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對解放臺灣的戰略構想
早在1949年2月,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見蘇共特使米高揚時就明確說了:臺灣是中國領土,現在估計國民黨殘餘力量大概全都要撤退到那裏去,那裏還有一個美國問題,臺灣實際上就是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這樣臺灣就比西藏問題更複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
到1949年7-8月間,毛主席在和周恩來的信中說:進攻臺灣,主要應該靠空軍。此後,毛主席讓四野參謀長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讓十二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擔任海軍司令,毛主席數次接見他們,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將革命進行到底!
解放台灣,除了需要空軍、海軍配合和爭取國民黨軍及島內人民的內應之外,主要依靠陸軍,派誰去完成呢?毫無疑問,擔負解放東南地區任務,幷作為防止美國武裝干涉的主要戰略力量的第三野戰軍,在攻台作戰上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粟裕自然成了指揮解放台灣戰役的最佳人選。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台灣的準備。
1949年6月1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的電報,第一次明確提出攻台作戰問題。這也是粟裕受命主持攻台作戰準備工作的開端。6月21日,毛澤東再電粟裕等人,指出:不占領台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台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占領台灣。
在受命後的整整一年間,粟裕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準備攻台作戰和解放沿海島嶼,剪除台灣外翼上。粟裕密切注視著敵我雙方戰略態勢的變化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著重研究現代戰爭中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和戰前準備措施。
總結金門戰役的經驗教訓
粟裕深知解放台灣不是一件小事,從1949年7月起,他幹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總結金門戰役和海南島戰役的經驗教訓,認真學習渡海作戰的經驗。金門戰役的失利,讓粟裕意識到必須從頭學習渡海作戰的相關知識,在系統學習了幾個月後,粟裕總結了渡海幾個要領。
一是準備重於戰機。這個結論顛覆了很多人的認識,因為過去幾十年我軍大多數時候處於劣勢,所以捕捉戰機、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是我軍常用的手段。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粟裕强調說:在我軍已經充分占據主動的情況下,應當側重於戰役的准備而不是捕捉戰機。原因很簡單:我方已經處於優勢他位了,只要做好準備,就可以根據情況創造戰機,而不用被動地等待戰機了。
二是重視後勤補給和技術學習。眾所周知: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海上作戰不同於陸地,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後勤補給不穩定,在我方沒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蔣軍可以派飛機肆無忌憚地轟炸我們在岸上的後勤補給點,這一點必須要隱此外,海上作戰還牽扯到很多的技術問題,如氣象、潮汐、風力、船舶修理等知識。所以他要求全軍務必認真學習水文、氣象和船舶修理的相關知識。
三是船隻的集中比兵力的集中更重要。粟裕認為渡海作戰最大的困難是過海。這就是說,部隊如果不及時上岸,那仗就非常難打了。金門戰役中我軍的運輸船數量不足,又被敵人用火燒毀大半,導致後續部隊無法上島,最終只能飲恨敗北。現在要攻打臺灣,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的教訓。粟裕總結為一句話:運載工具的集中,比兵力的集中更為重要。
四是登島部隊要有獨立作戰能力。由於我軍的運輸船少、運載能力差,所以將來攻打臺灣,第一批登島的部隊一定要有極强的獨立作戰能力,不能指望援軍來幫忙。金門戰役中,登島部隊和守島敵軍都不斷增援,導致我方喪失了戰機,和敵人打起了消耗戰,最終戰敗。
在系統總結了渡海作戰的經驗後,粟裕和廣大官兵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解放舟山群島是對台作戰「熱身」
在總結此前幾次渡海作戰經驗後,粟裕與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多次商談船隻運輸問題。
粟裕給蕭勁力光算了一筆賬:渡海作戰需要運送50萬人,所有車馬、武器、糧食彈藥等一切裝備,重約13.5萬噸,以每人占0.6平方米計算,需要的船隻噸位總和為76萬噸,這樣核算下來,整個作戰過程需要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如果第一梯隊的八個軍總計6萬人登島,那麽還需要至少2000只登陸艇。
1950年全中國的鋼鐵産量只有61萬噸,織巴全國的權都拿來造船,也柯能滿足粟裕的要求,船隻問題一直沒解決,導致攻台作戰一再推遲。船隻問題暫時無解,但部隊的訓練和作戰不能放鬆,在學習渡海作戰和積極準備船隻的同時,粟裕指揮部隊解放了舟山群島,算是對台作戰前的一次「熱身運動」 。
1949年夏天,粟裕命令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拿出一份解放舟山群島的作戰計劃,經過反復協商,粟裕敲定了解放舟山群島的基本策略:先取外圍諸島,然後攻擊定海本島,到這年10月,第七兵團主力部隊解放了舟山外圍的島嶼。此時,傳來了28軍在金門島失利的消息,粟裕意識到了奪島作戰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向王建安和宋時輪下令停止攻打定海,全軍學習總結金門島戰役失利的教訓。
1949年11月至1950年春天,在粟裕組織華野部隊學習奪島作戰的同時,敵人向舟山增兵10萬。到1950年5月,我軍在舟山前綫的部隊共有12個步兵師、10個炮團了,蔣介石眼看舟山保不住了,下令駐島部隊撤退,我軍兵不血刃地解放了舟山群島。
作為一名優秀的戰略家,粟裕此時沒有為舟山群島的解放而歡呼,相反,他心中的不安增加了:舟山雖然已經解放,但敵人不是被消滅,而是跑到臺灣去了,這樣一來,臺灣島和金門地區的敵軍總數就有40萬之多了,這些敵軍聚在一起,勢必會大大增加我解放臺灣難度。
合理分配兵力,做好攻台準備
為了讓部隊對即將到來的大仗有所準備,粟裕決定發起金門島戰役,把這場仗當作是進攻臺灣的第二次「熱身運動」。粟裕決定集中四個軍的優勢兵力,在機帆船和火力船的掩護下,爭取在1950年底消滅駐金門島的5萬敵軍,為解放臺灣打好基礎。
在準備攻台的一年多裏發生了很多事,粟裕根據這些變化對作戰計劃進行了多次修改。
最早,他打算讓第九兵團的四個軍為攻台第一梯隊,以另外四個軍為第二梯隊。隨著形勢的變化,粟裕發現這些部隊不够用,遂於1949年12月修改了作戰計劃,擬將三野的12個軍共50萬人全艦踱海作戰中去。
1950年上半年,形勢又一次發生變化,從舟山群島逃亡臺灣島的10萬敵軍,再加上島內守備力量,敵軍總人數增加到了40萬,所以,粟裕改變了作戰計劃:原定打主攻的四個軍不够用了,應當再加上第七兵團的四個軍,以這八個軍為第一梯隊,第十兵團併24、25兩軍在後跟進,共計16個軍,以這些部隊攻打臺灣。
這樣一來,預想中的臺灣戰役,就是以我華東野戰軍最精銳的第七、九、十三個兵團又兩個軍,共16個軍50萬人打敵人的23萬正規軍和7萬雜牌武裝,我們的兵力比敵人多出近20萬,戰鬥士氣也很高昂,只要做好後勤補給,拿下臺灣島基本是不成問題。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讓粟裕精心制定的攻台計劃擱淺了,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計劃會擱淺至今……
(李洋/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