橋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海域,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跨海交通工程。打造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組成部分。港珠澳大橋可以與現有的虎門大橋、黃埔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形成有效聯動,將廣州南沙片區、深圳前海片區、珠海橫琴片區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一小時生活圈」,進而產生”1+1+1>3″的巨大協同效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雛形顯現,激發區域內城市的協同發展。

可見,港珠澳大橋通車將促進粵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往來,也必然對澳門推動經濟發展、參與區域合作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為澳門延伸並擴闊了市場範圍和規模,為企業和投資者拓展了新的商機,有利促進澳門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大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言論認為,港珠澳大橋建成後戰略意義主要有三個:香港澳門百年回歸,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事件,也是中華民族百年恥辱的一次大清算。這需要有代表性的工程來見證。但這個工程,還不能是面子工程,那麼建設港珠澳大橋,就是粵港澳三方決定的最佳選擇。這既體現了我們國家經濟、技術、社會的巨大進步,也反映了粵港澳一家親的親密關係,更為粵港澳經濟一體化、未來經濟超常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硬體條件。其二就是,港珠澳大橋所聯通的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澳門、香港)與廣東九市,整體融合後將會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超級大城市群,港珠澳大橋對於大灣區而言,可以說是其交通樞紐,廣東經濟發展,需要新的結構轉型;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也需要新的結構轉型。大灣區各地在人才與產業上的潛在互補性,需要通過更高效的物流與溝通才能激發出來。城市之間的聯動,需要更密切,更高效,更快速,最好就像城市內部的區與區之間的關係一樣迅捷暢通。同時,也能夠積極推動解決珠江兩岸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目前深圳經濟一枝獨秀,但珠江西岸等地,雖然不錯,但與深圳這種一線城市相比,還是差距甚遠。憑藉港珠澳大橋,可以將整個珠江口形成一個緊密的城市群,相互促進,帶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平衡南北差異。未來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將組成一個整體的大灣區城市群。因為交通的便捷,香港、深圳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緩解。其三就是,廣東、香港、澳門,都是屬於粵語區。地緣相近、文緣相連、商緣相通,相互之間本就屬於一個語系,一直以來交流溝通頻繁。但在100年前,這種親密的血緣關係因侵略戰爭遭到毀滅性破壞,政治的邊界給各個地區之間人們帶來不小的隔閡。通過港珠澳大橋的通行,可拉進粵港澳三地的距離,能夠積極促進各地之間相互理解、溝通。通過港珠澳大橋的通行,可拉進粵港澳三地的距離,能夠積極促進各地之間相互理解、溝通。可以說,這座橋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民心相系的紐帶,也是全球華人對祖國認同的一個典型標誌工程,社會效益明顯。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實現三地間旅遊業的物理「硬連接」,大橋開通後,做好通關便利化,節約時間,方能發揮大橋的效用。事實上,粵港澳三地間的旅遊合作,過去多年業已形成一些合作機制和便利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較多的瓶頸。例如,廣東省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擴大免簽力度,促進入境旅遊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將使得該政策的實施有新機遇,旅遊產品的設計也有了新選擇。重要的是,三地要立足做大海外遊客的「蛋糕」,可通過「軟連接」爭取吸引更多海外遊客到香港,並轉道到包括澳門在內的珠江西岸旅遊,如通過共同設立問訊、服務專線、專櫃,聯合開闢聯通珠西、港澳的旅遊專線等方式,更好地服務來港澳和珠三角的外國遊客,以擴大海外的市場份額。大橋的開通,將促進五股旅遊流顯著增強:即澳門本地居民到珠江西岸乃至粵西的旅遊流,外國人經由澳門入境通過大橋到達珠江西岸城市的旅遊流,珠江西岸城市居民經由大橋訪澳的旅遊流,珠江西岸城市乃至粵西居民經澳門機場出發的旅遊流,以及澳門居民經大橋訪港和經由香港機場出發的旅遊流。其中,前面四股旅遊流的增幅最大,且大多將經過珠海。隨著珠海在大灣區的旅遊組織中心地位提升,將分擔一部分地區的旅遊組織和集散功能。

