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兜兜轉轉近兩年才談成,簽署後的半年裏世界被疫情攪得面目全非,也耽誤了履約進度。但願它還能成爲中美之間維繫基本信任的橋梁!
《華爾街日報》6月26日報道,美國收到私下醫告,「干涉」香港和臺灣等事務,可能危及中國根據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對美國商品的採購。
6月30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國安法」當天,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正式將華爲、中興列爲國家安全威脅。7月2日,美國國會參衆兩院分別通過所謂「香港自治法案」,以授權美國政府實施對華金融制裁。
中美持續短兵相接,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是否命懸一線?
二次疫情衆說紛紜
2020年5月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十分亮眼,連特朗普都驚呼「數字太震驚了,令人難以置信,太讓人驚喜了!」
由於4月基數很低,美國5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意外暴增270萬人(而預估爲減少800萬人),創下自1939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增幅。娛樂休閑住宿業、建築業、教育業、醫療業、零售業,就業人數均大幅增長。
6月,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再創歷史新高,新增非農就業480萬人,亦好於市場預期。其中就業增長的近九成來自服務業。非農就業人數的持續增長,主要與各州5月以來陸續復工復産有關。
但是,自6月中旬開始,最刺激特朗普神經的二次疫情悄悄襲來。一方面,全美每日新增感染人數持續上升,從6月15日的2萬人,一路飈升至7月2日波峰時的5.7萬人,遠超5月8日的峰值4.4萬人。其後幾天,每日新增確診數雖有回落,但都高於4萬。
另一方面,西部和南部各州二次疫情風險抬頭明顯,疫情重災區由東北部向西部與南部轉移。截至7月4日的7天裏,亞利桑那州每天新增病例約3500例,是全美人均新增病例最多的州。
加州、得州和佛羅裏達州這三個合占美國人口27.4%的大州,7月初刷新了各自的新冠病例單日增長記錄。其中,最顯眼的是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佛羅裏達州錄得11458個新增病例。
然而,白宮的態度却是波瀾不驚。由於美國的檢測數接近4000萬人次,累計確診了300多萬人,其中死亡的病例僅13萬多,白宮發言人麥克納尼在記者會上展示了兩張圖表,顯示美國的新冠死亡率(4.4%)和德國持平,比英法意都低很多。麥克納尼說,世界其他國家都把美國視爲「抗擊新冠的領導者」。
全面重啓首當其衝
6月24日,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更新版,在4月版本的基礎上,進一步下調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其中,2020年全球和發達經濟體預期經濟增長率分別爲-4.9%和-8.0%,較4月預測值均下調1.9個百分點。
據其預測,主要發達國家將出現同步深度衰退,美國(-8.0%)、日本(-5.8%)、德國(-7.8%)、英國(-10.2%)、法國(-12.5%)、西班牙(-12.8%)等國的衰退幅度令人擔憂。
美國經濟復蘇的基準情景,也從最樂觀的「三季度强勁反彈」,變得有些踉蹌。2020年一季度美國GDP同比下降4.8%,二季度美國經濟肯定出現大幅負增長。紐約聯儲將美國二季度經濟預期由-9.3%下調爲-31.2%,高盛則將之由-34%下調到-39%。
在4月份,各大金融機構的預期都是,6月底美國疫情大幅緩解,經濟活動快速恢復。但受二次疫情衝擊,美國至少23個州已宣布暫停或放緩群啓經濟的計劃,收緊限制措施。
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仍在蔓延,給其經濟全面重啓平添阻力,但目前重回全面封鎖的可能性仍較低,因此,美國經濟下半年復蘇的基準場景變爲:疫情擴散程度、影響程度加深,但不具破壞性,復工復産仍可緩慢推逬。這種概率爲50%;而最樂觀情景和最悲觀情景的概率均爲25%。
疫情暴發後,美國國會共通過了4項相關法案,以支持公共醫療、州政府、中小企業等機構和實體,總資金池接近3萬億美元。隨著3萬億撥款額度即將用盡,美國各州政府財政赤字攀升,而二次疫情加大了經濟復蘇的時長和不確定性,市場廣泛期待新一輪刺激計劃能在短期落地。
共和、民主兩黨領導人於6月下旬都公開表示,將繼續支持擴張性的財政計劃以扶持經濟恢復。美財長6月30日表示,政府將會嚴肅考慮是否採取第二輪直接救助的財政刺激方案。此外,臨近2020年大選,兩黨候選人爲爭奪普通選民選票,支持新一輪財政刺激方案的意願將明顯增强。
考慮到新一輪3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方案很可能於短期內落地,且將扶持小企業、以現金的形式救助個人,疫情反彈帶給美國的負面影響應能被有效對沖。
唱衰之聲不絕於耳
今年1月15日,中美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了避免貿易戰再度升級的共識。
中國政府承諾,今明兩年內,中國將確保在2017年基數之上,擴大自美採購和進口的製成品、農産品、能源産品和服務不少於2000億美元;美方則從2月14日起,把對價值12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稅率從15%降至7.5%。
從協定的具體內容來看,當時該協議的簽署,從情緒上大幅降低了外部不確定性風險,有助於促進中國出口和制造業投資,也有助於提振全球總需求,同時展現了中國政府尋求和平解决貿易摩擦的誠意。這是特朗普在貿易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是其在尋求連任時最重要的經貿牌之一。
