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近來兩次提到「英雄」時,都落淚了。1月28日,他在廣州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我有一個學生昨天晚上給我一個信息,他說他聽到街道上老百姓唱起國歌,他很感動。」鐘南山說到這裏,眼角噙著淚花,「所以,我覺得,這個勁頭上來了,很多事情都能解決。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
2月11日,鐘南山用英語接受英國路透社采訪。在淡到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李文亮時,他的眼眶再次濕潤了:「他在12月底告訴了人們真相(華南海鮮市場有人感染病毒性肺炎),後來去世了。第二天,武漢和其他城市,人們舉行了簡短的悼念儀式,打開手機燈光,高舉了幾分鐘,然後回去工作了。他們想的不是死亡,他們敬佩他,把他看作英雄,我也這麼認為。這就是中國醫生,我相信中國的大多數醫生和他一樣。」
2月9日,一篇預印版論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鐘南山為通訊作者。通訊作者往往指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和把關。論文提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由於此前公認的潛伏期最長為14天,此文立即引起高度關注。鐘南山澄清說,24天的情況只有1例,不到1%,以這僅有的1例患者的時間作為疾病的最長潛伏期是不夠科學的,我們的研究顯示所有患者潛伏期的中位數是4天。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再度讓人們心安。
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雖沒有駐紮在武漢,但他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在廣州指導著全國疫情的防控。2月11日,在華中科大附屬協和醫院西院,鐘南山團隊在武漢的負責人張挪富一行,與鐘南山就兩例新冠肺炎病患進行了遠程會診。會診間隙,鐘南山向《環球人物》記者等回答了疫情「拐點」、節後返程高峰帶來的影響等問題。他說,南方地區患病人數應該會在2月中下旬達到峰值,可能會出現一個平段,之後什麼時候出現拐點還要看二次返程的情況,若不出現意外,患病人數將會逐漸下降。他談道,希望疫情能在4月結束。
2月14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發佈消息,在鐘南山的指導下,該實驗室聯合多家單位研發出快速檢測試劑盒,與目前診斷所用RT-PCR核酸檢測相比,新的檢測方法更加簡單高效。又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除鐘南山外,李蘭娟、陳薇、王辰、黃璐琦、仝小林、喬傑等多路院士團隊紛紛在危難時刻馳援武漢,形成了這場抗疫戰鬥中引人注目的「院士戰隊」。
73歲李蘭娟,每天只睡3個小時
這幾天,李蘭娟的名字常和鐘南山一起出現。1月18日,兩人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一起趕到武漢疫情一線進行調研,之後到北京做彙報。2月9日發表的預印版論文,兩人均是作者。2月13日,多家媒體稱,鐘南山、李蘭娟團隊近日分別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
李蘭娟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的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對於1月18日的武漢之行,她說:「我們也是主動提出來要去做個研判,去了以後,發現確實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專家組討論時,我也是率先提出已經進展到人傳人,對武漢要實施不能進也不能出的策略,要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佈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月22日深夜2點,李蘭娟從北京回到杭州,8點又準時在醫院門診為患者看病。就在這一天,她再次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第二天10點起,武漢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哲時關閉。武漢「封城」。
1月24日除夕之夜,李蘭婚飛往北京,當晚又從北京飛回杭州。「我晚上7點多坐飛機回去。這個沒關係,我們習慣了。年三十、春節、節假日,我們醫務人員都得上班。生病的人不會說節假日不生病。」晚飯是在機場吃的一份餃子。她開玩笑說:「今天我輕鬆了,不用燒年夜飯了。」
李蘭娟的丈夫鄭樹森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肝膽胰外科、肝移植學家,兩人是中國科學界不多的院士夫妻之一。李蘭娟說:「經常是他在臺上做手術,我在實驗室討論問題,弄到半夜一兩點是常事。」
疫情出現以來,李蘭娟多次表示,我個人已經向國家提出來了,我可以帶隊去支援武漢。2月1日下午,她正式帶隊出征武漢。「七十幾歲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晝夜。她(2日)凌晨4點下的火車,吃過早餐接著就開會,各個醫院的專家、基層的管理者,都要見面,把她對疾病的認識告訴我們。我感覺,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迎接她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說。該醫院專門設了一個新區域開展危急重症救治工作,也是接下來李蘭娟團隊每天工作的場所。
李蘭娟的同事感慨,「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只睡3個小時」。但這位73歲的女院士卻說:「沒有問題,我身體蠻好的。」
她的研究成果堪稱「世界典範」
非典期間,李蘭娟是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在浙江出現非典病例的當天早上,浙江省衛生廳即向社會公佈了這一消息。當晚,杭州對1000多名密切接觸者就地隔離。其中一名患者所住的「在水一方」公寓成為內地第一個大範圍隔離區。李蘭婚說,一時間隔離這麼多人,社會上有些不同看法,「但我堅持這麼做,因為根據傳染病法,非典這樣達到甲類傳染病程度的病種是可以隔離的」。浙江率先在全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疫情監測網絡,沒有出現大規模傳染事件,沒有出現醫務人員感染現象。李蘭娟還率攻關小組成功培養和分離出非典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測定,出版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著。
