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里」

至今仍未脫貧的深度貧困人口能否按期脫貧?已經摘下貧困戶帽子的家庭有沒有返貧的危險?在扶貧之餘,又該怎樣通過「扶志」、「扶智」來讓貧困人口擺脫「精神貧困」?

一把抓住竹鼠的尾巴,熊永紅把這只毛茸茸的小傢伙倒立著提了起來。她在竹鼠的腹部按了幾下,歎了口氣,又緩緩把它放回養殖箱。進入繁殖期快一個月了,熊永紅養的竹鼠還沒有懷上。

熊永紅是江西興國縣崇賢鄉北勝村的村民。兩年多以前,她的丈夫突發腦溢血,不僅失去了勞動能力,還讓這個四口之家欠下了五萬多元的債務。從那以後,本就因眼疾沒有外出打工的熊永紅成為了全家唯一的勞動力。她一面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一面拉扯兩個孩子,眼看著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緊。不久後,熊永紅一家被村裏評為新增貧困戶,至今還未脫貧。

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倒計時。中央的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離截止時間還有一年,這場戰役已經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刻。

至今仍未脫貧的深度貧困人口能否按期脫貧?已經摘下貧困戶帽子的家庭有沒有返貧的危險?在扶貧之餘,又該怎樣通過「扶志」「扶智」來讓貧困人口擺脫「精神貧困」?

帶著這些問題,《南風窗》記者來到了國家級貧困縣江西省興國縣,實地調查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里」。

「最後一公里」貧困

林華平左手抓一把茅草,按在砧板上,右手握著菜刀,高高舉起再重重落下。他要把茅草剁碎,好喂給家裏圈養著的80只灰鵝。他的動作不大協調,看得出來,喂鵝這活兒他不常幹。的確,林華平常年在廣東潮汕一帶打工,直到今年春節他才回到老家興國,想在縣裏找份工作。

林華平是隆坪鄉龍下村人,他回興國是想分擔妻子肩上的壓力。他們一家七口人,76歲的老母親臥病在床,四個孩子都在上學,其中一個還有先天殘疾,需要特別照顧。林華平外出打工的時候,他的妻子李招發就留在家裏照顧老人孩子,還要抽時間去村上的工程隊打打零工,補貼家用。

擔心妻子忙不過來,林華平辭掉了廣東的工作,成為縣城邊一家石粉廠的工人,每個月能領到4000元錢。每隔幾天,他就會騎一個小時的摩托車,回家裏幫妻子幹點活兒。

算上妻子李招發打零工和養鵝的收入,林家一個月能賺5000元。從數位上看,林華平一家已經達到了脫貧的標準,但四個孩子和一個老人都要用錢,這家人的經濟壓力還是很大。林華平盤算著,如果實在缺錢,他還是得出去打工,外面雖然更辛苦,但收入高一點。

與林華平家的情況類似,南坑鄉鄭楓村的廖名朝一家也因為缺乏勞動力而遲遲沒有脫貧。廖名朝年近90歲,家裏八口人,包括兒子、兒媳和五個同時上學的孫輩。

廖名朝的兒子、兒媳本來都在福建莆田一家食品加工廠打工,雖然育有五個子女,壓力很大,但兩口子省吃儉用還能支撐一家人的生活。不幸的是,廖名朝的獨子受了工傷,身體虛弱,不能再外出打工,他只好留在家裏照看老人和小孩,一家人的經濟收入,幾乎全靠妻子在外務工獲取。

廖名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三個在縣城讀高中的孫女每個月都需要3000元左右的生活費,兩個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在鄉里讀初中,一個月也得一兩千,光孩子讀書就要拿出5000元。他的兒媳在縣裏工作,一個月的工資還不滿2000元,連供應孩子上學都不夠,更別提補貼家裏的生活了。

林華平與廖名朝兩家人都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戶」。扶貧工作進展到今天,貧困程度比較淺的家庭都已經借著扶貧政策順利脫貧,只有像他們兩家這樣情況比較特殊的才被剩了下來。

興國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裏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從一些偏遠山區去一趟縣城要走兩三個小時的狹窄山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興國要全面脫貧可不容易。縣扶貧辦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興國縣還有23006人沒有脫貧,貧困發生率為3.23%。

還未脫貧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興國縣分管扶貧工作的副縣長鄧冬猛告訴《南風窗》記者,這部分深度貧困人口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殘疾人等失去勞動能力的村民為主,他們是「貧中貧」「困中困」,最需要幫扶,也最難摘下貧困戶的帽子。

當然,剩下來的貧困人口也包含一部分積極性不強、只想占政策便宜的人。「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北勝村村支部書記邱日漢說,有的村民因病陷入貧困,無親無友,又一直沒找到正經工作,索性破罐子破摔,即便有力氣上山挖筍賺錢他也不去,就靠著每月幾百元的低保勉強度日。

不管是哪種情況,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扶貧攻堅早已進入深水區,越往後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這對於興國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是個巨大的考驗。

家門口上班

剁碎的茅草放進食槽,幾十隻灰鵝便撲騰著翅膀圍了過來。這一批鵝苗剛剛運來不久,兩個月後才能賣錢。

興國縣素有「灰鵝之鄉」的美譽。灰鵝是這裏的特色農業產業,輝煌時興國曾有「百萬灰鵝下廣東」的佳績。過去,這裏家家戶戶養鵝,但因為繁殖成本高、存活率低等問題,民間養灰鵝的人越來越少。

林華平家的灰鵝來自當地的一位養鵝大戶吳永柏。吳永柏曾在深圳從事餐飲大資料分析的工作,意識到灰鵝龐大的消費市場後,他毅然返鄉創業,養殖灰鵝。如今,他已經擁有了四個灰鵝養殖基地。吳永柏說,養殖灰鵝的回報率較高,一隻灰鵝從種苗到出欄需要75天左右,淨利潤能達到30~40元。

