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榮光同圓夢

廣東珠海橫琴島的最佳地段,一座湖光粼粼、綠草如茵的大學城傲然矗立,這就是被譽為「『一國兩制』橫琴奇跡」的澳門大學新校區。穿行在兼具嶺南風情和南歐氣息的建築間,很難想像6年前,澳門大學近萬名師生還擁擠在不到足球場大小的老校園裏。

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是澳門與內地牽手齊發展共進步的極佳範例。有了橫琴這片土地,澳門大學終於告別「有校無園」的窘況,面積擴大20倍,硬件設施「鳥槍換炮」,教學改革穩步推進,科研突破捷報頻傳,世界排名迅速攀升。同時,許多內地學生得以在此享受優質高等教育,澳門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將中醫藥標準推向美國、歐盟……內地資源與澳門資源相疊加,創造出互利雙贏的效果。

澳門大學的發展,只是內地與澳門交流合作的一個小小注腳。其實,回歸20年來,無論是在經濟、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澳門都與內地交流不斷、合作不斷、共贏不斷。與內地牽手,澳門既共享著祖國的發展榮光,也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經濟合作全面發展

澳門青年傅騰龍幾年前辭去家鄉的工作,來到內地進行電商創業。他曾輾轉多個省市,最終決定紮根粵港澳大灣區。「這裏的政策更瞭解港澳情況,更契合港澳創業青年的需求。」他的團隊在戶外服裝銷售上成績驕人,已經成為主流電商網站的關鍵商家。「現在大灣區建設越來越好,我身邊許多澳門青年都嘗試著踏出了創業第一步。」

正是今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了傅騰龍們騰飛的翅膀。規劃綱要中有49項內容直接關係澳門,並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4個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核心引擎地位。大灣區的廣闊舞臺,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回望澳門回歸祖國的20年,是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20年,也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不斷加深合作的20年。《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等國家重大舉措的陸續出臺,賦予澳門一次次發展機遇;港珠澳大橋等跨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完工,為澳門內引外聯架設了更加便捷的平臺。

如今,內地與澳門經貿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在旅遊、貿易、投資、科技、金融、法律、建築等方面成績斐然。數據顯示,2018年,內地與澳門貿易額達到31.6億美元,較回歸前增長了3.3倍;內地實際使用澳資12.8億美元,較回歸前增長了3.1倍。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關於支持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澳門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中葡雙語、簡單低稅制、沒有外匯管制、專業服務等營商優勢,與內地省市共同開拓葡語國家市場。目前,澳門已經協助葡萄牙、巴西等創新科技企業落戶內地發展,也協助內地企業把成熟的農業科技轉移至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葡語國家,成為內地和葡語國家聯繫和溝通的「橋樑紐帶」。

人文交流互動不斷

「首都繁華先進,故宮瑰寶彙聚,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浩瀚,瞭解到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澳門青年羅卓琳今年暑期參加了「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回到澳門後,她將所學所想、所思所感與同學們分享,鼓勵更多人到內地走走看看。

回歸祖國20年來,澳門與內地不斷加強人文交流。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企業員工到社會義工,都有機會到內地交流探訪,飽覽祖國風采。交流活動豐富多彩,赴廣西文藝采風、到東莞踢場足球賽、與上海夥伴合拍影視片……頻繁的互動,增加了澳門和內地民眾之間的相互瞭解。

尤其青年間的交流,這些年尤顯熱絡。2016年起,澳門特區政府每年組織1000名青少年學生赴內地交流學習。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介紹,「千人計劃」運行3年來效果出色,澳門青少年分赴北京、江蘇、安徽等14個內地省份交流學習,主題包括「科技創新」「藝術文創」「歷史文化」「體育運動」「社會建設及參與」等。

除此之外,澳門社會各界還組織了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澳門社區工作者陝西體驗式研修計劃……回歸20年來,數千名澳門青年深度體驗內地發展,瞭解國情,並將更多新信息、新想法帶給澳門同伴。

在澳中資企業也搭建了許多交流平臺。「我們每年會選派幾十名表現突出的員工赴內地各家分行學習交流,有些會在內地待3個月以上,就是為讓青年員工開闊視野,站高望遠,在學習內地龐大金融市場的管理和專業經驗後,把一些好的做法和元素帶回澳門。」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副行長葉兆佳介紹說。

內地青年也有更多機會到澳門看看。幾乎沒有離開過河南省範縣縣城的孫新,今年暑假借著共青團河南省委組織的「中原驕子•澳門行」活動,興奮地完成了澳門研學之旅。「澳門的建築美與歷史古跡讓我深有感觸」「澳門的街道社區環境很乾淨,幾乎天天暴雨,但路面也沒有積水」,筆記本上記錄的這些點點滴滴,將是他難忘的記憶。

血濃於水同胞情深

澳門同胞常說的一句話是:「澳門能有今天,祖國是堅強後盾。」這是他們自豪的心聲。

在澳門,每時每刻都可以感受祖國內地送去的溫暖。回歸20年來,無論春夏秋冬、風雨酷暑,每天都有數百噸鮮活產品、數十萬噸淡水源源不斷地從珠海流向澳門,這樣的供應從未中止過。每四年一次,8月底9月初,內地奧運精英代表團來不及洗去征塵,就飛赴澳門,以各種方式同民眾親密互動,分享勝利的喜悅、拼搏的艱辛、成長的心路歷程。

2017年,強颱風「天鴿」襲擊澳門,造成巨大破壞,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請求,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澳門駐軍協助救治災害。官兵不畏艱險、夜以繼日、風雨無阻地奮戰三天三夜,軍民「魚水之情」熠熠閃光,許多澳門居民在社交媒體中深情留言:「最可愛的人來了!」

同樣的,澳門同胞多次為內地戰勝自然災害慷慨解囊。內地同胞不會忘記,西藏第一所希望工程小學是澳門同胞捐贈建起的;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歷史罕見的大水災,當時40多萬人口的澳門,向災區捐款捐物總值達人民幣3000多萬元;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澳門特區政府第一時間向災區提供救災物資,並迅速派出醫療隊伍深入災區,總計援助金額達55億澳門元……

血脈親情不僅體現在災時。回歸祖國的20年間,澳門同胞一直積極參與內地扶貧開發和社會公益活動。僅2017年,澳門就向內地捐資折合人民幣2.86億元。澳門基金會每年向西藏、甘肅、青海、重慶、陝西、廣西等地的貧困地區捐款人民幣數千萬元,支援當地建設婦幼保健院、購置救護車和醫療設備、建設「健康快車」白內障治療中心。澳門青年遠赴貴州、廣西、吉林等地支教,將青春揮灑在祖國大山深處。「身為中國人,能盡自己綿薄之力為祖國做些事,此生無憾。」馬萬祺先生這句樸素的話,已經成為所有愛國愛澳人士的共同心聲。

(汪靈犀、柴逸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