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節慶名目多

在臺灣,節日名目繁多。有的節日雖然名字與大陸的相同但日期不同,有的節日則興起於最近幾年,還有的節日可能內地聽都沒聽說過,但是在臺灣,它們都會成爲人們出去游玩的好名目。

內地比較陌生的傳統節日

綜觀臺灣的節慶,傳統節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政府一般也都會安排假期。

對於春節、除夕、清明節、佛陀誕辰紀念日、端午節(又稱詩人節)、中秋節、孔子誕辰紀念日(也是臺灣的教師節),以及一些農曆傳統節氣,如夏至、冬至等,臺灣同胞非常重視,一般都會回家團聚,進行祭祖掃墓等活動。在這些節日的前一天,南北高速公路經常會出現堵車現象。

除了這些,臺灣同胞還要過一些內地比較陌生的傳統節日,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半年節和義民節。

半年節是福建、臺灣一帶漢族人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六月初一,正好一年過半,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農村人家一般都要殺猪、宰鶏鴨、裹粽子、放鞭炮、宴請賓客,跟春節一樣熱鬧。

與春節不同的是,在半年節裏,家中的主婦會用紅麯、米粉做成一種叫「半年圓」的食物。一家人會先用半年圓和牲禮祭祀神明和先祖,感謝他們半年來對家人的保佑,然後全家才共同食用半年圓,象徵團團圓圓。

義民節來自於臺灣當地的義民爺信仰。所謂義民爺,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軍。傳統中,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五祭祀無主孤魂,但臺灣對義民爺的祭祀特意選在農曆七月二十。

由於義民廟分布於臺灣各地,所以祭典要由桃園、新竹地區的15大莊輪流主辦。在節前兩個月,義民廟就會將義民爺迎請到輪值的祭典區,讓他在接下來的數十天中享用那裏的「奉飯」。

「奉飯」儀式在義民信仰中是相當重要的,民衆要頭戴斗笠,肩挑裝有米粉、冬粉和壽桃的擔子踩街,持續一個多月。從農曆七月十八開始,主祭義民廟要舉行爲期三天的宗教儀式,包括頌念經文、大士爺開光、竪燈篙、放水燈等,賽神猪則爲祭典的最高潮。這種有特殊宗教含義的儀式,現如今更多地是一種表演,成爲整個客家語言群凝聚族群認同的最重要儀式。

强化人倫親情

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保存得比較好,體現之一就是其在節日設置上對於孝道的提倡,比如,臺灣不僅有母親節、父親節,還有祖父母節。

與國際上將每年6月的第3個星期天定爲父親節不同,臺灣的父親節設在8月8日,因爲兩個8正好是「爸爸」的諧音,而在臺灣,父親節又稱「爸爸節」。

這個節日源自1945年,中國抗戰已近尾聲,爲了紀念在戰場上爲國捐軀的父親們,上海一些愛國人士發起了父親節,之後社會各界又聯署提議以與「爸爸」諧音的8月8日作爲全國性的父親節,此後臺灣一直延續了這個節俗。

這一天,島內慶祝父親節的氣氛十分熱烈,商家也會爭相推出相關促銷活動,讓子女爲父親表表孝心。

祖父母節則是臺灣近兩年興起的一個全新節日。

目前在臺灣,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正在日益降低。曾有調查數據顯示,臺灣超過6成的孫子孫女不記得祖父母的生日,超過1成的孫子孫女不知道祖父母的名字。爲了改變這種隔代親情淡漠的局面,增進社會的敬老風氣,從2010年起,臺灣將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定爲祖父母節,以感恩及傳承爲核心價值,喚起社會各界對於親情、孝道的重視。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慶祝祖父母節,主要是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考慮:孩子們的暑假接近尾聲,在這個時間同祖父母團聚,可以分享暑期生活點滴,幷接受老人對於學業和人生的教誨,以更好地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每年的祖父母節,臺灣當地都會舉辦一些活動,社會各界會在公共場所舉行嘉年華,通過一些需要全家參與的活動項目,鼓勵人們通過互動的多元學習,增進家庭世代間的情感。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臺灣各地物産、文化資源豐富,爲活躍地方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的多元化轉型,許多地方都設立了一些與地方特産、地方特色相結合的節日。

以賞花爲主題的有陽明山花祭、土城客家桐花節、烏來櫻花祭、阿里山櫻花節、白河蓮花節等,以地方特産爲主題的有鶯歌陶瓷嘉年華、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新埔柿餅節、高雄旗山香蕉節、高雄甲仙芋頭節、宜蘭三星葱蒜節等,此外還有各類音樂節、藝術節、燈節、烟火節等名目繁多的地方特色節慶。

在這些地方性節日當中,白河蓮花節是台南比較有代表性的産業文化活動,也是一年一度的觀光盛事。

白河最著名的特産就是蓮花,其産量幾乎是全台的三分之二。往年,在蓮花産品收穫季節,由於市場需求的波動,當地人的收入幷不穩定。但是1996年白河蓮花節設立之後,當地吸引了大批游人前來觀光休閑,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在蓮花盛放期,當地人可以將自家改造成民宿供賞花人居住,花農可以採摘花朵出售;蓮花的周邊産品也隨之打開了銷路,蓮花T恤、蓮花護膚品、蓮花茶、蓮子餅、蜜蓮酥、蓮藕粉、白河陶都是熱門商品。

不過,最讓游人期待的,要數當地的「蓮花大餐」。晶米蓮藕、鹹蓮藕夾心餅、蓮子粥、荷葉香飯、蓮子肚片湯、蓮藕茶、蓮花茶等等,在炎炎夏日品嘗起來,有種格外清爽的感覺。

屏東縣恒春鎮的春天呐喊音樂祭(簡稱「春呐」)則是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藝術展演活動,也是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春呐創辦於1995年,最早由已經定居在臺灣幷成家立業的外籍人士Jimi(吉米)和Wade(偉德)創辦主持,他們最初的想法只是要在這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同幾十好友彈唱娛樂,但一辦之下居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和愛樂人,至今已經是第19届了。現在春呐每年都會吸引超過200組國內外演出者參與。

這些休閑觀光結合産品銷售的地方節慶活動,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經營特色,不僅大大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繁榮,也爲人們找到了新的游覽項目。

(王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