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指讓人才以澳為依歸有利人才引進 劉紹滿

對於社會關注的人才引入政策,第五屆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近日認為人才留澳要讓人才以澳門為依歸。無疑「一哥」一針見血地指出外地人才留澳的真實情況,多年來由特區政府在輸入外地人才方面較為複雜及難度過高,並沒有清晰的指引或良好的輸才政策,導致各行各業都面臨人才緊缺的問題,尤其由於特區政府近年加大力度培育新興產業,社會對不同領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再加上加入大灣區的發展,特區政府更是需責無旁貸承擔起「人才建澳」的主體責任,對於下一屆政府來講,無論是本地人才培養或外地高端人才的輸入問題,相信亦將會考驗下一任行政長官的智慧及能力。

由於本澳在回歸二十周年以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發展與行政施政跟不上社會需求,無疑是與整個地區的人才儲備或精英專業人才不足有很大關係。例如,僅僅是一個輕軌工程就已經興建了超過十年,與國內高鐵興建的速度相來比較,真是天之區別,講到底就是人才不足的問題;還行政法規上,社會關注政治及行政的居民普遍都認為本澳法律仍處於較為落後的階段,等等的一切,都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狀態。對於本澳人才不足的問題,多年來都是各界知名人士異口同聲的建議,但是多年來沒有推出較為實用的政策或措施,自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被查處的事件發生之後,社會或政府當局才更為重視輸才的政策。而近日,作為唯一、第五屆行政長官候選人的「一哥」賀一誠先生落區收集意見及建議,社會的聲音當然不會忘記人才輸澳的問題。賀一誠先生則認為政府最重要是建立便商便民的平臺,搭好平臺後讓人才來澳「自由發揮」;他認為人才留澳要讓人才以澳門為依歸,要先制訂大政策,否則人才永遠只是「藍卡」過渡,應有讓人才留澳安心的證件。他並強調一定要進行人才引入,過去的路走得不太對,要翻過這一版,重新定位,重申澳門的低稅制有條件吸引高科技研發及文藝界等人才。可見,賀一誠先生對本澳過去人才輸澳的政策有很大的瞭解,以目前內地來講,以北京、上海、深圳或廣州及珠海等地來講,各地區的輸才政策或措施都是非常優厚的,要讓人才留在澳門生活或工作及發展,正如他所言的「人才留澳要讓人才以澳門為依歸」,要讓想在澳門發展的外地人才應有的歸宿感,更不應出現「永遠只是「藍卡」過渡」,阻礙真正外地人才為澳服務的熱情。

古有「選賢舉能」,今有「人才引進」,可見重視「人才」對國家或地區發展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過去勞工界對於輸入專業人才這方面的問題是較為理性的或也是較為保守的,但是值得社會表揚的就是,近年來的勞工界則一百八十度大轉灣,均認為人才是澳門發展重要關鍵的問題。例如,工聯理事長梁偉峰日前則表示,工聯總會歡迎優秀的海外人才輸澳,只要特區政府規劃好、用得好,在服務澳門發展的同時,還起到助力本地人才成長的催化劑作用,使本地人才的競爭力有所增加,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持久動力。工聯總會曾就人才政策,多次通過不同途徑向政府反映專才引進存在審批標準不統一、審核隨意性大、欠缺嚴謹監察機制。希望特區政府積極聽取社會各方意見,認真檢討現行政策及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加以解決,真正暢通引才管道。工聯認為,政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積極培養符合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應用和專業人才,推動本地人才成長;另一方面,因應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所需,引進澳門所缺乏的人才,借助外來人才拓展澳門優勢,因此,政府需要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輸入人才機制,規範相關程式,精准輸入人才。就完善特區政府人才引進制度,則建議做好人才引進規劃指引。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改革創新專才引進制度,提出一套供社會各方探討的方案,擴大公眾的知情參與,聽取各方意見,最大程度消除疑慮,達成社會共識,推動人才引進真正邁出實質性步伐。

同時,在人才輸入的條件方面,有也聲音提出建議借鑒外地經驗,按照申請人的學歷、工作經驗、專業資格、技術能力、語言能力、個人成就、家庭成員與澳門關聯度、是否從事政府扶持產業等維度,對申請人評分,每年提出合格分數線,並擇優簽發簽證。同時,可參考外地經驗設立專才引進配額制,每年以行政法規方式公佈配額數量,根據澳門人力資源市場、扶持產業情況等進行調節。建議特區政府明確人才引進政策的指引和審批程式,加強社會監督和監察,及時公佈資訊,消除社會疑慮,增加審批的公信力,營造公正的人才引進環境,促進評分過程透明化,在符合個人資料法例的相關規定下,邀請協力廠商監督,適時向公眾公佈資訊,消除居民對人才引進成為變相移民漏洞的擔憂。四是特殊解決目前精英人才持藍卡問題。就目前持藍卡的在澳工作的精英人才,如一些專家學者等,可研究發出特別證明檔,解決他們等同於一般外勞的「身份」問題,為其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增強認同感。五是完善人才發展委員會職能。現時人才發展委員會具職能主要涵蓋人才培養、境外澳門人才回流和規劃評估三大範疇,缺乏對人才引進的研究。若要推動人才引進,減少社會爭議,建議擴大完善人才發展委員會職責,加入人才引進指引和建議職能。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可以通過人才發展委員會,表達對人才引進問題的意見建議,統一分析檢討,按社會實際情況對意見提出回饋,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政策。

