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以發揮氹仔線最大效益 鄒玖勝

歷逾十載的百億輕軌日前正式通車,有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萬分不易,當中建設幾經波折,的確為社會上了實貴的一課。展望未來,有必要合理利用好輕軌氹仔段,爭取發揮其最大效益。

據瞭解,軌道運輸是城市大眾運輸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城市大眾運輸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軌道運輸具有準點率高、行駛速度快、低耗能等特點,發展城市軌道運輸是提高城市大眾運輸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從世界上大眾運輸發展發達的城市來看,如香港,新加坡、東京等,高峰時段大眾運輸的使用率都在80%以上,其中主要部分是由軌道運輸貢獻的。輕軌以其快速、便捷、友善、準時及運量大等特點,以及相對於地鐵的低廉造價,成為中小型城市發展大眾運輸的首要選擇。而且要明白的是,輕軌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它還會對房地產開發、城市規劃、社會文明及人們生活等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是改變人口的分佈。輕軌最大的特點就是運量大、速度快,具有準確性和舒適性,大大縮短時間的距離。這樣的結果造成人們對距離的衡量標準發生改變。路程不是距離,時間才是距離,輕軌使人們把地理距離變成了準確的時間距離。輕軌不僅可疏解市中心的交通壓力,分散市中心過度密集的人口,而且大大的拉近城郊距離,有了方便的輕軌,市民購屋便不會再留戀污染嚴重的市中心,而是往環境優、空氣好的郊區發展,對於城市來說,市中心區人口密度就會降低,可以多建設綠地和花園,市中心的環境也會得到改善。

二是刺激房地產和商業活動。輕軌以其獨有的優勢,改變了城市的人口分佈,形成了新的距離觀念,刺激了輕軌沿線房地產的開發經營,同時也將帶動輕軌沿線的發展,形成人口集聚和商業集聚效應。郊區將直接受到市中心的經濟影響,澈底改變和提升。解決了交通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集中在輕軌沿線居住,人口密集後帶來的又是連串的商機。隨著居民密度日漸升高,購買力逐步增強,這些地方必將成為眾多商家開店選址的新標的。此外,由於輕軌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各站周圍將有可能成為各種商店必爭的黃金地段,帶來直接商業效益,在歐美等先進國家,輕軌甚至承擔了社區便利商店物品配送以及代收各種費用等任務,形成了輕軌服務商圈。

三是促進社會文明。與人友善是輕軌系統的特點,一方面通過高品質的服務、人性化的設施環境,可滿足多樣化的運輸需求,成爲城市人本精神的展現窗口。另一方面,輕軌通常與其他車輛共用道路資源,因此,需要培養良好的交通秩序並實行大眾運輸工具優先的政策,這也是城市文明進步的具體表現。建造輕軌系統、提升大眾運輸的服務品質,可以促進大眾運輸工具與機動車道分離,從而推動大眾運輸、步行和自行車成爲城市交通的核心,並降低民眾對汽機車在城市交通中的依賴性,進而形成具有人文關懷的大眾運輸廊道,滿足「親切、便捷、安全、環保、以人爲本」的社會文明環境。

事實上,特區政府成立之初,已提出興建軌道集體運輸系統,幾經研究,敲定建造輕軌。○三年顧問報告提出的首階段建設規劃,走線連接各個主要口岸、博企設施的方案,總造價約三十億澳門元。構想提出後,又有地上地下之議、皇朝段與黑沙環段走線之爭,澳門半島輕軌始終未能拍板,只有氹仔線能敲定。氹仔段於一二年動工,但同樣歷經波折,「學費」天文數字,最終在今時迎來氹仔段通車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項「世紀工程」的話,或許只有「好事多磨」,輕軌作為澳門首個軌道交通項目,其開通將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便捷、可靠的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協助優化澳門的交通配套及出行條件,構建環保社區,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可以說,輕軌氹仔線的開通,踏出了澳門軌道交通建設願景的一小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受訪時就曾形容年初都以為「做唔到」,結果趕到今年開通,非常開心。憶述五年前接任運輸工務司司長後,在這段很短的時間內做了不少工作,「一四年十二月就職。一五年用成年時間解決輕軌車廠的合同糾紛。一六年執番好啲基礎,同年年中向立法會跟進委員會承諾今個任期內完成氹仔線。到一七年十月第一節車廂運抵本澳。現時做好曬法律法規,出曬票價批示,專營公司成立了。或者大家睇唔到,但實際上做了很多工夫,終於有今時。」亦從側面反映出輕軌「從無到有」建設之不易。

因此,在歷史性一刻——澳門輕軌開通當日就吸引不少市民「搶先」試乘,感受不一樣的出行體驗。有體驗者稱,車站及車廂的環境及配置,當局考慮到不同身體狀況的乘客需要,除了升降機外,站內的購票機、出入閘機、站內指引圖及報站提示等增加了大量無障礙元素,車廂內亦設有關愛座及方便輪椅乘客乘坐的無障礙設施。站內的洗手間更設置了方便家長使用的換片臺,滿足家庭出行的需要。惟月臺及車廂內的報站提示不清晰,廣播聲「忽大忽小」,有時更聽不清楚廣播內容。車站內指引可進一步優化,例如增加巴士轉乘資訊,輕軌指引牌亦少,且字體較細、不明顯。建議當局未來能不斷完善和提升服務質,包括分析前期收集的行車數據,逐步提升行車穩定,尤其轉彎時減少顛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放大廣播聲量,或使用讓乘客更易識別「列車即將到站」設施,例如在月臺增加更多提示燈;持續優化車站及車廂周邊設施,例如增設逃生路線圖,參考臺灣及日本等地的做法,為每個站設置一個獨立編號,方便市民和外國旅客查詢及瞭解。相關措施並不算太繁複,相信只需要一段不太長的時間即可完成改善,讓輕軌給市民帶來更佳的出行體驗。

