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深意和新意

「全會再次强調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辦好自己的事。」;10月2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届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下文簡稱《公報》)發布,《中國改革報》副社長、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在鏡頭前第一時間進行解讀。他認爲,在這份信息量豐富、涵蓋國計民生方方面面的6000字《公報》中,上述這句話具有特別的深意。

10月26日至29日,十九届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會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10方面決定性成就,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的9方面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6方面主要目標,以及實現奮鬥目標的12方面具體舉措。

楊禹對《環球人物》記者說,站在特殊歷史節點上的十九届五中全會,可以用「立足五年、謀劃十五年、著眼百年」來形容。黨中央圍繞「十四五」規劃,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在未來1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同時,中國共産黨這個百年大黨,將在完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後,帶領人民開啓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

特殊歷史節點的全會

「在過去一年中,總書記不斷講要胸懷兩個大局。其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值得在當下深入分析。」楊禹說。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他想到了總書記的一段話:「改革開放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這出自總書記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後來,「驚濤駭浪」一詞多次出現在總書記的講話中。「現在看來,疫情不就是我們當時還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之一嗎?當然,『驚濤駭浪』中,還包含更多深刻複雜的含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含義是豐富的。「首先,生産力發展水平發生新變化,蓬勃之勢『百年未有』。」楊禹說,這句話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關鍵點,「『蓬勃』二字,並不是自動分享給所有人,很多國家、地區、行業、企業能抓住蓬勃的新機遇,但也有些人,正眼睜睜看著別人蓬勃起來,自己乾著急,被別人落的更遠。」所以,在欣欣向榮的背後,是殘酷的競爭較量和大浪淘沙,這就是總書記講的「危與機同生並存」。「從國家到企業,再到個人,不要以爲『蓬勃』會自動掉到你的頭上,是火是冰,關鍵看你自己!」

「百年未有」的另一個重要含義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變化,力量結構變化和重心轉移之方向「百年未有」。「國際力量結構正從單極向多極轉變,重心從傳統的西方發達國家向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國家轉移。」從這點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也是這場大變局的一部分。而這場大變局還包括更多豐富的含義,比如,進入社交媒體時代,全球社會治理所面對之新挑戰新機遇「百年未有」;不同國家制度國家治理體系間的對比發生新變化,實踐與思考之深刻「百年未有」。

「值得一提的是,變局本身的特徵也發生了新變化,變局形態之複雜『百年未有』。」楊禹專門梳理了一些變局呈現的具體複雜形態。在今年表現最爲突出的莫過於「黑天鵝十灰犀牛」,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隻誰都沒有預料到的「黑天鵝」,而長期存在又容易被人忽視的公共衛生短板則是一頭「灰犀牛」。「直到這只黑天鵝飛過來,這頭灰犀牛也起了身,朝我們橫衝直撞過來。其實每一隻黑天鵝的背後都有一頭灰犀牛,需要我們主動發現排除身邊『灰犀牛』式的風險。」而這還只是變局複雜形態的一種,「可以預見之變十出乎意料之變」「順應大勢之變十悖逆潮流之變」「於我有利之變十於我不利之變」「進退裕如之變十進退失據之變」……各種形態之間,又有著深刻的交織。

「今年以來,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都發生了一些中斷,加上近幾年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些國家內傾化傾向嚴重。」一些國際學者判斷,全球化就此終結,楊禹說:「但從5月全國兩會開始,總書記就多次强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回望過去10個月,面對疫情這場被動的遭遇戰,總書記並沒有只講打好遭遇戰,而是反復講,我們要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打戰略主動戰。越是遇到了被動面對的變化,越要努力把主動權儘快抓回來。」楊禹說。

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的部署,也是對上述複雜變局的回應。「全會精神,都是在講面對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當怎麽辦。」其中有一些在特殊形勢下體現主動作爲、篤定作爲的細節表述,令楊禹印象深刻。「全會髙度評價了『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預計2320年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生産總值爲99.1萬億元,「在今年年初,所有人都覺得就是『一脚油』的工夫,2020年GDP輕鬆就能沖到100萬億元了,但是一季度疫情暴發,GDP負增長6.8%。經過努力,我們前三季度GDP轉正,現在黨中央的判斷,說明大家對於今年中國經濟穩定在正增長是有底氣的!」

全會還制定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提到: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句話分量特別重,既是目標,也是任務,更是對全體人民的年嚴承諾。」楊禹說,雖然沒有具體數字,但國際標準是可以量化的,「什麽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學術界有不同分析,匯總一下看,大概是人均GDP兩萬美元。我們現在是1萬美元,換句話說,我們要用15年的時間,實現人均GDP翻一倍,甚至更多。這對於我們這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我們對中國經濟持續釋放增長潜力是有信心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就建議稿所作的說明中提到,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爲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遢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時,考慮到未來一個時期外部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存在不少可能衝擊國內經濟發展的風險隱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可能持續低迷,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置和效益上。

「必須强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就建議稿所作的說明中,提到了幾個重點問題,第一個提出來的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

如何實現將工作重點放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對比十九大報告,全會《公報》在2035年實現遠景目標中有一個亮點格外引人關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科技創新是第一位的任務

