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沉淪的五個方式

撇開政治藍綠色彩,臺灣近20年來的最大迷思,在於自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不僅高估自身體量、錯以為自己好歹是航空母艦,而且高估自身前途、誤以為「天佑臺灣」永不沉淪,既無歷史感,也無現實感,更無方向感,沉醉於「舊全球化」帶給臺灣的上升良機,無視「新全球化」帶給臺灣的下沉風險。當然,身為大陸學者,在下如此說法,難免給人以蓄意唱衰臺灣之感。

其實,臺灣停滯對於兩岸統一未必是壞事,至於臺灣再騰飛,也改變不了兩岸力量對比,沒必要唱衰或唱紅臺灣。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換言之,一離開風口,龍也會掉下來。作為昔日四小龍之一的臺灣自外於「新全球化」,作為大臥龍的大陸積極順應「新全球化」,其結局可以想見。因此,討論臺灣沉淪的如下五種方式,純屬為了臺灣再騰飛而做出的善意風險預警。

其一,因為規模經濟萎縮而「消沉」。

評估各經濟體的體量與能量,不光要看其本土面積、人口、資源,更要看其實現資源配置全球化、規模經濟最大化的能力。正因如此,英國、日本、德國、法國本土面積都不如哈薩克斯坦,但畢竟是高度對外開放、規模經濟巨大的國家,乃至在近代史中經常發生「以小欺大」現象,中國、印度、俄國都曾敗給一向不放在眼裏的「彈丸小國」。無疑,臺灣之所以被抬舉為「不沉航空母艦」,也緣於其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順勢做大規模經濟。

如今,以航空網、高鐵網、互聯網技術為先導,中、印、俄等國加速內部整合和對外開放,其規模經濟越做越大越強,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不沉航空母艦」。英、日、德、法等國的本土市場狹小,海外市場又遭到新興大國擠壓,不僅無望重演「以小欺大」歷史,而且很難繼續做大規模經濟,為了儘量延續輝煌,要麼抱團組成類似歐盟的經濟共同體,要麼主動擁抱中國、印度、東盟等新興經濟體。在美國、中國(大陸)、印度等體量大十倍百倍的「航空母艦」面前,即便是鼎盛期的臺灣,也至多只能算是普通艦船,鑒於它自外於大陸所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臺灣勢必繼續消瘦下去,直至淪為汪洋大海中隨時都會沉沒的小舢板。

其二,因為族群撕裂加劇而「裂沉」。

不管大船小船,一旦裂痕擴大,都會自行沉沒。作為列強競相搶奪的戰略要地,臺灣確實是苦難深重、命運無法自主之地,富裕後難免渴望當家作主。和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戰略要地一樣,甚至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移民大國一樣,臺灣也是由少數土著和多波次移民組成的複合型社會,唯有秉持包容、融合、同情之心,才能認清誰是「主人」以及如何「當家作主」。否則,惡意扭曲歷史,肆意撕裂族群,勢必淪為「自我整合失敗者」。

很不幸,臺灣正在滑向「自我整合失敗者」。為了一己私利,「台獨」分子蓄意誇大並扭曲臺灣苦難,非但沒有正確看待臺灣苦難之源、儘快彌合族群矛盾,反而置臺灣前途於不顧、繼續激化族群矛盾,執政者雖一再拋出「新臺灣人」主張,國民黨雖一再為「二二八」道歉補償,島內族群矛盾卻不僅沒有得到化解,反而呈現出繼續擴大之勢,臺灣族群認同非但沒有強化和統一,反而陷入了一片混亂和迷亂之中,極端分子競相「砍頭像」,暫且不說孫中山、蔣介石、隨國民黨遷台者,連一向被臺灣人尊崇的鄭成功和媽祖以及隨鄭成功遷台者的後裔,居然也染上了「外來殖民者的原罪」,臺灣自我「裂沉」的可能性不減反增。

其三,因為中美掀起波浪而「翻沉」。

俗話說,兩大之間難為小。即便在「四小龍」時期,臺灣自身體量也很小,如今經濟停擺,其體量更是下降,兩岸力量對比日益懸殊。然而,不管是深綠「台獨」,還是淺藍「獨台」,許多人拒不思考臺灣後續發展,反而寄希望於中美關係惡化來求得夾縫中的生存,不自求多福,奢望於美國,無異於等天上掉餡餅。