其實,正如《管子•霸言》篇說,「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當今社會,人才作為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也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力量,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同時也是推動一個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城市競爭力強不強,關鍵看人才。澳門對今後未來必須要有完善的輸才政策,才能更有效地吸引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進而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競爭力全面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毫無疑問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爭奪人才資源,關乎城市興衰。大灣區的城市群不但要把人才吸引過來,更要提供合適的崗位和機會把人才留下來。有學者也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科技創新是第一位。如果能保持態勢,把科技創新投入從流量轉變為存量,粵港澳大灣區將有望出現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流的科創平臺和企業,這樣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現在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存在,且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因此大灣區未來大有可為。隨著大灣區發展加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湧入大灣區。對於澳門而言,「人才爭奪戰」成為本澳迫切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現階段全國各地紛紛出臺各類人才政策,通過放開戶籍制度、加碼人才獎勵等手段,從各個領域全方位出擊,希望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搶佔先機。

眾所周知,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全國已有超過50個城市發佈了超過歷史力度的人才吸引政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也只有擁有了足夠的人才,城市發展才有活力。在全國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求賢若渴的粵港澳大灣區11城又出臺各自不同人才政策。例如,香港特區政府於2018年5月8日宣佈推出一項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畫」,旨在通過快速處理入境安排,為香港特區科技公司(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該計畫首年度配額為1000個,每家公司(機構)每年最多可獲配額100個。與香港特區原來的人才引進計畫「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畫」相比,政府處理公司(機構)通過「科技人才入境計畫」引進人才申請的時間可縮短至兩星期,相比其他計畫處理時間將縮短至一半。這將大幅簡化申請科技人才入境的手續和時間,將有效幫助科技公司(機構)從海外和內地招聘本地缺乏的科技人才,對推動香港創科發展作用重大。尤其香港的「優秀人才入境計畫」採用計分制甄選,計分制分為「綜合計分制」和「成就計分制」,前者將按照申請人的年齡、學歷或專業資格、工作經歷、語文能力及家庭背景等五範疇累加計分;後者則針對具備突出才能且擁有傑出成就的人士設計。申請人可選其中一套計分方法打分,分數較高的入圍申請人將由有關機構作進一步甄選。還有珠海於2018年4月24日正式出臺《關於實施「珠海英才計畫」加快集聚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 》。政策包括:兩院院士等頂尖級人才來珠創新創業,可直接享受200萬元獎勵、600萬住房補貼,並對他們的專案採取「一事一議」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一、二、三類高層次人才則分別可享獎勵、住房補貼、公積金優惠等總計約330萬、230萬、160萬的綜合資助;四類、五類人才根據不同層級也可獲得額度不同的資助或獎勵。值得注意的是,高層次人才來珠海可選擇拿住房補貼,如不選擇住房補貼,頂尖人才可選擇入住200平米人才住房,全職工作滿8年即可獲贈該住房。一、二、三類人才則可選擇與政府按各占50%的比例,申請購買珠海市共有產權房,分別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連續工作10年後可無償獲贈政府所持有的50%產權。給人才贈送50%房產的做法在全國屬於首創。從上述地方輸才的政策實例來看,本澳要讓「人才以澳為依歸」,相信從中可以值得本澳借鑒的。

對於本澳人才的輸入問題,正如賀一誠日前所言的,最重要是政府要提出政策, 「無一個政策,人才來澳後畀唔畀佢留係澳門?大政策定唔到、人才係留唔到,永遠只是‘藍卡’喺到過渡,人才就要有一個作為澳門依歸嘅地方」。「近幾年出口減少,如何做好與世界接軌,應思考下一步發展甚麼產業,要研究先定了人才產業方向去吸引人才,還是等人才來澳後「無中生有」產生產業,兩者之間很大的關係。」因此,在專業人才輸入方面,還可借鑒新加坡人才政策,出臺有針對性、高聚焦、品牌化的一攬子人才招引政策,根據社會發展及新興產業結構發展需求,結合現有政策的梳理,積極出臺更具競爭力的一攬子人才招引政策,並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品牌政策。當然,還需做好人才管理,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薪酬定價、資訊交互機制,加快推進人才與資本、技術、產權等國際要素市場的融合與對接,不斷完善健全人才保障體系等問題。筆者相信下屆政府會有對策解決專才輸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