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專才 橫琴逐夢

  「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推動內地與港澳人員跨境便利執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裏的這段內容,爲港澳專業人士逐夢大灣區提供了廣闊沃土。位於粵澳合作第一綫的橫琴新區成爲先行先試的窗口:以建築師、律師、導游、醫師等領域爲突破口,研究制定了港澳專業人士跨境執業辦法、成立三地聯營機構、率先試點對港澳相應資質專業人士單向認可……
  跨境執業:一次特殊的初體驗
  「橫琴醫院空間大、配套設施好,坐診體驗很棒!」首批簽約珠海市人民醫院醫療集團橫琴醫院的澳門中醫關榮基,今年初第一次「跨界」到內地坐診,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澳門律師李煥江每次則是從澳門半島出發,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過關後,來到位於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辦公室。每星期一到兩次往返橫琴、澳門,處理跨境案件,已經成爲他的工作日常。
  作爲全球自由港,港澳專業認證起步早,執業監管體系和行業規則相對規範,專業人才資源豐富、素質較高。與此同時,本地市場基本飽和的困境也日益突出。以香港來說,截至2021年2月28日,香港律師會共有會員12270人,持有執業證的律師會員有10790人。激烈競爭下,小型律所和年輕律師常面臨案源不足的尷尬。
  而內地舞臺廣闊,特別是7000萬人口、高速發展的大灣區,專業服務商機無限。在橫琴,單是橫琴醫院,2020年總服務人次中有1/4是澳門居民。澳門中醫藥學會會長石崇榮說:「澳門醫生在橫琴跨境執業,爲他們在內地施展專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施展空間、職業機遇、發展前景,是港澳專才「進軍」大灣區最看重的東西。
  「全國首家內地與港澳三地合夥聯營的律師事務所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所2016年7月在橫琴自貿片區挂牌成立,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的‘港澳專業資格互認、推動內地與港澳人員跨境執業’作出了有益探索。」聯營律所主任陳憶告訴記者,目前律所已彙集了香港律師17名、澳門律師11名,一年承辦跨境案件超100宗。
  資格互認:背後是規則的銜接
  由澳門企業投資的信德口岸商務中心2014年開工建設,業主提出,希望設計、監理等都有港澳工程師參與。但在內地執業,必須通過內地資格考試幷完成注册,港澳工程師也不例外。
  「我們和內地很早就有往來。」參與信德中心項目的香港結構工程師余偉清透露,項目早期建設中,他就曾按港澳通行規範提出建議,獲得業主和承建單位采納。「但在資格沒有互認前,只能以顧問的身份參與,沒有簽字權。」
  要素互補、人員互通、資格互認,背後是規則的銜接。內地與香港、澳門實行3種不同的制度,跨越制度差异的跨境執業,是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突破,從一個項目標的額僅2500萬元的小試點開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後,我們就結合業主的需求,和橫琴新區生態環境和建設局不斷溝通,最終獲得支持,選定2019年7月開工的信德項目和廣珠城際之間的連接綫,開展澳門工程管理模式的試點。」中建(澳門)工程部副總經理邢益江感慨,雖然僅是兩條各20多米的幷行通道,但這個「吃螃蟹」工程意義重大。
  邊試點,邊總結經驗,邊形成制度固化下來。2019年12月1日,《珠海經濟特區橫琴新區港澳建築及相關工程咨詢企業資質和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規定》正式實施。此後,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只要在港澳具有執業資格,到橫琴來不需要再「換殼」,經備案就可直接執業。「珠海應用特區立法權,在建築領域首先開展跨境執業立法,是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制度突破。」橫琴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和建設局副局長鄭慧仙說。
  截至目前,已有25家澳門企業、8家香港企業,88名澳門專業人士、41名香港專業人士,獲得了由橫琴新區生態環境和建設局頒發的《備案認可書》。
  人員互通:携手塑造灣區發展未來
  港澳專業人才內地執業,讓港澳一些新經驗、好做法進入內地更加「無障礙」。同時,在粵港澳交流互動、學習借鑒、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塑造著灣區的未來。
  在橫琴工作生活5年有餘的澳門人孫女士去年突發皮膚問題,沒有去大醫院,而是到附近的澳門醫生歐偉樂執業的內科診所就診。「診所在澳門非常普遍,這家診所在澳門已經開了10多年,值得信賴。」談起這次就診經歷,孫女士頻頻點贊,「挂號後無需多地跑動,看病、按摩、治療都在一個診室內完成。費用則按醫院標準收取。」
  經過這次求醫,她更加堅定搬來橫琴的選擇沒錯。「在橫琴的澳門居民早就可以跟本地居民一樣,參加珠海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去醫院看病報銷更多、費用更低。如今,橫琴醫院有專門的澳門醫生駐診,又有澳門獨立診所開過來。看病就醫選擇更多,服務更貼心。」
  「琴澳兩地醫療各有特色、各有優勢,我們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加强人才交流互動,聯合培養國際化的醫學人才,爲珠澳兩地居民健康服務。」簽約首批53名澳門醫生來橫琴坐診後,珠海市人民醫院橫琴醫院副院長忻勇杰說。可以預見,隨著專業人才日益順暢的自由流動,粵港澳越來越趨同的專業服務,將凝聚更多的「灣區人」,彙集到這片熱土上創業奮鬥、工作生活,携手鑄造灣區的未來。
(《人民日報•海外版》 賀林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