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跑美國三個「總司令」

今天回顧抗美援朝戰爭,不妨從這個瞬間開始——1950年10月19日傍晚,安東(今遼寧丹東)地區冷風夾雜著細雨。彭德懷在鴨綠江畔與前來送行的人匆匆握手告別。說話間,司機踩開了油門,彭德懷躍進車內,吼了一聲:「開車!」汽車沖上鴨綠江大橋。隨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部隊也於當晚秘密開進朝鮮。

這一幕,彭德懷的吼聲中夾雜著他慣有的火氣,也預示著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世界第一强國毫不畏懼、血戰到底的氣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蘇兩軍遂以北緯38度綫爲界,分別駐扎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地區。1948年8月15日,朝鮮南部在美國的扶持下單獨成立了「人韓民國政府」,朝鮮北部也於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一分爲二,雙方實行不同制度,矛盾日益加深,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凌晨爆發了內戰。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解放了南朝鮮約80%的地區,南部的李承晚政權捲縮在半島東南一隅。

這時,美國杜魯門政府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緊急決議組成「聯合國軍」,在半島西南海岸的仁川登陸,悍然對半島進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並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綫,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原副部長齊德學少將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當時美國有一個營到達鴨綠江邊後,不光朝中國境內開槍開炮,還向中國方向撒尿。他們的軍長專門坐飛機去祝賀他們,跟他們一起照相『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還發了賀電。」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出動,志願軍轄第13兵團及所屬之第38軍、39軍、40軍、42軍及炮兵1師、2師、8師,任命彭德懷爲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洪學智則被任命爲志願軍副司令員。命令發布11天後,志願軍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秘密入朝,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毛澤東說:「這擔子還得你來挑」

毛澤東第一個想到的掛帥人選並不是彭德懷。

金日成在1950年10月1日向中國求援,毛澤東第二天就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是否出兵。「這時,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周年,多年戰爭創傷、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還沒治理,各方面存在嚴重的困難,因此書記處多數人不贊成出兵。」齊德學說。會議決定4日下午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這個問題。4日當天,周恩來受毛澤東委托,派飛機把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不,從西安接到了北京,住在北京飯店。

「當晚怎麽也睡不著,我以爲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臺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藉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麽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彭德懷回憶道。毛澤東的一句話始終縈繞在他心頭:「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危急,我們站在旁邊看,怎樣說,心裏也難過。」他把這些話反復念了幾十遍,認爲應該出兵。

5日下午,他先來到毛澤東的辦公室。毛澤東說:「你看,出兵援朝誰掛帥合適?」彭德懷說:「中央不是已經決定派林彪同志去嗎?」毛澤東談了林彪的情況後說:「我們的意見,這擔子還得你來挑。」彭德懷沉默片刻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在「選帥」問題上,至今衆說紛紜。有學者認爲,當時能够執掌帥印的不下10人,他們久經戰火錘煉,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比如,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賀龍、粟裕、陳賡、楊得志等。從抗美援朝三年戰史看,毛澤東最終選擇彭德懷掛帥是很英明的——彭德懷是解放軍副總司令,指揮全軍順理成章,氣勢壓人;彭德懷擅長在戰場上橫刀立馬,打硬戰惡戰,赴朝後一連5次戰役都打出了效果。

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在頤年堂進行。彭德懷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藉口。」「彭德懷同志在會上的堅定態度,給我以深刻印象。」時任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回憶說。

麥克阿瑟從感恩節輸到聖誕節

入朝時,彭德懷命令各部隊控制電臺,封鎖消息,嚴密僞裝,夜行晝出。「這時,無論駐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還是華盛頓的美國軍政當局,都認爲中國沒有能力也沒有膽撾出兵,中國出兵的可能性很小。已越過三八綫的美軍和南朝鮮部隊毫無顧忌地向中朝邊境挺進。」齊德學說。就在志願軍入朝第二天,10月20日,美軍進占平壤,麥克阿瑟揚言要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他和一綫部隊對志願軍入朝毫無察覺。10月25日,南朝鮮一支部隊在北進途中遭到志願軍第40軍一部迎頭痛擊。這是志願軍的第一仗。這時,第50軍、第66軍也開進朝鮮。11月1日,志願軍第一次與美軍交鋒,殲滅美騎兵第1師第8團大部,取得勝利。至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經過連續13個晝夜的戰鬥,志願軍獲得初戰勝利,殲敵1.5萬餘人,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清川江以南,打破了麥克阿瑟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

