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活動時空安排,似無若有劍指台灣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大會昨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大會并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回顧戰爭歷史,致敬革命先輩、志願軍將士和烈士,并肯定戰爭勝利的意義,對抗美援朝精神進行了總結。習近平雖然在近五千字的講話中,出現了二十四次「和平」二字,但卻警告,「當今世界,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利己主義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行徑,任何搞霸權、霸道、霸凌的行徑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僅根本行不通,最終必然是死路一條。」習近平主席還在講話結尾處強調指出,

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同時強調說,中國決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受損。「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了。」

觀察今年的紀念抗美援朝週年活動,有兩個值得注意的觀察點。

其一、增加了一個紀念日子。按照以往慣例,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日子是定位於十月二十五日。今年逢十,當然要按慣例「大辦」,但卻提前兩天,原因可能是十月二十六日要召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而在其前一兩天,能要召開政治局會議,為全會順利召開進行最後準備,而且還可能會召開全體人員的「預備會議」,提前統一思想。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大會就提前舉行,這並不出奇。實際上,紀念台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也是提前舉行。

但今年在「例行」的紀念大會之前,增加了一場主要活動,那就是習近平於十月十九日率領政治局常委等高層領導,參觀抗美援朝主題展覽。如果說,昨日的大會是「按表操作」的話,參觀活動就是今次才「加搭添戲」,顯然是要凸顯於「出國作戰」的真正日子。實際上,一九五零年的出兵朝鮮,除了是十月上旬的決策段時間之外,有兩個時間點。真正出兵之日是十月十九日,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十多萬人馬,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卻是秘密越境,日宿夜行。而在此前及此時,美國還在判斷,中國不會出兵,直到第一次戰役打起來了,還以往只是六、七萬人的「大型游擊戰」,想不到是大兵團參戰。直到後來從清理戰場時搜集到的武器及傷病人員,才綜合研判中國是以一個新的兵種「志願軍」並以大兵團規模越境參戰了。杜魯門犯了重大的戰略判斷錯誤,這也是志願軍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在武器裝備極為落後,蘇聯不願直接參與,而導致志願軍沒有制空權支援的情況下,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仍能獲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運用了毛澤東「出其不意,戰其不備」的戰略戰術。但過去六十九年來,都是將打響第一次戰役的十月二十五日定位為「出國作戰紀念日」,這可能是為了保密,現在既然已經無密可保,而且可能更是要為真正的出國作戰日子賦予更多的政治意義,以彰示倘在日後美國碰觸中國《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介入干涉中國「武力懲獨」的軍事鬥爭時,是可以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包括西點軍校所沒有教授的「非典型戰術」的,「勿謂言之不預也」。

其二、習近平的大會講話,雖然矛頭指向抗美援朝軍事鬥爭的主要對手美國,但也間接劍指台灣當局,畢竟形成「台灣問題」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籍著朝鮮戰爭介入了台海事務,從而長期以來都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不過,從習近平的講話看,卻又並不把台灣當局「放在眼內」,亦即已不把台灣當局視為軍事鬥爭的主要對象,而是「打蛇打七寸」,直刺台灣當局的「後台老闆」美國。這當然是因為大會的主題是「抗美」,也就沒有必要將台灣當局也扯進來,以免「抬高」民進黨當局的「國際地位」之故。不過,也不排除習近平也是在運用毛澤東的兵法。實際上,習近平在講話中多次引用毛澤東的「金句」,其實還有一句充滿唯物辯證法的名言是「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搞掂」了老美,不管是發揮了震懾作用還是阻擋了美軍支援,以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力,台灣當局的「國軍」,就只是「小菜一碟」。

台灣問題確實是與朝鮮戰爭有著密切關係。實際上,在國共內戰後期,美國鑑於對蔣介石的各種不滿,而決定放棄蔣介石,甚至暗中支持「第三勢力」以圖取代之,因而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國民政府逃往廣州,就連蘇聯大使館都跟著遷徙,只有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在南京,要尋找解放軍外事代表黃華,洽談與新中國建交事宜。當國民政府遷逃到台灣後,美國又宣布不會支持國民黨當局。毛澤東已經派遣粟裕率領四十萬大軍陳兵福建前線,並加配十萬預備支援部隊,以當時解放軍士氣高昂,「國軍」如喪家之犬的強烈對比,解放軍只要能夠解決海空支援問題,五星紅旗就一定能夠插遍台灣寶島。

毛澤東派遣劉少奇向斯大林求援,但斯大林一是錯誤判斷形勢,認為解放台灣是屬於中國內戰,而統一朝鮮是國際問題,如先行處理台灣問題將會對美國產生「打草驚蛇」作用,不利於解決朝鮮問題;二是私心作祟,「雅爾塔協議情結」發酵,主張先行突破「三八線」,為解決同樣受到「雅爾塔協議」束限的東西德及東西柏林等問題提供「典例」,因而主張「先朝鮮後台灣」。但是,六月二十五日朝鮮人民軍突破「三八線」後,美國當即調整對台政策,杜魯門於六月二十七日命令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也進駐了台灣。後來美國又與台灣當局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將中國的台灣省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這個軍事態勢的強烈轉變,導致渡海作戰極為困難,再加上美軍於九月十五日在仁川登陸並逼近鴨綠江,威脅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安全,因而原先計劃對台作戰的部隊,基本全數北調,被命名為「東北邊防軍」,後來還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而原「台灣戰役」的正副總司令粟裕、蕭勁光,也入朝作戰,「解放台灣」的計劃就被擱置下來了,蔣介石才得以喘一口氣,並造成了「台灣問題」。

明乎此,就可知朝鮮問題與台灣問題密切相關。習近平昨日不提,其實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要對台灣當局「當佢冇到」,「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即使如此,也將會「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做好軍事準備,「決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受損」。這也是間接警告「台獨」勢力及其所能散播的解放軍「不敢打,也打不贏」之類「夜過墳場吹口哨」囈語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