與此同時,港珠澳大橋作為全球聞名的世紀工程,其地標性景觀和工程建設成就,將成為新的旅遊吸引物和賣點。根據課題組對各個城市本地居民的調研,75%的廣東受訪者考慮做一次經大橋去港澳的旅遊,而超過80%的港澳受訪者考慮經由大橋訪問廣東或香港。如果將港珠澳大橋開發為旅遊景點,79.2%的廣東人願意支付低於80元人民幣門票,87.3%的香港人願意支付80港幣(約67元人民幣),而81%的澳門人願意支付80澳門幣(約65元人民幣)。估計未來十年參觀港珠澳大橋的遊客總量可能達2000萬人次左右。港珠澳大橋的旅遊吸引力,並不局限於其展現的建設規模和技術難度,還要從全球價值、國家實力和地理意義三個層面去思考,統籌開發,綜合行銷。從全球價值看,港珠澳大橋有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橫跨歐亞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連接丹麥和瑞典兩國的厄勒海峽大橋,港珠澳大橋貫通全球經濟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區域,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在國內,其意義堪比當年的南京長江大橋,超過了目前的長江跨江通道、杭州灣跨海大橋和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從國家實力看,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難度之大、規模之巨、工程之複雜,在全球來看也只有中國具備這樣的綜合開發和建設能力,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國力,是中國整體實力的象徵。從地理意義看,港珠澳大橋完全可以作為大灣區的地理標誌,是大灣區的象徵。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亟須珠江西岸城市群政府和旅遊企業間加強合作,協同發展。大灣區各級政府應重視珠江西部合作大局,廣東省要牽好頭,推動珠海、中山、江門、陽江等市統一認識,做好協調工作,尤其要幫助西岸各市樹立起獨特的城市個性和鮮明的目的地形象;強化整個珠西區域的一體化產品組合、聯合市場推廣和行銷活動,大家統一行動、形成合力,在大橋開通之前就有行動,先聲奪人,在開通之後有顯著效果,而且持續不斷開展下去。要利用大橋開通的契機讓合作多年的粵港澳旅遊合作模式轉型升級,尤其要在聯合組合產品下功夫,爭取在「一程多站」的聯合推廣、加強區域合作提升對海外遊客的吸引力、促進72小時過境免簽證和144小時便利簽證政策推廣和落地等方面有突破。總之,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將促進做大整個大灣區旅遊「大蛋糕」,同時形成區域內有合作有競爭的態勢,刺激各地旅遊產品的轉型升級和旅遊企業的戰略調整,重構區域的旅遊格局。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對區域旅遊的發展利大於弊,而未來深中通道和虎門二橋的開通將進一步實現大灣區旅遊的網路化格局,各個城市都有機會成為地區內的組織中心和集散中心。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僅僅是實現了「硬連接」,而上述的「軟連接」,才是影響大橋實際效益發揮的關鍵。三地政府、協會組織和企業應致力於破解瓶頸,促進發展,推動大灣區旅遊的整體可持續健康發展。

無疑,港珠澳大橋將為本澳的發展帶來新機遇,為澳門各行業帶來「走出去」商機。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日前則指出,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將對會展、貿易,以至本澳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社會及業界應抓緊發展機遇。他重申,特區政府必定密切留特區政府鼓勵社會及業界抓住港珠澳大橋通車的機遇,更好地作出準備。而澳門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日前則認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開通必將有利於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增強澳門作為聯結葡語國家、東南亞國家和歐盟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拓寬澳門相關產業的發展腹地,進一步加快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步伐。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必然會促進澳門融入區域和國家發展大局。作為大灣區內的中心城市之一,澳門居民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服務圈一定會隨之擴展。澳門居民可以更加便利地前往大灣區各市工作、求學、就業、創業和享受灣區內的各種服務,從而使澳門居民,特別是澳門青年人有更大的生活發展空間和機遇。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也給澳門帶來不可避免的挑戰。對此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應對,先後出臺多項措施。比如研究、探討和協商「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及相關工作安排,做好港珠澳大橋落成通車後的各項跨境運輸服務配套以及跨境車輛的規管等。

因此,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具有里程碑意義。港珠澳大橋開通不僅是經濟之橋,也是人文與文化之橋,將珠江東西兩岸更緊密地連接起來,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備和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並駕齊驅的世界級城市群。尤其,港珠澳大橋對於港珠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而言,如同打通「任督二脈」,為香港、澳門、珠海乃至整個廣東省都將帶來好處,且能達成互惠互利的效果,加上日後當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和深中通道均通車後,形成珠三角東西通道,能更好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相信有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高水準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政治層面上,會對落實「一國兩制」政策及促進粵港澳地區共榮發展,相信將發揮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