爲什麽麥克阿瑟和美軍對志願軍無知無覺?後來,美軍將領李奇微說:「中國部隊採取夜間徒步運動的方式,在晝間則避開公路,利用隧道、礦井、叢林和村落進行隱蔽。每個士兵都能做到自給自足,携帶由大米、豆類和玉米麵做成的乇糧,他們避免做飯的火光暴露自己的位置。中國人沒有留下一點運動的痕迹,統帥部懷疑是否有中國的大部隊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迅猛而突然的打擊接踵而至,以致很多部隊還未能弄濟楚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就被打垮了。」

第一次戰役失敗後,「自信」的麥克阿瑟仍認爲中國只派出少數人象徵性出兵,不過是爲了保衛邊防和鴨綠江邊的電力設施;中國遭受了長期戰爭的破壞,經濟貧困,百廢待興,無力支援這場戰爭。不過,鑒於「感恩節計劃」落敗,他只好退一步,把占領全朝鮮的時間設在了12月25日聖誕節前,並調集大量兵力,憑藉强大的海、空軍支援,發起「聖誕節回國總攻勢」。他命令空軍全部出動,以最大的力量摧毀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梁和沿江一帶北朝鮮的城鎮和村莊。然而,志願軍後續部隊第9兵團(第20軍、26軍、27軍)頑强而巧妙地渡過鴨綠江。志願軍一綫作戰部隊達到9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爲「聯合國軍」一綫兵力的1.7倍。

彭德懷召開志願軍黨委會議,研究第二次戰役的作戰方針和布署。他分析說:「麥克阿瑟雖遭到第一次戰役的打擊,但美軍主力未受損失,同時他對我軍的兵力還不清楚,所以,肯定還要向鴨綠江大舉進攻。我軍雖在兵力上占優勢,但裝備太差,如和敵軍死拼硬頂,肯定要吃虧。不如先避其銳氣,故意示弱,邊打邊退,迷感敵人,誘其深入,在運動中導機殲敵。我們要在清川江畔釣大魚。」據此,各軍在後撤時丟棄一些槍彈衣物,似潰不成軍。志願軍主力則轉移到敵人側翼,進入山林,嚴密僞裝,晝不冒烟,夜不露光。

麥克阿瑟及其司令部判斷志願軍「裝備低劣而怯戰敗退」,「對鴨綠江沿岸實施的空襲,已迫使中共後續支援部隊不能進入戰場」,入朝志願軍「最多不超過六七萬人」。11月24日,其東西兩路地面部隊在數百架飛機的配合下發起全面進攻。

自信和自大是硬幣的兩面。麥克阿瑟的部隊被誘至彭德懷設好的口袋。志願軍在西綫、東綫突然發起反擊。在西綫,志願軍部隊從北、南、西三麵包圍了美第9軍指揮的美第2師、第25師和土耳其旅全部等。「美軍從北向南撤逃的部隊和從平壤以北的順川向北接應的部隊,集中坦克、大炮等猛攻三所裏和龍源裏兩個關口,志願軍第113師兩面作戰,頑强阻擊,死死卡住兩個關口,南逃、北援的美軍相距僅1公里,只能可望而不可即。」齊德學說。戰至12月1日晚,志願軍西綫部隊殲滅美第2師主力、土耳其旅大部,重創美第25師。美第9軍丟棄大量重裝備,殘部最後逃往平壤。

至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西綫「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綫一綫及以南地區,東綫「聯合國軍」在其海軍艦船接應下從海上撤至大丘、釜山地區休整。這次戰役,志願軍以傷亡3.07萬餘人的代價,殲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彭德懷大獲全勝,打得麥克阿瑟和美國政府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說,麥克阿瑟的情緒從勝利的巔峰一下跌入失敗的低谷志願軍則聲威大振。」齊德學說。

對美軍作戰要採取敲牛皮糖的辦法

「第三次戰役打得也比較順利,志願軍和人民軍進占了漢城(今首爾),將戰綫推逬至三七綫附近,致使志願軍部隊和中國國內較普遍地産生了輕敵速勝的思想。」齊德學說。中朝聯軍一連串勝利的消息,由新華社即刻廣播到全世界,中朝兩國人民走上街頭,熱烈歡呼。麥克阿瑟的「聖誕節回國總攻勢」也泡湯了。