2008年,全國多個省市發生較大規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李蘭娟及時主編《手足口病》專著,並捐贈版權。此次出征武漢,李蘭娟帶來了「四抗二平衡」治療方法。「第一是抗病毒。我們發現,早一天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死率下降13%;第二是抗休克,要補充鹽水;第三是抗低氧血症,我們發現李氏人工肝有效;第四是抗繼發感染,早期用抗病毒治療,到後面有繼發感染時再用抗生素。『二平衡』即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和微生態平衡。」李蘭娟說,「無論2003年的非典,還是2013年的H7N9禽流感,(我們)在幾次重大傳染病防控當中都做了大量研究,創建了一套『四抗二平衡』方法。」
2018年1月,李蘭娟領銜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科技部在介紹該成果時寫道:「首次系統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臨床特徵,創建了『四抗二平衡』治療新策略,創造性運用『李氏人工肝』技術消除『細胞因子風暴』,顯著降低病死率,為全球提供了重症傳染病救治新技術,並使之成為國際指南。」「成功控制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察卡等傳染病的輸入傳播,成功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疫情,為全球提供了『中國經驗』,展現了『中國力量』,世界衛生組織評價該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堪稱『國際典範』。我國在國際新發傳染病防治領域從『跟隨者』成為『領跑者』。」
李蘭娟是中國人工肝系統的開拓者,李氏人工肝系統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早在1998年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李氏人工肝中心副主任朱夢飛介紹:「當人感染病毒後,體內免疫細胞會分泌大堡的細胞因子,我們稱為『細胞因子風暴』。這些細胞因子在消滅病毒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自身的呼吸細胞,引起肺部炎症、白肺等症狀。而李氏人工肝可用於消除『細胞因子風暴』,從而救治傳染病重症患者。」對這項獨創技術,李蘭娟沒有申請專利。她說:「我是一名醫生。對於重症患者來說,就地治療才會有更大的生存希望。所以我們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行傳授人工肝技術,並在全國30多個省區市、30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
李蘭娟團隊把「四抗二平衡」方法和人工肝技術運用到新冠肺炎病人救治過程中。2月11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晨亮介紹說:「李蘭娟院士團隊抵漢後,從醫護人員防護、患者治療等方面予以指導,使重症醫學科受益匪淺。李院士提出的早期阻斷細胞因子風暴、優化抗生素治療、『四抗二平衡』的方案治療危重症患者後,縮短了病程。有一位呼吸衰竭、高熱的患者做了兩次人工肝治療後,病情穩定,呼吸平穩,5天轉出了ICU(重症病房)。」
2月12日,李蘭娟牽頭的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一家藥企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這家企業將在1億元範圍內提供經費支持。雙方同意若因疫情防控需要,將把相關研究成果貢獻給國家。
女少將陳薇,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在馳援武漢的多個專家團隊中,一位女少將頗為引人注目,她就是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
習近平常對解放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他說:「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糙准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正月初二二,54歲的陳薇少將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
此為「召之即來」。
陳薇抵達武漢兩天後,由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地方公司共同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書。1月30日,緊急展開的軍事科學院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這個移動檢測實驗室設在中部戰區總醫院,被稱為此次病毒核酸檢測「神器」。「什麼時候需要,我們6個小時之內打包,就可以轉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試劑盒,另外用全自動提取核酸的方法,半個小時就可以提取90多個樣本,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檢測流程,提髙了檢測的準確率、日檢率。」陳薇說。