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科技創新排在第一位。

就在全會閉幕次日的10月30日上午,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舉行,向各界介紹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以前都是某一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比如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布會,而以中共中央的名義開新聞發布會,尚厲首次。」出席發布會的有關領導格外引人關注,「除了主持人外,有5位領導出席發布會,其中有4位分別來自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委員會和國家發改委,這都是中央和國務院的綜合部門。除此之外,只有一位來自專門部門的領導一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楊禹分析,請科技部的領導來參加這樣一場意義重大的新聞發布會,本身就是在釋放一種信號。發布會現場,有記者問:「中國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實現科技自立自强、推動創新?」王志剛部長說:「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爲國家發展戰略支撑,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

《公報》不僅將科技問題進行專章部署,還將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專章中,提出了强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强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總書記的要求與《公報》提出的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恰是一個有機整體。

在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直播節目中,主持人請楊禹分析深圳創新的內在密碼。「創新活躍是深圳的最大特點之一,而創新主要靠企業。企業這麽自覺地投入到創新中,說明地方市場環境很好,也說明地方政府做得比較到位。而只有建設法治政府,才能把這些關係處理得遊刃有餘。再進一步說,法治和改革,像總書記說的,是鳥之兩興、車之兩輪。而改革的不斷推進,又能進一步帶動創新。」楊禹認爲,這是—個閉環邏輯,而閉環邏輯的背後還有更多不可或缺的角色:黨的堅强領導,人民的偉大創造,城市對要素的有效聚集,制度的持續保障以及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些與總書記要求的各領域高質a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公報》中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等密不可分。

在世界科技潮流日新月異的時代,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也意味著搶抓先機。「總書記在5月23日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强調,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但在這次全會上,包括在之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千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總書記將這句話換成『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楊禹認爲,將「新機」換成「先機」,大有深意。「新對應舊,先對應後。先後關係,發生在同行者、競爭者之間。强調先,讓我們更有緊迫感,更要去搶抓機遇,往前沖!」

辦好自己的事

總書記在全會上就建議稿所作的說明中,三次說到了「辦好自己的事」。第一次是在說明建議稿在向各界徵求意見時,有很多意見和建議提出要「辦好自己的事」;第二次是在論述高質量發展問題時,深刻分析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挑戰,關鍵在於辦好自己的事;第三次論述關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爲夷,館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辦好自己的事,這6個字,蘊含了中國共産黨重要的治理邏輯。楊禹分析其中包含四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在當前和未來的5年、15年,把强大的國內市場潜力釋放出來。所以總書記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5月召開的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總書記指出,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要看到,我國經濟潜力足、韌性强、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

「越是在充滿不確定時,越是要牢牢把握確定性的東西。」楊禹說,「外部環境再複雜,對中國前進的遏制再瘋狂,中國共産黨的堅强領導是篤定的,我們選擇的中國道路是篤定的。」正如總書記在首届進博會上的主旨篳講中所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不確定性帶來風險,也帶來機遇,能讓領先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能讓落後者彎道超車後來居上,也能讓所有人從無到有、開創新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指出,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産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辦好自己的事,第二層含義是協同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也就是不光要擴大內需,還要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好。第三層含義是按照既定步調做事情,把握主動性。也就是我們對外部變化及時應對,同時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定力,不能亂了方寸。」面對全球化逆流,《公報》明確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這體現了我們站在選定的方向上,不會被那些雜音所干擾。」楊禹說。

「第四層含義最深刻,要始終清醒懂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麽。總書記曾講,我們黨作爲世界第一大政黨,『沒有什麽外力能够打倒我們,能够打倒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剛剛隆重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回望當年,我們一窮二白,美國不可一世。新中國第一年的經濟總量只有100億美元,美國當年的經濟總量是2800億美元。」楊禹說,即便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外部的力量也沒有打垮中國,「記得去年9月3日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班式上强調,必須發揚鬥爭精神,增强鬥爭本領。總書記講的鬥爭,首先是自我革命。我們要和自己的惰性鬥,要和自己國家治理能力短板鬥。把這些事情做好,我們就能抵禦任何風險。」

《公報》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這和我們正在經歷的與大風大浪搏擊有關。」楊禹說,總書記指出,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全會還提出,『十四五』時期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楊禹說,這些工作在今後五年的落脚點離不開三個「新」,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楊禹解讀,「8年來,總書記在重大時間節點和全國各地考察調研期間,經常講到某種精神力量,以此來鼓勵、鞭策大家。」今年疫情暴發以來,總書記2月在北京連綫武漢,强調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3月,在北京考察科研攻關時强調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在武漢考察時强調「中國精神」「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等;3月底4月初在浙江考察時講廣大中小企業要發揚企業家精神;4月,在陝西意味深長地講了「西遷精神」「延安精神」。楊禹還進一步分析道,總書記在後來的考察調研中又提到了「右玉精神」、主人翁精神、勞模精神、鬥爭精神,等等。9月3日,我們一起回望了總書記曾反復强調的偉大抗戰精神,8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總書記總結了偉大的抗疫精神。10月23日,總書記又再次提到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這些精神力量不僅可以傳承,而且相通」,楊禹說,「越是形勢嚴峻,越是大風大浪撲來,我們越要把鬥爭精神鼓舞起來,辦好自己的事。」

(李璐璐、楊學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