第三次戰役中,由於「聯合國軍」主力不戰而退,中朝軍隊只殲敵1.9萬餘人。彭德懷發現:「機械化部隊每天只退30公里,恰是我軍一夜行程。敵軍一切一切在透我攻堅,待我軍疲憊消耗,從正而反擊,從側翼登陸截擊,斷我軍歸路。」他對工作人員說:「新華社不應該這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報道光復漢城,因爲敵我力量並沒起明顯的變化,這次我軍雖然前進了一百多公里,但未能大量殲滅敵主力部隊,我們是一軍(陸軍)對敵人三軍(陸、海、空軍),敵人的武器裝備占絕對優勢,放棄漢城不過是應急措施,肯定還會反攻的,目前我軍並無力防守。」1951年1月7日夜,彭德懷命令8日起停止追擊,占領有利地形,嚴陣以待。第三次戰役結束。

但蘇聯和朝鮮方面都有人表示不解。他們看到敵人南逃,認爲只要中朝聯軍繼續向南追擊,美軍很快就會退出朝鮮半島。但是,毛澤東同意彭德懷的意見並將朝鮮戰場的情況電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回電蘇聯駐朝大使說:「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今後一切聽彭的指揮。」時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誘中朝軍隊南進不成,便改變策略,於1951年1月25日起,對中朝軍隊陣地進行大規模反攻,第四次戰役開始。彭德懷集結5個軍迎擊,消滅敵軍約兩個師,大部分是李承晚僞軍,美軍只一個多營,但把反攻打退了。這一次,志願軍守住了主要陣地,却也面臨了第50軍、第38軍的較重傷亡。

彭德懷決定返回北京,向黨中央彙報戰場情況。1951年2月24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一起召集軍委各總部負責人在總參謀部開會。彭德懷說,志願軍面臨嚴重困難,國內要大力支援前綫。有些人强調國內機構剛剛建立,許多問題難以落實。彭德懷的火氣上來了,猛地站起來,把桌子一拍說:「這也困難,那也困難,就是你們愛國,難道志願軍不愛國﹗你們去前綫看看,戰士吃的什麽,穿的什麽!傷亡那麽多人,他們爲誰犧牲?現在既沒有飛機,火炮又很少,後方運輸根本沒保障,糧食服裝運不上去,又餓死、凍死了很多戰士,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困難嗎?!」會議不歡而散。會後,周恩來連續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國內部隊都要輪番到朝鮮作戰,調用國內物資大力支援前綫。毛澤東也指示: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這對彭德懷來說,就有了一個機動而明確的方針。

在敵人强大攻勢下,中朝軍隊節節阻擊至1951年3月底,戰綫逐步回移至三八綫以北。而「聯合國軍」由三七綫推進到三八綫附近,付出的代價是傷亡7.8萬餘人。這時,彭德懷命令中朝軍隊堅守陣地,不准再退。英法等國政府認爲此時正是結束朝鮮戰爭的有利時機,提出在三八綫建立「事實上的停火」,謀求通過談判結束戰爭。美國也有人認爲,美國的戰略應該是「歐洲第一,亞洲第二」。美國總統杜魯門認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堅持以武力統一朝鮮,還主張派空軍轟炸中國沿海城市和內地工業基地,鼓勵蔣介石反攻大陸。杜魯門大爲生氣。1951年4月6日,杜魯門緊急召集白宮高級顧問馬歇爾、艾奇遜等商議,一致決定立刻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杜魯門「再也無法容忍他的抗上行爲」,免去了麥克阿瑟駐日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美軍總司令、遠東美國陸軍總司令的職務,其指揮權交給李奇微。