中美不僅都是體量驚人的大國,而且是雙方經濟高度交融的大國,雖然戰略互信明顯不足,但也明知中美對抗是兩敗俱傷,再加上中美國力日趨均衡、後續合作空間巨大、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美國是依靠國際信用來維持權勢的金融帝國,只要他國不進行正面挑戰,它不可能傻乎乎地將自身置於巨大不確定性、從而危及它千辛萬苦建立起了的國際信用。因此,包括基辛格、布熱津斯基在內,美國戰略家早已排除中美全面持久對抗的選項,中美之間雖然還會有摩擦衝突,但整體平穩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臺灣雖然甘作美國棋子,但其價值已經無足輕重,乃至美國可以在「挑逗」臺灣之後隨時犧牲它。猶如夾在兩大航母中間的小船,臺灣非但無法從中美摩擦中受益,反而很有可能被中美掀起的小波浪(對臺灣來說已是滔天巨浪)掀翻,更不用說從中美巨浪中倖存下來。

其四,因為正面衝撞大陸而「撞沉」。

平心而論,不管是流亡各地上千年的猶太人,還是長期深陷戰爭泥潭的「毆洲人」,抑或是深受西方殖民之害的中國人、印度人、印第安人,或者是置身「火藥桶」的中東人、巴爾幹人,各地民眾都有其苦難史,臺灣絕對算不上苦難最深重之地。很遺憾,臺灣深陷自我誇大的歷史悲情而不能自拔,不僅錯將其苦難歸結於同樣苦難深重的大陸人的打壓,反而將歷史悲情當作騙取國際同情、傷害大陸人民感情、抗拒兩岸統一的「戰略資產」。殊不知,一味顧影自憐的「國際棄兒」,其實是毫無自尊的「國際乞兒」。

以陳水扁執政期間的「決戰境外」構想為典型,包括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肆意加速「去中國化」的蔡英文在內,「台獨」勢力至今還未放棄正面衝撞大陸的念頭,一再樂於充當分裂、遏制、顛覆中國勢力的「戰略棋子」,甚至不惜變相出賣主權、打起了將太平島租借給美軍的餿主意,不僅高估自身能量、錯以為臺灣民眾甘做「台獨」炮灰,而且誤判國際大勢、誤以為可以通過聯合反華勢力來達到重創大陸並借機「獨立」的野心。因此,一旦民進黨錯估「台獨良機」,臺灣仍有可能因為正面衝撞大陸而被撞沉。

其五,因為陸權強勢復興而「飄沉」。

作為海上霸權頂樑柱,航母的戰略價值在於控制海上貿易通道,供養航母所需巨額資金也源於海上貿易利潤。換言之,以已經開行2000多次的「中歐班列」、「亞歐班列」為例,一旦陸路貿易通道足以抗衡乃至趕超海上貿易通道,哪怕航母不會淪為奢華擺設,其身價也會一跌再跌,一旦海上貿易線路不再繁忙,縱使航母整天漂遊在海上,其實也與沉沒毫無差別,這就是筆者所謂「飄沉」。

正如20年前臺灣一心想打造「亞太營運中心」而功敗垂成,臺灣之所以躋身「亞洲四小龍」,純粹得益於以「外貿命懸海運一線」為特質的舊全球化,英、法、德、意、美、日搭乘的舊全球化早班車,亞洲四小龍搭乘的是舊全球化末班車。哈薩克斯坦等內陸國沒有半寸海岸線,至今還沒搭上舊全球化班車。如今,以年初開行的「義烏—倫敦」班列為例,哈薩克斯坦已經成為「亞歐陸路營運中心」,乃至「亞歐海上營運中心」新加坡都深感不安。兩岸三通前,臺灣全靠融入美、日、歐等經濟體來做大規模經濟,乃至如今仍妄想加入已被川普宣判死刑、日本很難救活的PPT。殊不知,以趕超亞開行67個成員紀錄、成員多達80個的亞投行為例,「一帶一路」代表了以陸海並進為特質的新全球化,陸海聯通已成為各國做大規模經濟的關鍵,臺灣連巴拿馬的邦交都保不住,居然還一再抗拒大陸善意、妄想單靠海運做大規模經濟,恐怕免不了「漂沉」的命運。

常言道,思路決定出路。

鑒於臺灣深陷「不沉航母」迷思,極易因迷戀現狀而迷失未來。世事如棋局局新,現狀變動如流水。臺灣當務之急,倒不是處理被嚴重扭曲的「統獨」議題,而是處理關乎島內民生的經濟議題,繞開各種沉淪風險,打開再騰飛的機遇之窗。當然,鑒於五種沉淪風險並存,臺灣未來不容樂觀,倒不在於其重病纏身,而在於其諱疾忌醫。

(王善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