17年前,為了研究對付非典的藥物,陳薇在負壓實驗室一待就是八九個小時。而在一般情況下,負壓實驗室一次最多只能待5個小時,待久了就會因缺氧嚴重頭痛。每次進實驗室前,她都會少吃少喝,帶上成人尿布,減少進出次數。由於和病毒近距離接觸,她和團隊被單獨隔離起來。100多天裏,丈夫和4歲的兒子也見不到她。有一天,她在電視節目《東方時空》中出現了,兒子趕緊撲到電視機前親吻媽媽。有人問,天天跟病毒面對面,怕不怕?她說:「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最終,廣譜抗病毒藥物「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研發成功,在抗擊非典中發揮了關鉞作用。包括小湯山醫院在內,全國數十所非典定點醫院近1.4萬名預防性使用這種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據陳薇介紹,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這種噴鼻劑對RNA病毒(非典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均屬RNA病毒)的抑制效果較好,而且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在目前新冠肺炎缺乏特效藥物的情況下,一部分一線醫護人員正在使用它。但受限於技術難度,這種噴鼻劑還沒有大規模生產。
「對於我們軍人,特別是從事軍琪醫學的軍人來說,疫情就是軍情,病區就是我們的戰場。而且我們有應對非典、埃博拉的經歷,現在我們無論是在人才隊伍、科研條件,還是在技術儲備上,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有了更充裕的準備。」陳薇近日接受採訪時說。
此為「來之能戰」。
她戰勝了世界上最厲害的病毒
1988年,陳薇從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後被保送至清華大學化工系攻讀碩士學位。從清華大學畢業前,同學們都把出國留學或者進大公司作為第一選擇。「我也不例外,選擇了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記得那家公司特高興,潰我和導師叢進陽老師在香格里拉飯店簽了約,那是我第一次進五星級飯店。簽約後不久,1990年12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導師派我去軍事醫學科學院(今軍事科學院軍審醫學研究院)取回實驗需要的抗體,我才知道有這麼一個特殊單位存在,進一步瞭解到,軍事醫學科學院成立於1951年,當時就是因為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了細菌武器,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命令,從全國抽調最優秀的科學家迅速成立的,擔負著我們國家防禦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我熱血沸騰,心中產生了一種投身其中、貢獻才智的強烈願望。沒有想到,我參軍的想法招來了一片反對聲。我出生在浙江,父母一直希望我畢業後能夠幹實業,我的好友也勸我說:清華人到部隊去等於是埋沒了自己,入伍就意味著落伍。」陳薇回憶道,「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結合得越緊密,得到的支持越大,發展的空間越大,個人才華就能充分得以展示,個人價值才能被高倍放大。」她入伍了。1993年,在一次全國學術會議上,她遇到一位在企業工作的清華師弟,「得知雙方收入差距在百倍以上,也沒有動搖軍心」。
「如果說我今天做出了一點成績,這與當初的選擇密不可分。」陳薇說。可成績不只「一點」。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陳薇曾擔任國家衛生防疫組組長,組織編寫了《震後衛生防病30問答》和3萬多字的《衛生防疫與心理援助知識手冊》,並親赴災區一線。從汶川回來後,她直接投入到北京奧運安保中,是「鳥巢」「水立方」等20個場館的現場安保隊長,成功處置了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被評為總後勤部「援奧工作先進個人」。
2014年,非洲暴發大規模埃博拉疫情,並迅速向全球擴散。1976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多國首次暴發,致死率高達50%至90%。埃博拉病毒至今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厲害的病毒。2004年,即非典第二年,陳薇開始研究埃博拉病毒。2006年,陳薇團隊的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2014年埃博拉疫情暴發後,陳薇不顧危險,率隊赴非。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薇團隊經過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年底獲得臨床許可,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床試驗零的突破。電影《戰狼II》中,冷鋒等人要保護的陳博士,原型就是陳薇。2015年7月10日,陳薇被授予少將軍銜。
如何戰勝眼下的新型冠狀病毒?陳薇說:「所謂的戰勝有幾種情況:第一就是根除。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人類歷史上真正根除的傳染病其實很少,比如完全消滅的天花和即將被消滅的小兒麻痹症。第二種就是像非典那樣,17年間,再沒有出現過跟非典病毒序列相同、可以人傳人的病毒。第三種就像H1N1那樣,雖然控制住了當年(2009年)的大流行,擔不時還會出現一定規模的流行,目前把這種病毒作為常規接種流感疫苗的一種成分來阻斷繼續流行。遇到一種新病,我們當然希望能徹底消滅它。但有時候,過度干預反而可能刺激它快速突變——這裏面有很多權衡和博弈。因此,新型冠狀病毒將被何種方式『戰勝』,現在還不好預測,一切都在發展當中。」但她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防控阻擊戰」。
此為「戰之必勝」。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帶隊抵達武漢,擬定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推薦通用處方。
1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帶隊抵達武漢,推動中醫藥全面參與治療,完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2月1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帶隊抵達武漢,提出了方艙醫院的概念。
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帶隊抵達武漢,率隊與兄弟醫院、當地醫院組建危重症傳染病病房。
人們關注「院士戰隊」,他們為贏取勝利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田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