李奇微偵察到志願軍第二批兵團已到達朝鮮,於是下令逐步停止攻擊,第四次戰役結束。中朝聯軍殲敵7.8萬人,自身傷亡5.3萬餘人。隨後,彭德懷組織反擊。他回憶道:「我在西綫舉行反攻,把敵打問漢城附近。但敵不再放棄漢城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部共同組織力量將東綫之敵打退。」「第五次戰役規模是很大的,敵我雙方兵力都在百萬。沒有消滅美軍一個團的建制,只消滅一個營的建制有六七處。一般包圍美軍一個團,全部殲滅要兩天時間,原因是我軍技術裝備太落後,他的空軍和地面機械化部隊拼命救援。夜晚包圍不能殲滅時,第二日白天他就有辦法救援出去。在這時,毛主席來了一個電報,指示對美軍作戰的口不能張得太大,必須採取敲牛皮糖的辦法,一點一點去敲。」在此戰術基礎上,彭德懷想到過渡辦法——沿三八綫構築坑道縱深工事,使陣地穩固下來,進而一點點吃掉敵人。

經過這5次戰役,1951年6月中旬以後.交戰雙方沿著三八綫形成了相互對峙的局面,戰綫辦隨之相對穩定下來。朝鮮戰場的局勢轉入了「邊談邊打,以打促談」的新階段。此時,帶病入朝的彭德懷,腸胃病和痔瘡越來越嚴重,常常大便出血,左眉上方的腫瘤處越來越疼。1952年4月12日,彭德懷回到北京,住進北京醫院。經手術治療後,於5月5日康復出院。這時朝鮮戰場已相對穩定,中央決定彭德懷留在北京接替周恩來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命令鄧華爲志願軍代司令員。

「鄧華這個人,知識豐富,很有頭腦」

1950年10月19日,鄧華入朝。他被任命志願軍副司令員兼任副政治委員、志願軍黨委副書記,與彭德懷在朝鮮平安北道大榆樹洞會和。「父親是一位儒將。」鄧華將軍的兒子鄧穗對《環球人物》記者說,他提到鄧華的兩個喜好:一是聽京劇,還會唱幾段,「當年父親和部隊坐上第一列北上抗日的列車,選唱了一曲《穆桂英掛帥》」;二是喜歡讀軍事書籍,讀史書,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搜尋各種書,正史、野史、稗史、演義都不放過。他讀了書就愛思考,跟隨其多年的參謀人員曾說:「司令員的腦子特別靈,仿佛一天24小時都在轉。」

1950年7月,鄧華在中南海菊香書屋見到毛澤東。毛澤東說:「你們的任務是保衛東北邊防,但要準備同美國人打仗,要準備打前所未有的大仗,還要準備他打原子彈。他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他的弱點,跟著他,最後打敗他。」鄧華說:「美軍的武器裝備好,火力組織也好,從正面攻擊不易奏效。而他的現代化裝備,最怕的是聯絡切斷,被人包圍。我軍從側翼、側後迂回、滲透、穿插,實行切斷、分割、包圍、打近戰、夜戰。你打你的優勢,我打我的優勢,著來這是我們對付美軍的辦法。」毛澤東點明要點:「我還是那句話,戰略上藐視他,當作紙老虎,在戰術上重視他,當作真老虎。」

鄧華多次協助彭德懷指揮戰役,彭德懷對他有瞭解。在朝鮮合作沒過多久,彭德懷就說:「鄧華這個人,知識豐富,很有頭腦,考慮問題有眼光,也比較周到。」1951年7月10日,朝中方代表與美方「聯合國軍」代表的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彭德懷委任鄧華和參謀長解方爲志願軍參加停戰談判的代表。談判一開始,我方提出以三八綫爲軍事分界綫,恢復交戰前狀態。美方拒絕這一建議,並且蠻橫地要求「海空優勢的補償」。齊德學解釋說:「美國人不講理到什麽程度?他要求朝中方面讓出1.2萬平方公里土地作爲對他們的補償,理由是他們的空軍海軍很强,能打到鴨綠江邊,所以朝中方面讓一讓也不吃虧。我方回應:你們爲什麽沒有真的在那兒站住脚?現在的戰綫就是雙方綜合軍事力量較量的結果,不是哪個軍種的優勢。你們海空軍雖强,我們陸軍還强呢,你們也得給我們補償。美方沒話說了。」被駁斥的美方代表惱羞成怒,公開威脅:「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於是戰火又起。

1951年8月18日,鄧華致電毛澤東和彭德懷,建議我方不再堅持以三八綫爲軍艱分界綫,就地停戰,以雙方實際接觸綫爲軍事分界綫。他在電報中說:「就地停戰我方亦不吃虧,因臨津江以西、三八綫以南面積雖小,但人口財富較多,戰略上敵陣地離元山較近,易登陸,但我陣地離漢城更近,亦易撫敵側背。」這一建議是高明的,因爲它與以三八綫爲界沒有實質性區別,旦合乎國際戰爭中停戰的慣例。從戰略上看,敵人雖離元山近一些,易於配合其海軍登陸,但我離漢城更近,對敵心臟威脅更大。毛澤東和彭德懷深表贊同。

