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盛開繁榮花

澳門旅遊塔,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端,高達338米。帶著對新澳門的憧憬,這座塔在回歸前夕破土興建。如今,它已成為媲美大三巴的澳門新地標。

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登上這座塔,在觀景台漫步,眺望富有歷史感的老街區與鱗次櫛比的新高樓。在塔內的其他樓層,大家既可以購物、品嘗美食,也可以享用娛樂休閒設施、挑戰極限運動。可以說,透過旅遊塔,人們看到了澳門經濟多元化的嶄新風貌。

從回歸前世人眼中的「賭城」,到現在知名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正在變身中的澳門讓世界驚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澳門也堅持發展成果為居民共享,不斷完善民生保障,營造「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的氛圍。

經濟多元初顯成效

「嗡-嗡-」伴隨著大馬力引擎的咆哮,外形五彩繽紛的賽車在公路上你追我趕、盡情漂移;座位席上、馬路邊的觀眾無不側目,對刺激驚險的場面發出驚歎。2019年11月14日,第66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澳門舉行。這場精彩的體育賽事吸引了33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角逐,也吸引了不少遊客赴澳觀看。

「我們白天看比賽,晚上就去西灣湖廣場的澳門美食節品嘗各種風味小吃,每天的生活很豐富。」來自浙江的遊客郭高曉告訴記者,自己每年都會來澳門好幾次,觀光、看比賽、參加會展,行程很充實。澳門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面貌,也讓他印象深刻。

回歸祖國20年來,澳門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數據顯示,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從回歸之初的519億元(澳門元,下同)增加到2018年的4447億元,人均GDP達64萬元;2018年底,特區政府累計財政盈餘達到5056億元,外匯儲備為1636億元,較1999年分別增長193倍和6.2倍,大大增強了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物價保持穩定;本地居民充分就業,失業率從回歸之初的6.3%下降到2018年的1.8%。

2002年,特區政府開放幸運博彩經營權後,澳門博彩業獲得高速發展,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快速回暖,進而促進財政收入的增加與居民所得的提高。2003年,特區政府提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致力改變「一業獨大」的問題。截至2017年底,澳門的會展、金融、中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增加值總額對比2015年增加23.6%,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初見成效。

在「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下,澳門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據統計,澳門旅遊人數的數量從1999年的700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500萬人次,其中內地遊客占比從回歸初期的兩成左右上升至近年來的七成。2003年內地與澳門簽訂CEPA並開放赴澳「個人遊」、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在發展旅遊方面,澳門的利好政策越來越多;新年煙花表演、花車巡遊、世界旅遊日託盤比賽、國際音樂節……在發展旅遊方面,澳門的精彩活動越來越多。

在會展業方面,2018年,澳門共舉辦1427次會議及展覽,會展活動與會及入場人數達212.2萬人次;在中醫藥產業發展上,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共同建設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和美國、歐盟藥典開展廣泛合作,逾10款中藥推出世界標準;在中央支持下,特區政府重點推動澳門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葡語國家企業融資平臺」「葡語國家融資租賃平臺」以及「葡語國家貴金屬(黃金)交易平臺」,發展人民幣清算、融資租賃、財富管理等特色金融服務。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

對於澳門居民來說,2019年7月2日是具有幸福感的一天。根據澳門特區政府2019年推出的現金分享計劃,澳門居民從這一天起開始陸續收到發放的現金,每名澳門永久性居民可獲發1萬元,非永久性居民獲發6000元。

澳門居民收到的「紅包」,可不止來自現金分享計劃。「澳門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是比較高的。」在接受採訪時,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傅自應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在澳門,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享有以下福利——每月養老金3630元,每年敬老金9000元、現金分享1萬元、公積金7000元、養老補貼3630元,算下來平均每月可達6099元。

澳門回歸以來,積極投放資源、努力改善民生福利一直是特區政府的施政理念。近年來,在穩健的公共財政基礎上,特區政府進一步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領域加大資源力度,實現「共建共享、惠民利民」。

特區政府推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並按學年給學生發放「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學費補助」等,最高可達16050元/人。在高等教育方面,不論澳門青年在本地升學,還是赴海外深造,都可以獲得相應獎學金的支持。

特區政府堅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政策,持續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完善初級醫療衛生網絡,基本保證每個社區都有衛生站或衛生中心,讓公營醫療機構的輪候時間大為縮短。據統計,澳門居民平均壽命達83.7歲,居世界第3位,多項其他健康指標也位列世界先進水平。

特區政府合理運用土地資源,將近年已確定收回的土地優先考慮用於建設公屋和公共設施,以保障居民的住屋需求。2012年,特區政府在完成建設1.9萬間公屋後再度建設6300多間公屋。今年11月27日,2019年經濟房屋申請正式啟動,特區政府將為澳門居民提供逾3000間公屋。此外,特區政府也推出措施調節房價、放寬澳門青年首次置業的貸款比率,解決「上樓難」。

和諧社會友愛互助

2017年8月23日,幾十年一遇的強颱風「天鴿」襲擊澳門。「天鴿」登陸造成澳門10人死亡、240多人受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115億元。美麗的小城頓時滿目瘡痍。

經澳門特區政府請示和中央政府批准,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協助參與救災工作。與此同時,澳門各社團和群眾也自發參與災後救援,重建美麗家園。

「‘天鴿’颱風過境後,我們婦聯會的很多成員第二天一早就上街清理垃圾、給獨居的年長者送餐。大家不需要過度動員,都自覺參與志願服務,為幫助弱勢群體、恢復澳門面貌做一點微小的貢獻。」採訪中,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賀定一自豪地表示。

澳門有「社團社會」之稱,早年間因為澳葡政府的忽視和管治不力,澳門居民為了改善生活、爭取權益,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社團。回歸後,這些社團秉持「愛國愛澳」傳統,積極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全心全意服務居民,在特區政府和居民中扮演橋樑紐帶的作用,讓澳門成為一個友愛互助的和諧社會。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簡稱「街坊總會」)理事長吳小麗說,回歸以後,特區政府特別支持民間社團開展工作,逐漸形成了「政府下單、民間服務」的公益模式。「我們街坊總會就像一個‘超級居委會’,從3歲到100歲都管,覆蓋了從托兒所、中小學、輔導中心到家庭服務中心、業主委員會、社區服務中心,再到頤康中心、長者護理中心乃至善終服務全過程。」

吳小麗的話准不准,看看街坊總會大樓就能略知一二。除了行政辦公室,該大樓其他各層被劃分為多功能禮堂、羽毛球場、舞蹈教室、錄音室、圖書館、體適能訓練、老人護理中心等,分別用於老年人照顧、社區服務和民眾文體活動。

參與特區各項重大活動、廣泛收集並及時向特區政府反映民意、積極向居民宣傳中央大政方針、組織居民赴內地參觀交流……澳門社團的工作重要而充實。

「大家都是街坊,人情味是這個城市的獨特風景。」吳小麗這樣表示。

(柴逸扉、王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