隨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致使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利益爭奪日趨激烈,中美博弈更添不確定性。根據協議規定,2020年中國須擴大自美進口製成品、農産品、能源産品不少於639億美元。
按2015—2017年各季度進口占全年比例「分配」協議額度,一季度中國從美國進口上述三類産品的金額,巳落後協議進度56%左右。其中,製成品落後進度40%,農産品與能源則落後進度73%和92%。
儘管唱衰之聲不絕,但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寫入相關內容,是對質疑之聲的回應,也有利於穩定國際預期。
但特朗普大肆渲染新冠病毒源於中國,轉移國內矛盾至中國,致使中美關係大幅惡化。繼5月15日美國再次重拳限制華爲供應鏈之後,5月20日,白宮方面發布了一份長達16頁的《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作爲其「全政府對華戰略」的綱領,標志著美國完成了對華政策從建設性接觸融合到全面戰略競爭的轉型。
此外,美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美國務卿祝賀蔡英文就職、新增中國實體進入「實體名單」等,都是繼續向中國挑釁;7月2日,美國會兩院通過「香港自治法案」,預計特朗普將很快簽署該法案。
更爲重要的是,美國國會在擬定「香港自治法案」的過程中,爲了使這個法案更具可操作性,相關議員曾就相關制裁內容,反復跟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等行政部門進行密切的溝通,再加上白宮已通知在港美資企業撤離香港,中美之間圍繞著香港的貿易戰與金融戰,在年內或將進入實戰階段。
令人費解的是,特朗普却從未採取破壞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方式來對中國施壓。甚至當媒體曲解了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的話後,6月23日特朗普都第一時間發推文,維護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定,稱其「完好無損(fully intact)」,並希望中方能繼續執行。
這種極端的雙重標準背後,自然是特朗普對决拜登的2020年美國大選巔峰之戰。
主動天平偏向中國
爲了戰勝特朗普,民主黨在經濟、疫情、種族主義、移民、墮胎等問題上,都與共和黨唱反調。
在疫情防控方面,民主黨與共和黨針鋒相對。在南部和西部各州暴發新一輪疫情之前,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基本爲民主黨所控制,比如紐約、新奧爾良、芝加哥和底特律等地,都在病毒入侵美國的早期成爲了大型疫情暴發的中心。據《紐約時報》的數據,截至5月底,特朗普在2016年贏下的縣僅發現占美國總確診病例數27%的病例,而這些地方的人口加起來接近美國人口的一半。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在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會選區中,由民主黨人代表的選區占41個,而共和黨選區僅占3個。
在中美經貿協定方面,民主黨與共和黨一團混戰。兩黨內部均立場不一,當初共和黨籍衆議長保羅•瑞安明確反對特朗普的對華貿易立場,同時也有民主黨議員在此事上加入支持特朗普的陣營。而大多數民主黨候選人的首選攻擊策略,仍然是抨擊特朗普總統缺乏全面的中國戰略,反復無常地增加關稅,以及對普通美國人帶來的損害大於益處。
但是,二次疫情對美國各州的影響程度,正在悄然改變。在近期21個確診病例增多的州裏,有15個州有共和黨籍的州長,或是州立法機構被共和黨控制著。這意味著,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住在大城市之外的美國白人,現在更有可能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目前,僅有1/3的共和黨人表示他們對疫情比較擔憂,這與民主黨人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有70%認爲新冠病毒是值得擔心的。
二次疫情對公衆輿論乃至大選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但可以預料的是,特朗普和其他認爲經濟優先的美國政治人物,將會在未來幾個月裏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疫情的惡化和共和黨人廣泛持有的輕視病毐影響的觀點將相互衝突,進而導致共和黨內部的不和,甚至是分裂。
在此背景下,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或許成爲特朗普連任時的救命稻草。截至目前,以農業爲例,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信息,中國正在努力履行協議的條款,這表明中國政府對中美貿易關係的重視,希望通過嚴格履行所簽協議,打消美方對中方「言而無信」的指責,爲第二階段的談判打下良好基礎。
儘管疫情下美國農産品走俏,而南美農産品却可能受蝗災影響,但中國嚴格履行所簽協議並不一定是因爲市場需求多大,而可能僅是爲了履行協議。從維護中美關係穩定角度看,履行協議的條款可能比採購的經濟效益更重要,但在美國一而再、再而三的貿易霸凌、科技打壓及在香港、新疆問題上指手畫腳的情況下,是否願意在關鍵時刻繼續執行第一階段協議的天平,已經從一厢情願的特朗普偏向了中國一側。中國至少可以把「放棄」作爲談判的籌碼之一。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兜兜轉轉近兩年才談成,簽署後的半年裏世界被疫情攪得面目全非,也耽誤了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的進度。但願,這份協議還能成爲中美之間維繫基本信任的橋梁!
(宋瑋、段利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