鄧華的建議作爲中朝代表團的正式提案提交美方,美方措手不及。美國報刊評論說:「共産黨的建議使盟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暴露出盟軍司令部是希望戰鬥的一方。」這個提議符合國際停戰慣例,美方找不出否定的藉口,不得不接受。

到了最後的停戰談判,鄧華提出的策略再次扭轉了談判趨勢。1952年5月初,停戰談判4項實質性議程中有3項達成了協議,唯獨關於戰俘安排一項沒有明顯進展。

這時,北約組織軍隊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被提名爲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搗門任命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爾在北約的職務,美陸軍野戰部隊司令馬克•克拉克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於5月12日上任。

對於戰俘問題,美方頑固堅持所謂「自願遣返」原則,企圖强迫扣留志願軍和人民軍被俘人員,拒絕討論其他任何原則。當年10月8日,美方甚至單方面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推遲。1953年3月,中朝蘇領導人商定,在戰俘遣返問題上按1949年日內瓦戰俘公約規定,停戰後全部遣返戰俘。但是在戰俘遣返的步驟上採取靈活性:「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

在這個節點上鄧華建議,應主動出擊,即「以打促談」。4月20日,他向中央軍委提出「我們必須採取『針鋒相對的方針』,以積極行動來配合談判,也只有勝利才能推進談判……如果敵人拖延訛詐,而5月又不登陸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舉行像去秋那樣戰役性的反擊,給敵人以更嚴重的打擊。」這個方案得到軍委的同意。

5月5日,鄧華等爲志願軍和人民軍各部下達了補充指示:戰役重點打擊目標是美軍。5月13日至5月25日,志願軍對「聯合國軍」連以下兵力防守的20個目標攻擊29次,殲敵4100餘人。經過這番打擊,美國在5月25日的談判中接受朝中代表團所提方案。

6月8日,停戰談判關於戰俘問題達成協議,至此,停戰談判4項實質性議程全部達成協議,至16日,校訂軍事分界綫的工作即將完成。誰料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在即,南朝鮮李承晚集團破壞談判,從17日深夜起强迫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余人。爲嚴懲李承晚集團,彭德懷請示毛澤東批准,指示鄧華狼狼打擊南朝鮮軍,給予南朝鮮軍4個師殲滅性打擊,殲其5.3萬餘人。李承晚集團只得乖乖接受停戰,美方代表團也一改狂傲表現,對朝鮮停戰後李承晚在遵守停戰協定問題上作出保證。

「洪大個,今日不是你,老夫休矣」

洪學智是志願軍司令部主管後勤的副司令,身高一米八五,彭德懷常稱他「洪大個」。他人緣好,喜歡開玩笑。在志願軍司令部,若有事要勸彭德懷,又怕他發火,各個副司令員就會找洪學智。

到朝鮮後,洪學智也分管志願軍司令部的防空工作。敵機輪番轟炸,司令部非常危險。他跟鄧華商議,在彭德懷住所十幾米外挖防空洞。防空洞施工有噪音,非常影響彭德懷的工作。彭德懷責問挖防空洞的連長:「誰叫你們來的?」「是洪副司令。」「馬上停下!」「洪副司令不讓停。」彭德懷無可奈何。

洪學智等人摸清了敵機的轟炸方式,「第一天在哪兒轉悠,第二天一定炸哪兒」。一天,他們接到情報,敵機一直找志願軍司令部的指揮機關轟炸,於是決定全員疏散到防空洞。彭德懷工作起來不顧個人安危,請他去防空洞比較困難。第二天清晨,各個副司令員都進了防空洞,唯獨不見彭德懷、,大家說:「還是老洪去請吧。」洪學智先是命人把彭德懷的鋪蓋拿到防空洞,接著幾番勸說。最後,彭德懷被半推著進了洞。沒過多久,敵機就到了,「圈兒都沒轉就朝彭總的房子猛扔炸彈」,幾分鍾後房子燒掉了。洪學智在回憶錄中寫道:「那天,彭總整一天沒說話,一個人在防空洞裏沉默不語。傍晚,我走到他身邊說:『彭總,該吃飯了。』彭總却抓著我的手說:『洪大個,我看你這個人還是好人吶。今日不是你,老夫休矣。』」

