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再到陝西考察 關注「紅」與「綠」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省榆林市,深入企業、農村、學校、革命舊址等進行調研。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第三次到陝西考察。
  回顧他的這三次陝西行,從延安楊家嶺中共七大會址,到榆林楊家溝革命舊址,從考察秦嶺自然保護區,到調研煤炭綜合利用項目,習近平情系黃土高原,每每踏上黃土地,「紅」與「綠」就構成一條清晰主線,折射著百年大黨的底色。
綠色: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先看生態」的安排,一段時間以來幾乎成為習近平地方考察的「固定動作」。一家低碳轉型的能源企業,一個生態治理的樣板鄉村,習近平這次在陝西榆林的前兩站也都與綠色生態有關。綠色之於這片黃土地的深遠意義,顯得不同尋常。
  黃土高原曾水豐草茂,但因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不僅嚴重破壞生態,也加劇了經濟衰落。此次考察中,無論是在以煤為原料的能源企業,還是在黃土高原上的山村,習近平都著眼於「綠」,強調要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而這片黃土地如何走出一條綠色之路,習近平在2015年的陝西行中曾明確指出,必須結合自然條件和資源分佈,科學謀劃、合理規劃,在發展中要堅決守住生態紅線。他還描繪了這裡未來的樣子:讓天高雲淡、草木成蔭、牛羊成群始終成為黃土高原的特色風景。
  不過,生態治理,道阻且長。作為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位於陝西的秦嶺北麓生態一度遭到破壞。
  2020年4月再到陝西,習近平站上秦嶺提出告誡,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不能祗停留在口號上」。
紅色:賡續紅色血脈
  陝西這片黃土地,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延安楊家嶺、咸陽馬欄鎮、榆林楊家溝……厚重的革命史見證著一個百年大黨的奮鬥。
  向史而新,鑒往知來。前往紅色革命舊址,重溫紅色革命精神,習近平中共十八大以來三到陝西考察,紅色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詞。
  「這裡我來過多次,插隊時每次到延安都要來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禮。」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位於楊家嶺的中共七大會址參觀時曾動情地說。
  2020年再到陝西,習近平重點談到延安精神,強調要「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此次考察中,習近平專程來到楊家溝革命舊址,參觀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等,追憶革命歷史。這裡曾是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陝北期間的落腳點,也是中共迎來從轉戰陝北到奪取全國勝利的歷史轉折點。
  從楊家嶺到楊家溝,在外界看來,習近平用三次陝西行的紅色印記,不斷向外界透露一個重要信息:這個百年大黨始終堅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底色:一切為了人民
  在這片黃土地上,習近平度過了7年的知青歲月,他曾自述「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在此次陝西考察中,習近平面對郝家橋村村民感性地說,「讓鄉親們過好光景,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共產黨就要把這件事情干好,不斷交上好答卷」。
  如其所言,無論是通過紅色足跡傳承信仰,還是通過綠色擘畫永續發展,其關注「紅色」與「綠色」的最終落腳點,都是「一切為了人民」,堅守初心與使命的底色清晰可見。
  貧窮一直是困擾這片黃土高原的問題,習近平惦念著包括陝北在內的老區蘇區人民的脫貧致富。2015年,習近平來到陝西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強調幸福美好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靠艱苦奮鬥來創造。要「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實干」。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習近平在陝西考察時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要瞄準突出問題精準施策,做好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工作。
  如今,中國的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如何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成為民眾的關切。習近平再一次走進陝北的鄉村,在郝家橋村考察調研「山溝溝裡走出的致富路」。
  從擺脫貧困、全面小康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百年大黨的底色,在這片黃土地上再次得到生動詮釋。