出乎許多人的意料,灰鵝養殖與扶貧工作產生了交集。2018年上半年,碧桂園集團和吳永柏展開產業扶貧方面的合作,共同改善當地貧困戶的狀況。碧桂園為農戶提供草種、用具等資金補貼,每戶最高獎補300元,而吳永柏則為農戶提供灰鵝種苗和技術支援,並從農戶手中回購灰鵝。

這項合作已經惠及隆坪鄉100多個貧困戶。以林華平家為例,按照種苗墊本提供,收購後扣除,吳永柏會將度過危險期的灰鵝幼苗送到林華平家,還會傳授科學的養殖方法,等到兩個月後灰鵝長大了,吳永柏再按照合同約定的價格將灰鵝買走。目前林家餵養的80只灰鵝,預計在兩個月後能帶來1000~2000元的純收入。

其實,對一個正常的勞動力來說,在家門口養鵝並不是最好的工作選擇。如果能外出打工,收入水準一定會比養鵝高出不少。比如林華平在工廠三個月的收入就比他妻子在家養鵝一年的收入還高。

然而,大多數的深度貧困戶恰恰無法外出打工。他們有的是因為年老體弱找不到好的工作,有的是因為要照看老人、孩子或病人而被牢牢「拴」在家裏。在這種情況下,利用零碎時間搞養殖就成了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可持續增收的好方法。

貧困戶脫貧是有條件的。貧困戶要想摘帽,首先要做到「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在這個基礎上,貧困戶內的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標準才能脫貧。邱日漢說,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大多數貧苦戶都能滿足「兩不愁、三保障」的條件,要幫助他們脫貧,最重要的還是提供一份收入,而灰鵝養殖就起到這樣的作用。

與吳永柏的合作只是碧桂園在興國縣多項扶貧措施之一。2018年5月,碧桂園啟動「全面推進精准扶貧鄉村振興計畫」,與江西省興國縣在內的9省14縣達成結對幫扶協定。

碧桂園興國縣扶貧負責人黃田介紹,在協助當地政府開展扶貧工作時,碧桂園集團的扶貧專案組會努力發揮當地能人的作用,不光要尋找吳永柏這樣的返鄉紮根創業青年,還要尋找具備基層經驗的「老村長」。

尋找德高望眾、具有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能力的「老村長」,目的是激發貧困戶脫貧鬥志。如前文所述,深度貧困人口中,有一部分是脫貧積極性不強的「懶漢」,要說服這部分人主動擺脫貧困是有些困難的。而老村長作為本村人,普遍被村民認可,入戶和溝通「零障礙」,貧困戶們也會信任和支持「老村長」的工作,由他們做工作來提升村民的鬥志也最合適。

集體兜底

值得注意,脫貧並不是致富。這些曾經的深度貧困家庭剛剛達到貧困線以上,極容易因殘、因病返貧;而那些並不富裕的非貧困戶也很有可能由於突然的變故陷入貧困。

脫貧攻堅戰結束後,怎樣保障新增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的基本生活呢?鄧冬猛分析,扶貧扶到最後,肯定還是會有極少數貧困戶無法通過產業扶持等方式脫貧,這部分貧困戶只能依靠社會保障來兜底。這類貧困人口不會很多,一個村子一般不超過五戶,但這些家庭也最無助、最困難。

用於兜底的社會保障可不僅包含低保、五保政策,來自村集體的兜底保障更加重要。這是因為身邊的人最清楚貧困戶的真實狀況,也能給予他們最直接、最有效的幫助。

這對村集體的經濟收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為這樣,貧困村摘帽的標準之一就是至少有五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對一些村內人口較多的貧困村來說,五萬元的收入或許還不足以為貧困戶兜底,那就需要更多。可村集體收入從哪里來呢?主要還是靠發展特色產業。

邱日漢所在的北勝村屬於「十三五」深度貧困村,目前還有21戶貧困戶沒有脫貧。但在村幹部的努力下,這個村子已經上馬了養牛場、光伏發電基地等多個產業,2018年的村集體收入有13.8萬元。邱日漢說,有了這筆錢,貧困戶不用擔心扶貧政策會取消,因為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村裏就能兜底。

2018年,碧桂園集團還對口幫扶北勝村上馬了竹鼠產業。碧桂園出資建設了面積7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養殖廠房,交由北勝村村民委員會作為集體資產管理,提供種苗墊資借款。按照「借苗你養,賺了歸你,再借再養,勤勞致富」的資金運轉模式,貧困戶種苗入股百勝興專業合作社,並由其運營管理,預計2019年可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

在竹鼠養殖基地,貧困戶獲取穩定收入的方式包括年底分紅和平常打工。有了相對固定的收入,他們在脫貧後也更不容易返貧。

更重要的是,竹鼠養殖基地預計每年都能帶來一定數額的村集體收入,加上其他產業,北勝村就有足夠的能力來為村內的貧困戶提供保障了。

與之對應,許多沒有產業的「空殼村」,或者為了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引入短平快項目的貧困村,未來將會面臨村集體收入微薄,無力為返貧人口提供保障的情況。這些村子在脫貧攻堅戰之後的處境讓人擔心。

熊永紅每天都會查看竹鼠的情況,她希望母鼠能早點懷上小竹鼠。據當地竹鼠養殖大戶、碧桂園合作的返鄉紮根創業青年黃春明介紹,一隻母鼠一年能帶來的純利潤約為1000~1500元。熊永紅養了五對竹鼠,這筆可觀的收入對這個深陷貧困的家庭來說確實太重要了。

熊永紅在期盼著,期盼著早日脫貧。

(鄭嘉璐、郭嘉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