另外,輕軌票價直至通車當日才公佈,票價貼近巴士,但按乘搭站數階梯式收費。三站內每程收費六元,六站內收費八元,全程收費為十元,身高不超過一米的小童(須由一名成人隨行)和持有長者或殘疾人士電子卡的乘客豁免支付費用。如同巴士的「澳門通」有優惠一樣,持有輕軌電子預付卡的乘客、十二歲以下的小童、未持有電子卡的年滿六十五歲長者或殘疾人士可享半價優惠;持有學生電子預付卡的乘客則可享二點五折優惠。有關票價制度明年一月起生效,即至今年底可免費乘搭。對於運營收支問題,如果按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所言,「氹仔段至今花約一百○二億元,按每日客運量約兩萬人次,但收三、四、五元(使用預付卡的價錢)計算,有排都收唔返,短期連營運費都收唔到。因為開支包括六百名員工的薪酬、水電費、維修費等。以電費為例,一年就要四千萬元。」可見回本之路十分漫長。所以,若不作出相應的措施,收支不平衡的輕軌將成為政府的沉重財政負擔,在顧及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擴大輕軌的收入來源,及其經濟輻射效益,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此,有學者表示,首先票價是吸引居民搭乘的重要誘因,雖然收費尚算合理,惟現時輕軌與巴士之間仍未有轉乘優惠,難以讓輕軌真正融入整個公交系統。因此,當局在未來的路氹區交通安排應「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適當調整現時的巴士路線,避免資源重疊及浪費。同時未來應盡快考慮增設更多電子支付方式,研究如何將輕軌的購票系統與現時的公交系統作整合,為市民和旅客提供便捷的購票服務。

另一方面,參考外地軌道交通發展經驗,軌道交通對居民、旅客最大的好處是降低出行的不確定性風險。如旅客首次抵達澳門,即使不熟悉澳門環境,透過軌道交通,可以瞭解每個站點附近的景點、特色或美食,並沿站點旅遊、消費,結束一站的行程後,順道開展下一站旅程,毋須擔心搭巴士不熟路而衍生的安全隱患,對促進社區經濟有很大幫助,也符合本澳發展旅遊城市的定位。而輕軌氹仔段覆蓋氹仔巿中心的住宅區、舊城區附近及旅遊區,並串連本澳海、陸、空三個重要口岸,其中蓮花口岸站是重中之重。早前已公佈多項利好消息,包括蓮花口岸將搬遷至橫琴口岸,並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將大大方便旅客訪澳,節省通關時間。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約三分之一的訪澳旅客為回頭客,一旦旅客的目的地為路氹金光大道,未來搭乘城軌到橫琴站後若能無縫對接澳門輕軌,有助促進橫琴口岸有機會成為本澳第二大口岸,在分流旅客、疏通交通方面能發揮很大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第一期氹仔線暫未能連接橫琴口岸。因此,在輕軌氹仔段通車前期,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宣傳,用好輕軌。參考香港港鐵經驗,可以在澳門主要口岸或市中心設接駁巴士助搭輕軌,藉以分流旅客,提升旅遊承載力。

此外,輕軌雖然是政府投資的大型公共基建項目,但並不單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更講求實際經濟效益。因此,有必要深挖輕軌的客流優勢。目前可見,輕軌站點只有車站、車廂等基本設施,沒有如香港地鐵站、臺北捷運站的商業舖位可供出租,既未能照顧乘客需要,也欠缺商業眼光,錯失利用輕軌協助中小企創造商機的機會。所以輕軌氹仔段要提升經濟效益,必須以市場主導,如輕軌公司、營運商可與站點周邊的公共機構、私人企業合作,推出優惠套票;例如持有當天船票、機票的乘客,可以免費搭乘輕軌等,或者持當天輕軌票到指定企業消費享有一定折扣,以不同的市場營銷方式提升居民、旅客使用輕軌的意願;站內、車廂也可成為新的宣傳平臺,協助中小企、文創業者瞄準大量客流的機會,並回應展示空間不足的訴求。同時,政府可以提供不同的平臺、管道,協助輕軌宣傳推廣,亦可採用「輕軌+」的概念,引入旅遊休閒元素,將軌道交通的效益輻射至舊城區和旅遊區,讓遊客下車後能按圖索驥、穿街過巷作深度旅遊,以擴大輕軌系統的整體效益。

當然,須得不忘「建設輕軌初心」,現時只有氹仔線完成,未能有效發揮紓緩本澳陸路交通及集體運輸的作用,補充澳門陸路交通及集體運輸現存的不足。所以長遠而言,輕軌氹仔段不單要接駁媽閣站,還要加上輕軌東線、石排灣線及延伸橫琴線的建設,以及做好巴士和輕軌站的點對點接駁工作,讓輕軌系統接通關閘口岸、港珠澳大橋口岸和橫琴口岸,才能有效分流前往路氹城的旅客,減少在市面行駛的賭場「發財巴」數量。特別要著力完成輕軌媽閣站和東線的建設,只有把輕軌接駁至澳門半島,才能使輕軌真正發揮到紓緩本澳跨海交通問題的作用,更好地體現輕軌為居民和旅客提供便捷、環保、可靠及舒適的集體運輸服務的基本定位。而這些,都有賴新一屆政府付出巨大及長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