志願軍到朝鮮不久就遇到了糧食問題。由於敵機瘋狂轟炸,晝夜封鎖,我軍後方供應綫被破壞,口糧和副食供應難以保證。炒麵一時間變成了志願軍的主要口糧。炒麵是用小麥等原料炒熟磨碎加鹽混合製成,易於運輸、儲存和食用。11月8日,第一次戰役結束,東北軍區後勤部提出「以炒麵爲主食」「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並將乾糧樣品送給志願軍徵求意見。洪學智回憶說:「彭總和我們幾個副司令看了糧食樣品,很高興。第二次戰役前,他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了電報:『送來乾糧樣子,磨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後來,爲了解決南下三八綫作戰的糧食困難,洪學智又與朝鮮政府商定,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在平壤以東、以鹵及鹹興、永興地區就地籌措糧食^萬噸,以供應部隊急需。

「在國內打仗的時候,在哪里打仗,就在哪里補給,在朝鮮不行。朝鮮物資本來就少,主要靜我們從國內運送,但我們運輸工具很有限,加上當時沒想到朝鮮戰場的後勤工作這麽難,整個後勤機構也不適應,人員也少。」齊德學說。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成立,洪學智任司令員。雖然困難很多,但是洪學智腦子活,應對辦法也很多,「他完成了多個『創造』」。

齊德學說他創造性地解決了物資運輸問題。」1951年7月,朝鮮北部發生特大洪水,「交通中斷,堤防潰決,房屋坍塌,是朝鮮近40年來罕見」。美軍趁機發動了一場絞殺戰。他們在朝鮮半島蜂腰部劃定阻滯區,以空軍和海軍進行長時間毀滅性轟炸,從而切斷志願軍後方交通綫,阻斷志願軍前後方聯繫。齊德學說:「就是想將志願軍的『脖子』掐住,以達到全軍的窒息。志願軍後勤部協商採取一種辦法,哪里的鐵路沖毀,哪里就用漕運和汽車倒運,依次銜接。到8月底搶運的物資有1000多車皮。」

同時,洪學智發動全軍搶修被破壞的鐵路公路。他說除了一綫(作戰)部隊,不管機關也好,部隊也好,勤雜人員也好,都要上。」最後,以分段包乾的方法把道路全部修通,用時只25天。

面對敵人轟炸交通綫,志願軍想到各種靈巧的方法應對。比如,在很狹窄的山溝和高高的山崖等處設立倉庫,屯集物資,開設診療所;利用茂密的林蔭隱蔽人員和車輛;在一些地區竪葦席、草袋子,上面蓋上樹枝,敵機以爲是物資屯集地,超低空一沖,葦席露出來了.敵機就投擲汽油彈,用機槍掃射,結果什麽也沒炸到,白白增加消耗;用破汽車作僞裝,引得敵機一陣子狂轟濫炸,幾次這樣的操作後,再把好汽車放在路中間,敵機以爲一定是壞車,好車絕不敢停在路中間,轉幾圈就飛走了。

在那樣的困境中,洪學智還建起了志願軍後勤組織機構。他先後設立了後方勤務司令部機關的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和各勤務專業部門,搭建了比較完整的後勤組織機構。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實實在在地培養出大批後勤幹部,開辦了各類培訓班225期,培訓後勤幹部7585人。後來,解放軍的後勤組織機構就是根據抗美援朝戰爭的後勤建設經驗組建起來的。

除彭德懷、鄧華、洪學智外,志願軍中名將如雲。停戰協定簽署前,擔任過副司令員的還有韓先楚、陳賡、宋時輪、楊得志等。此外,戰場上還涌現了特級英雄楊根思、黃繼光,一級英雄丘少雲等,一級愛民模範羅盛教等。據不完全統計,犧牲在戰場上的志願軍團以上千部有200多名。

在各方面都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硬是取得了開國第…戰的勝利。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首席談判代表在朝鮮板門店簽署《朝鮮戰爭停戰宣言》。「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哀嘆:「我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上簽字的陸軍司令官。」

(田亮、王媛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